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壯闊洄瀾:花蓮縣投資環境介紹

  • 資料發布日期:110-04-20
  • 最後更新日期:110-04-20
太魯閣國家公園

整理《編輯部》

 

花蓮東臨浩翰太平洋,西倚雄偉的中央山脈,依山傍海,環境優美,造就無數的美景,包括高山峽谷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秀麗的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田園美景的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雄偉壯闊的玉山國家公園等自然景觀。花蓮縣地形狹長,幅員遼闊,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市,占全臺8分之1。其中適宜人居住的平原僅占7%,其餘則是6%的河川和87%的山地。

花蓮擁有著山水奇美的國際級景觀,尤其氣勢磅礡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更是臺灣首屈一指的風景名勝。除了自然景觀外,還有豐富的人文氣息,是觀光渡假、生態旅遊和原鄉探索的最佳選擇。

花蓮已建立一套國際觀光腹案和推動計畫,希望有效擴大吸引國內外遊客來花蓮進行深度之旅,帶動龐大的觀光效應,為花蓮觀光產業行銷注入更多活力及動能,綻放花蓮魅力光芒,打造名副其實的「國際都會、觀光花蓮」。

基礎建設完善

一、水電設施

花蓮縣境內現有10座水力發電廠,裝置容量達183,000瓩,並透過東、西部輸送與配電幹線,輸送350,000瓩電力,調節東部用電需求。此外,臺灣電力公司亦擬定開發新電廠計劃,以因應未來的用電需求。

另為響應全球減碳綠色能源趨勢,設置追日型太陽光電發電及風力發電系統,以50kw追日型太陽光電發電及9kwp風力發電示範系統,於日、夜間交替發電,年發電約為70,000度,每年可減少60噸以上之二氧化碳,減少環境污染,達到環境與經濟永續經營之效。

目前花蓮地區自來水供水普及率為84.3%,全年配水量達42,367千立方公尺,相關供水改善工程計畫將設法滿足用水需求;而花蓮縣境內有多條未受污染之河川溪流,高山湧泉、地下水源豐沛,流經地質破碎帶,蓄積大量優質溫泉,是絕佳的旅遊開發潛力點。另由中央管河川計3條分別為秀姑巒溪、花蓮溪、和平溪;縣管河川則有12條。

二、交通建設

公路部分,花蓮縣省道共計11條、縣道1條、鄉道92條,而主要聯外道路4條包含:蘇花公路(臺9線)-北向主要聯外道路,是一條兼具觀光及交通多重功能的道路;花東公路(臺9線)-縣內主要交通幹道,亦是聯繫花蓮與臺東及進入南臺灣的要道;中部橫貫公路(臺8線)-沿途風景秀麗,其中天祥、太魯閣區間更是負盛名的世界級自然景觀區;海岸公路(臺11線)-穿行於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動脈,對農村交通、沿海鄉鎮產業運銷與資源開發有極大的幫助。

鐵路部分,有花東鐵路(花蓮-富里)、北迴鐵路(花蓮-和平),都是連接環島鐵路的重要幹線,歷經雙軌化、電氣化等改善過程,不僅提高運輸量,也逐步縮短通車時間。

航空部分,民用航空局於民國51年5月16日成立花蓮航空站,90年起降日本包機開辦國際航線,新航廈於93年啟用,結合觀光事業的推展,邁向國際化。

而航運方面,花蓮港為東部區域之主要國際商港,現有碼頭25座,年貨物裝卸容量13,481,348萬噸,是東部水泥與礦(砂)石之主要出口港,並兼具觀光及親水性之多功能港口。

產業政策推動方向

花蓮擁有臨太平洋地理條件優勢,「好山好水」視為最珍貴的資產,展現「太平洋左岸」的氣度,朝向在地性、多樣性以及獨特性的方向發展。在低污染的農業生產環境、得天獨厚的水域環境及永續發展的認知與意識強烈的主客觀條件下,花蓮地區欲發展新高產業自然以綠色生技產業為定位,發展方向包括藥妝生產、海洋深層水、漁業產品基因改良、廢料再生技術、環境管理技術,這些產業都有非常大的商機,並可與觀光產業相輔相成。

為加速促進在地投資,其內容涵蓋永續產業(發展觀光產業、有機休閒農業、優質生活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綠色生技產業以及獎勵永續產業投資)、永續社會(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落實、改善原住民族群生活條件與環境、建立永續發展社區典範以及全民參予產業與生活發展模式)、永續環境(劃設山與海之保護地帶、打造花東永續城市、發展東部綠色運輸、建構花東優質景觀廊道、降低砂石業之負面衝擊以及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應用)等三大產業,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創造兼具環境品質的總體經濟效益。

產業發展概況

一、觀光產業

花蓮縣觀光發展針對各區域不同的特色創造出「主題式」、「重點式」遊程,整合遊憩資源,使遊客有深刻的旅遊體驗,並吸引遊客規劃期渡假活動,配套完整而形成一「休閒渡假區」。

目前第六期舊火車站市地重劃區抵費地、美崙工業區與光華樂活創意園區有許多土地閒置,鄰近海洋與國際機場,適合規劃為觀光特區。結合花蓮各地方人文與自然特色,推廣「多停留、多消費、永續發展」的旅遊模式。同時推廣養生退休、健檢醫療等產業,以帶動交通、餐飲、旅館、觀光、休閒、醫療等產業發展。

