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台商看過來:兩岸政府因應疫情的紓困、補貼、振興措施

  • 資料發布日期:109-06-19
  • 最後更新日期:109-06-19
342-12-1

文《袁明仁》  華信統領企業管理諮詢顧問有限公司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

 

新冠肺炎疫情對各行各業的衝擊及影響巨大,除了醫療等與防疫有關的行業、電商行業、外送平台行業,以及因美中貿易戰涉及國安而受益的資通訊產品(ICT)與5G產品等幾個行業不受影響外,其他不論是外銷行業或內需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程度至少都達5成以上。

在眾多紓困、補貼、振興措施中有哪些適合企業或個人呢?以下整理兩岸政府提供的措施方案,希望台商能夠善加利用,一同度過疫情難關。

 

一、兩岸政府紓困對象及紓困工具比較

台灣紓困措施的對象,涵蓋較全面,主要分為個人及家庭、企業及團體兩大類。其中個人及家庭紓困又分成5類紓困對象;企業及團體紓困又分成9類紓困對象。大陸的紓困對象只限「中小微企業」及個體戶。若從紓困對象的全面性來看,台灣的紓困措施讓更多弱勢、自營者、中小企業能夠實質受惠。

台灣紓困採用的工具種類至少15種以上,大陸採用的種類大約8種左右。台灣採用的紓困工具較多元,但台灣沒有針對營所稅及健保費的繳納給予減免。大陸採用的紓困工具以稅的減免及社保費的減免為主,沒有政府提供的現金補貼。

困工具較多元,但台灣沒有針對營所稅及健保費的繳納給予減免。大陸採用的紓困工具以稅的減免及社保費的減免為主,沒有政府提供的現金補貼。

 

二、台灣因應疫情頒布的紓困措施及方案

台灣紓困措施及方案,分別從個人與企業兩方面說明:

(一)個人及家庭

個人及家庭紓困方案主要羅列如表2。

(二)企業及團體

企業應向那些部會申請相關紓困補助、補貼或津貼?有工廠登記,或屬技術服務業,或屬觀光工廠、創意生活、數位內容產業,優先向工業局申請;如為其他部會之主管行業別,優先向該部會申請,例如:旅館、民宿、觀光遊樂業等,優先向交通部申請;藝文事業(如影城),優先向文化部申請。

上述所列的是產業的大分類,但能否被認定為紓困行業別,仍需以營業人向財政部登記之營業項目為準。(可至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稅籍登記資料公示查詢」)。如有多個營業項目,只要其中1項符合所列業別即可申請,惟須注意不可重複請領其他部會相同性質補貼。

申請前曾有裁員、減班休息、減薪情事的,仍可申請。但獲補貼後,在補貼期間不可有減班休息、裁員、減薪、解散或歇業,否則將取消資格。

 

三、台灣因應疫情頒布的振興方案

台灣因應疫情頒布的「振興三倍券」方案,分實體及數位方式,實體部分1,000元可換購3,000元「振興三倍券」,數位有信用卡、電子票證及電子支付三種方式,也是「1,000元變3,000元」。「振興三倍券」使用範圍部分,基本上吃喝玩樂都能使用,包含實體店面、護髮、美甲、餐廳、百貨公司、夜市、市場、旅遊住宿等都適用,惟無法使用在11類用途,包括電商網購、繳稅、繳罰單、規費、菸品、保單、股票、國民年金、卡費、禮券、儲值等。

 

四、製造業及技術服務業如何申請政府紓困

製造業需依法辦理工廠登記,依法免辦工廠登記者應檢附主管機關核發之證明檔。申請資格必須符合以下三項:第一,需依法登記,即依法辦理公司登記、商業登記、有限合夥登記之營利事業。第二,需辦理稅籍登記。第三,需認定為艱困事業,即營收衰退超過50%。

補貼內容有薪資補貼及營運資金補貼。兩種補貼可同時申請。薪資補貼,補貼每位員工經常性薪資4成,每人每月補貼上限2萬元,補貼4、5、6共3個月。

如何計算一次性營運資金補貼?以109年3月正職投保人數為基準,每員可申請1萬元營運資金補貼。若員工數有異動,不論新增人數或減少人數,營運資金補貼維持以3月的員工數計算。薪資補貼按逐月撥款,營運資金補貼採取一次性發放。

 

五、大陸因應疫情頒布的紓困及振興方案

針對疫情的衝擊,大陸中央和地方頒布了很多紓困措施,但紓困對象主要是針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群體等。

(一)稅收政策:對中小微企業降低增值稅

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負,今年3至5月,增值稅3%的徵收率階段性調整為1%。

(二)稅收政策:對困難企業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在本次疫情中,對造成財產損失或經濟方面受到嚴重虧損的企業,按照規定可向當地稅務機關申請減免房產稅以及城鎮土地使用稅。

(三)降費政策:免徵減徵社保費

1、2020年2至6月,大陸(湖北省除外)中小微企業免徵養老、失業、工傷三險中單位繳納的部分,職工醫保單位繳納部分減半徵收。以鄭州為例,減免前五險,公司每人每月減少費用573.71元人民幣。

2、2020年2至4月,大陸(湖北省除外)大型企業減半徵收養老、失業、工傷、職工醫療單位繳納部分。

(四)虧損結轉年限延長

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等行業,虧損結轉年限延長至8年。

(五)大陸頒布的振興方案

2020年5月15日,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台辦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廳〔2020〕755號)共「11條」,內容與振興方案有關的主要有:1.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2.支持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共同研發、共建標準、共創品牌、共拓市場,3.以多種形式參與大陸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研發、生產和建設,4.鼓勵台資企業發展跨境電商,擴大出口業務,5.指導台資企業充分利用中歐班列開展進出口貿易,6.引導台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

 

六、兩岸政府提出紓困措施的比較及建議

(一)兩岸政府提出紓困措施的比較

1、受益對象不同:台灣提出的紓困對象涵蓋面比大陸更全面、更廣。

2、工具不同:台灣紓困採用的工具,對個人及家庭主要以發放現金的方式,對企業及團體主要以薪資補貼及營運資金補貼為主。大陸採用的工具主要以增值稅減免及對企業實施各項社保費減徵或免徵。

3、從誰的口袋拿錢不同:大陸大多數的紓困政策都是「減少從企業的口袋拿錢給政府,而沒有從政府的口袋拿出錢給企業」﹔台灣的紓困做法是「既減少從企業及人民的口袋拿錢給政府,同時企業及人民也能夠從政府的口袋拿到錢」。

(二)對大陸政府提出紓困措施的建議

1、疫情期間,企業生產停頓、訂單取消,但按規定企業仍需支付員工工資,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用工成本占企業現金流的很大一部分,政府如果能夠幫助企業支付在疫情期間的工資,可以提高企業生存的空間。

2、減稅政策的對象僅針對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無法享受,而屬於一般納稅人的中小企業對於維持產業鏈的完整要比小微企業重要很多。

3、大陸頒布的「11條」振興方案,大陸政府主要提供平台,基本上還是台商要投入資源及資金。從「11條」來看,雖然有支持台商從事跨境電商及展開「線上供採對接」來爭取外銷訂單,但台商這麼多年積極在大陸發展電商,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更何況讓台商從事跨境電商,其難度更大,投入的資金也更多。在目前企業求生存的階段,台商很難有能力及實力拿錢出來從事轉型升級振興。至於其他的振興方案並不是眾多中小企業台商能夠輕易參與及受益的,建議大陸的振興方案應多站在中小企業台商的需求來思考制訂。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