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事業天龍八部-論臺商二代創新創業
- 資料發布日期:111-08-17
- 最後更新日期:111-08-17

文/蘇拾忠
(臺灣天使投資協會秘書長)
一、前言
這幾年,臺商回臺投資熱絡。同一期間,中國大陸政府連續出手打壓威風八面的獨角獸企業,又以強制手段進行疫情封控措施,部分臺商警覺到風向在變,擔心未來的前景可能與過去的預估會相去甚遠。
原來準備接班的臺商二代(或三代),也出現多元發展的想法,不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開始分散投資,多面向發展。其中,回到父執輩的起家厝,尋找從根出發,再創事業高峰的想法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
本文將就臺灣新創發展環境、臺商二代回臺投資創新創業之策略進行說明,讓大家更加瞭解創新創業過程中的眉角。
二、創業八問及八解與新創天龍八部
筆者根據多年從事媒合新創事業給創投公司的經驗,以及新創諮詢輔導的觀察,整理出創業的八問與八解,並且發想出新創天龍八部:
(一)創業八問:
一問:拿老爸的錢還是拿自己的錢
二問:走平坦的路還是走崎嶇的路
三問:選懂的題目還是不懂的題目
四問:走熱門路線還是闢獨門蹊徑
五問:找熟悉的人還是不熟悉的人
六問:在臺灣創業還是到大陸創業
七問:我當CEO還是你當CEO
八問:當個投資人還是當個創業家
(二)創業八解:
一解:空手創業比較爽
二解:走出舒適圈
三解:懂的太少了啦,別當井底蛙
四解:紅海藍海的決擇
五解;小心敵人就在你身邊
六解:到國際去創業啦
七解:有能力的人當CEO是帝王將相
八解:投資人可以到處留情,創業家只能苦守寒窯
(三) 新創天龍八部:
上述創業八問及八解,整合出「找到市場上未被滿足的需求、未被解決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Total Solution」、「盤點所掌握的資源優於競爭者」、「訂定一個足以發揮優勢且迎向機會的營運策略」、「不要一個人創業,組一個革命團隊」、「到處去Pitch,千里馬也要找伯樂」、「找到錢才創業」、「環境有變,預測錯誤,打掉重練,加速失敗,早日成功」的新創天龍八部。
三、臺商二代創新創業的眉角
(一) 空手創業
空手創業與臺商二代的「實力」似乎有違。不像臺灣諸多科研創新的教授師生創業,臺商二代並不缺創業啟動資金,但回臺創業卻可能陷入回到故鄉而水土不服的現象。
父執輩有資金或者自己有資金,都讓臺商二代回臺創業不必擔心籌錢的事,因而創業的決策比較不受投資人意見的影響。一個常年生活在中國大陸競爭激烈商場環境的年輕人,回臺創業的決策一定與臺灣創業環境格格不入,別的不說,在臺灣就沒有像直播帶貨一樣的銷售通路。另外,臺灣政府部門也有創業補助及科研補助,但是要寫一份詳細的計畫書,還要去Pitch,雀屏中選的機率又不高,不像在中國大陸,只要找對關係、講好交情,以及善用中國大陸政府對臺商的「友善」,補助項目就會輕鬆入袋。
如果臺商二代想回臺創業,而不是把父執輩的事業搬回臺灣而己,建議臺商二代可考慮空手創業。什麼是空手創業呢?就是不帶資金,完成一份精彩動人的營運計畫,到處找天使投資人簡報Pitch、參加創業比賽、申請各式各樣的補助等。之後父執輩或自己的資金再和天使投資人一起投資這家讓人感動的新創事業,另外也可以申請國發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經過這樣「產程」出來的新創事業,較有機會成為獨角獸。
(二) 國際化
臺商二代可能比在地的臺灣年輕人更具有國際觀,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已是全世界品牌的必爭之地。臺灣較缺乏國際品牌激烈競爭的場面,見識過國際競爭的臺商二代回臺創業,如果只創一個Local的事業,那可真是浪費過去於中國大陸在國際市場裡耳濡目染的經歷。
有不少臺商二代回臺創業,但仍將市場鎖定在中國大陸,這樣的規畫也沒有不對,中國大陸有廣大的市場,然而,未來中國大陸市場的趨勢,可能與過去20年有相當程度的變化,熱門的項目、消費的習慣都將會轉變,如果能掌握好變動趨勢,就事業發展當然有很大助益。但是,與其一成不變抱著熟悉的市場,不如想想當年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的,到大陸市場競爭,就是國際競爭,以進軍國際市場為目標。中國大陸市場時時刻刻在變化,可能的風險不可不防,如果以全球為市場,就不必擔心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景氣榮枯,也不會淪為過繼政治下的犧牲品。大部分臺商二代是看過「世面」的,建議要以放眼國際市場為己任。
(三) 真的要創業嗎?
最後,想討論的是臺商二代(或三代)真的要創業嗎?這不是規勸臺商二代不要創業,而是鼓勵臺商來當創投,當個天使投資人。
或許臺商會說,我們有企業經營的經驗,可是沒有創投的經驗,這是事實,因此建議臺商投身創業投資或天使投資,正是想藉由臺商有企業經營經驗,熟悉中國大陸市場,見過「世面」的特質,進而投資及協助臺灣的新創公司,也就是與臺灣新創事業「共同創業」。
想想看,從科技部的科研創新計畫中找尋或判斷具市場發展潛力的技術,臺商可在種子期就投入,以共同創辦人的身分協助公司創設,組織經營團隊,協助打開大陸市場,因為有臺商的加持,新創公司前進大陸,也較不會被騙或受欺負。新創公司要在臺灣找到天使輪(或Pre-A輪)的資金相對容易,而臺商的資金也可以持續加碼投資,說不定,這才是臺灣新創成長壯大的最佳利器。
由於不是全時投入,臺商極有可能兼顧3至5家新創公司,如果由多位臺商聯手,「投創」個10家新創公司都不是問題,而最終扶持出獨角獸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而這樣的「投資」規模,也不亞於一家小型的創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