二、健康無毒農業

無毒農業是花蓮縣獨創的有機農業品牌,農業處在建立無毒生產機制及檢測標準時,也將農漁畜牧等產品納入產銷管理,擴大無毒農業的適用範圍,嘉惠更多農民。

花蓮無毒農業品牌已成功建立優良口碑,並以集體小農生產模式、精緻化為定位,提高產品的價格,設法降低運銷成本,而達到應有的合理經濟報酬。

三、優質生活產業

未來發展方向朝向善用花蓮立地優勢,將花蓮形塑為「綠色GDP 的生產中樞」,產業之最終產出為珍貴且無形之「身心健康」,屬性上具備「環境低負載」以及「高附加價值」二特色。

依據產業內容之性質可大略歸納為優質居住產業等七類:(1)優質居住產業;(2)健康產業;(3)心靈成長產業;(4)醫療保健產業;(5)學習產業;(6)生命改造產業;(7)小眾運輸服務產業。

四、文化創意產業

花蓮縣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意產業應以「石藝」與「新莊園經濟」為主軸。其中,在「石藝」方面,花蓮石礦資源豐富,長久以來奠定的技術及周邊工業基礎,以及吸引藝術創作者聚集的好山好水景緻,造就發展石雕藝術的條件。

花蓮為全世界排名第2位的石材加工業,早期以生產工藝品為主,到90年代,景觀、庭園、公共藝術理念的興起,加上縣文化局舉辦國際石雕藝術創作大賽,促使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在此交流,在創作風格上相互激盪。

為長期發展石雕藝術,除籌建全國唯一的石雕博物館外,同時完成花蓮石雕景觀園區規劃,讓花蓮縣成為石雕景觀縣,發展獨有的石雕藝術特色。

五、綠色生技產業

花蓮擁有得天獨厚的水域環境、低污染的農業生產環境,發展綠色生技產業(藥妝生產、海洋深層水、漁業產品基因改良、廢料再生技術、環境管理技術)可有相當大的商機,並與觀光產業相輔相成。

引進無污染且高附加價值之深層海水藍金產業,以海洋深層水為主,製造發展水產養殖、美容、農業及能源應用之產業。花蓮縣深層海水產業皆由民間業者自行開發,廠商朝向結合觀光、無毒農業方向發展,已形成兼具觀光、生產的產業聚落。

產業發展商機及招商單位

一、觀光旅遊為臺灣重要的產業,更是花蓮未來永續發展的主要產業之一,不僅可帶動相關產業的投資,也可帶動本縣觀光產業發展商機,提昇花蓮國際觀光形象,激勵相關產業之發展,打造花蓮成為太平洋左岸觀光渡假勝地。(花蓮縣政府觀光處03-8227171轉522、523)

二、花蓮縣無毒農業小組團隊與生產戶配合,輔導全縣各項農、漁、畜、牧產業轉型成功。未來將逐步擴大無毒農業生產面積,向下扎根無毒土地的觀念,產生完整的橫向聯結,兼顧生產與生態,打造臺灣的幸福生活圈。結合產業與景觀特色,輔導相關重點休閒農業區充實公共建設。建構農業休閒旅遊網狀體系,並輔導規劃套裝旅遊行程吸引旅遊人潮,可直接帶動周邊產業發展。(花蓮縣政府農業處03-8227171轉507、508)

三、花蓮縣不單有壯麗驚奇的風景景觀,也具有發展優質生活產業的潛力,豐沛的醫療資源,可結合優質醫療服務發展優質的退休養老環境,不論開銀髮健康養生村、醫療院所提供短期慢性病療養服務、規劃以健康為導向的銀髮族休閒旅遊或是溫泉、有機農場結合主題性健康優活的活動,不僅能發揮花蓮縣的醫療資源所長,也可增加具附加價值產業的發展,將花蓮形塑為「優質生活產業中心」。(花蓮縣政府社會處03-8227171轉388、389)

四、善用花蓮現有之園區工業遺產空間,設置創意文化園區,建構花東地區國際觀光旅遊起點,並結合政府「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及東部地區「觀光產業」之發展主軸,整合在地之文化資產、歷史地景、社區營造等,可提供花蓮舊市區更新再造之契機,引進相因應的文化產業將可帶動園區周邊環境之再生。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曾獲文建會「2005年福爾摩沙藝術節」全國評比為最優縣市,傳承石雕藝術創作推廣的使命,讓石雕藝術成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櫥窗,讓上百件傲世之作矗立花蓮,成為石雕城市新天地。由此可見,花蓮藝術文化活動與觀光產業相輔相成的成效顯著,在落實國際觀光旅遊願景的同時,透過產業、官方、學術、藝術四方合作提供設計研發與創意養成之環境,形塑13鄉鎮特色文化創意地標,引進觀光投資、繁榮地方,創造商機與就業機會,使本縣成為快樂、希望、新花蓮。(花蓮縣文化局03-8227121)

五、海洋深層水商機無窮,博得「藍金」之稱!花蓮深層海水產業發展迅速,藉由地方政府以及廠商的努力,不僅能增加花蓮地區就業機會、提高傳統產業附加價值,增加稅收,促進地方繁榮與發展,而且能成功將花蓮打造成臺灣海洋深層水產業重鎮,在未來海洋深層水產業鏈成形並持續發展下,未來海洋深層水年產值將可達新臺幣180億元。(花蓮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03-8223432、03-8222329)

(資料來源:投資臺灣事務所、花蓮縣政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