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育生的應變精神,重塑全球精密製造版圖—鍾捷名專訪
- 資料發布日期:114-11-26
- 最後更新日期:114-11-26

文/葉耀嵐(海基會經貿處 )
鍾捷名,這位無錫台商協會副會長、千里眼五金零部件總經理,憑藉賽德克族的勇氣與體育教練的戰術,在精密製造業寫下傳奇。他以「草根式彈性策略」,一年內讓瀕臨破產的工廠轉虧為盈。更關鍵的是,他在美中貿易戰中打造出一套不受關稅影響的全球供應鏈,穩健成為國際高端品牌的高精密金屬零組件供應商,樹立了當代台商的精準佈局典範。
7萬人民幣開啟的製錶傳奇
鍾捷名的人生起點,與冰冷的金屬零件毫無關聯。畢業於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的他,曾是花蓮的體育老師,一個擁有賽德克族身份、對籃球充滿熱情的年輕人。然而,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04年。
「我那時候連台胞證都沒有,是花錢坐車從香港轉進羅湖關。」他笑著回憶。懷揣著人民幣7萬元的全部家當,他跟隨同學的父親,踏上了前往深圳的製錶學徒之路。當時的他,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上的落後畫面,但一踏進深圳,就被眼前蓬勃發展的製造業景象所震撼。
幸運之神眷顧著有決心的人。他一腳踏進了製造業全面西進的黃金時代。當時,他們專做精工手錶的「K碼」拋光,利潤之豐厚令人咋舌。「拋一條錶帶就能賺250元人民幣,當時普通工人月薪才600元,我們如果一個月能拋一兩萬條,利潤是驚人的。」
他從零開始,從最耗費體力與經驗的手動拋光,一路學到機器加工、電腦車床、外觀設計,最終掌握了從生產到市場化的所有環節。在體育生「吃苦、不服輸」的精神驅動下,他與合夥人很快將工廠規模擴展到數百人。這段在深圳的黃金淘金期,為他日後獨當一面,累積了最堅實的技術與資本基礎。
多年打拚後,鍾捷名一度萌生退意,甚至回台擔任社工服務獨居老人半年。然而,體育生對競技的渴望,很快又被新的挑戰點燃。
900萬買下千里眼的流程再造
2016 年,鍾捷名在台灣區鐘錶同業工會的推薦下,接觸到了一家在無錫瀕臨絕境的公司—千里眼五金零部件。
當時,這家工廠連年虧損,負債總額高達400萬美元,股東們一致建議收攤。但鍾捷名在實地考察後,精準判斷問題不在技術,而在於管理流程。「他們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如何接地氣並符合當地人情的管理問題。」
「越是反對我就是越想證明自己。」鍾捷名展現出體育教練在臨場危機時的果斷。在說服原老闆後,他於2020年以900萬台幣接手。他看中的不是殘值已盡的設備,而是公司擁有的TS16949、ISO9001等頂級製造業認證體系。
他將體育生的「學長學弟制」精神融入企業管理,堅持以在地化、接地氣的方式與員工溝通。鍾捷名坦言,自己不太會選用台灣人擔任主管,因為部分台灣人在大陸「自帶優越感」,難以真正融入團隊。
一接手,他立即啟動大刀闊斧的改革:精簡人事,將員工從140人大幅降到40人;他將閒置的機台開放給資深師傅承包,以激勵士氣、提升效率;同時,他憑藉著對產業趨勢的敏銳嗅覺,建議將產品線從單純的螺絲配件,擴展到訂單穩定、價值更高的汽車零部件,以及他最熟悉的穿戴式智慧手錶金屬件。
經過一年的鐵血整頓,無錫廠不僅擺脫了巨額虧損,隔年便成功轉虧為盈,淨利潤穩定增長,徹底打消了股東們收攤的念頭。這次成功的收購與轉型,為他日後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靈活佈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台灣接單、中國加工的全球佈局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鍾捷名的公司卻能穩定地將 99% 的產品出口至美國,絲毫不受關稅壁壘影響。這一切都歸功於他多年前就設計好的「台灣接單、中國加工、台灣出貨」三地彈性佈局。
