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切入中國大陸國產化自主供應鏈 應注意3風險
- 資料發布日期:112-07-10
- 最後更新日期:112-07-10
據7月3日中國時報報導,中國大陸官方為解決海外關鍵零組件限制與國安問題,正積極發展信創產業的供應鏈,包含晶片、記憶體、雲端計算等。臺灣會計師則示警,在陸臺商要切入中國大陸國產供應鏈時,首先應注意移轉技術必須不違反臺灣規範,同時還要留意包含股權被稀釋、核心技術喪失以及關聯利潤分配等3個風險。
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說明,所謂信創產業就是「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具體包括基礎設施(晶片、記憶體、整機-伺服器/PC等)、基礎軟體(作業系統、仲介軟體、資料庫、雲端計算等)、應用軟體(ERP、CRM、OA、辦公軟體、MES等)、資訊安全(安全硬體、安全軟體和安全服務等)等4部分。應用場景則涉及黨政、金融、電信、石油、電力、交通、航空航太、醫院和教育等領域。
依據中國大陸國資委去年9月底發布文件指出,對信創產業發展要求是3個替換。第一是全面替換,主要是央企信創企業包含OA、門戶、電郵、紀檢、黨建、檔案管理的系統;二是應替就替,涉及戰略決策、ERP、風控管理、CRM經營管理系統,以及第三層面的能替就替,包含如生產製造與研發系統。這對於想在大陸深耕的臺商來說,若被信創產業阻擋在外,未來發展勢必更加限縮。
徐丞毅會計師表示,一般來說,臺商需要滿足幾個主觀條件,包括新法人的股權結構上需要跟臺灣總部有所區隔;其次必須得將核心技術移轉到新法人繼續開發應用,再者須確保當地自主製造的可行性、提高在地化供應鏈比例,才有希望取得該領域信創產業名錄的門票。
徐丞毅特別強調,臺商應注意,移轉的技術必須不違反臺灣主管機關針對中國大陸投資的許可範圍。同時還需要注意股權被稀釋、核心技術喪失以及關聯利潤分配等3個風險。
通常新法人會引進國資委或其基金的投資,若未設計好公司治理制度,將很容易被稀釋股權。他提醒臺商,一旦投身大陸國產化供應鏈,相關技術可能也被迫要開放。因此如何防範核心技術外流,產品價值鏈的利潤可合理的拉回臺方,都需與熟悉當地實務的稅務與法律專家規劃討論,並充分評估主管機關與投資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