這套被他運用得淋漓盡致的策略,其核心是將企業系統設計成:台中總部負責與國際品牌接洽簽約、統籌排單;無錫與深圳廠房專責進行高效率的精密加工;最後,半成品運回台灣,在台中進行最終的組裝、品管與出口。
鍾捷名強調,這套模式不是為川普關稅戰臨時設計,而是為了應對反傾銷與反托拉斯法:「像奢侈品不能自產自銷,我們早就設計了這套出口再進口、在台灣組裝的流程。」
更具競爭力的是,無錫廠因作為誠實納稅、無污染的A級企業,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這層身份,讓他享有13%的出口退稅,加上進項稅的減免,使得企業實際淨利潤能額外獲得18%的回饋。在製造業毛利普遍低迷的時代,這18%成為了鍾捷名穩定獲利、領先同業的關鍵。
機械手臂與「無人化」的轉型
鍾捷名深刻理解,傳統製造業的瓶頸在於人力成本不斷攀升與品控難度。「2004 年工資是600元人民幣,現在無錫的基本工資都在6,000元以上。」面對持續上漲的人力成本與日益精密的客戶要求,他於 2020 年果斷推動了自動化轉型。
在高峰時期,他的大陸廠房曾僱用超過1,600名員工,但在導入自動化後,人數銳減至500人,產值反而更高。這場革命的核心,是針對最耗費人力的拋光工序。
他引進德國機械手臂,自主研發出金屬表面自動打磨機器人。「以前拋光全靠人工經驗,良率只能控制在5%。導入機械手臂後,良率降到2%以內,效率提升了兩三倍。」他估算,一隻機械手臂可以取代50名一線工人,大幅降低了人力依賴。
這項昂貴的技術升級,更彰顯了鍾捷名與客戶的互信關係。由於他是高端品牌的關鍵供應商,客戶對於品質和擴產有極高要求,他們甚至願意預付機台投資款給鍾捷名,由他代為建置。這種「客戶出資、企業代建」的模式,使千里眼在技術轉型上,實現了零資金壓力、高效率的雙贏局面。
無錫女婿與籃球隊長
在職場上,鍾捷名展現出果斷而精密的決策能力;然而,在他個人的生活與管理哲學中,卻流露著濃厚的人情味與草根性。
過去曾在台灣擔任體育老師的他,來到無錫後便組建了一支籃球隊,隊員以台灣青年為主,固定在每週日與無錫本地的球隊進行友誼賽。鍾捷名表示,球隊從成立之初的五人,如今已壯大到百餘人的規模。他成立籃球隊的初衷,是希望能創建一個讓兩岸年輕人面對面交流的平台,透過體育運動這種能以最快速度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方式,讓更多台灣青年認識大陸朋友。
事業成功的同時,鍾捷名也在無錫收穫了愛情。這段兩岸情緣始於一場意想不到的邂逅:「我老婆是無錫人,我們是因為五月天粉絲群聊天才認識的。」他笑稱,兩人定情是在一次籃球賽後的慶功宴上,「大家喝多了,是被拱上去求婚的。」
傳承與佈局:引領台青走向世界的「教練哲學」
鍾捷名的視野,已經超越了兩岸三地。他坦言正在評估越南甚至非洲的佈局可能性,但態度極為謹慎。
他與當地台商交流後得知,越南的出口退稅進度極慢,現在仍在處理2021年的稅務。對於高度依賴退稅作為利潤來源的企業來說,資金周轉將是巨大的隱憂。因此,任何轉單決定,都必須經過最精密的稅負與風險計算。
作為台企聯江蘇工作區青委會秘書長,鍾捷名也觀察到當前兩岸青年台商與海基會等官方組織的連結缺乏。「很多年輕台商根本不知道海基會是什麼。」他認為,傳遞訊息不能只依靠舊體系或資深幹部,必須透過更主動、更直接的方式觸及青年,向他們傳承經驗,並分享如何透過海基會處理兩岸婚姻、公證等實務問題。
從花蓮體育場到全球精密製造的舞台,鍾捷名用他的人生經歷證明了體育精神在商業戰場上的巨大價值:「你不要怕複雜,要敢做決定。你要能拆解問題,找到出路。」他以堅韌的意志與精密的戰術,繼續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穩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