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中國大陸實施碳排放政策對臺商的影響與因應

  • 資料發布日期:111-01-14
  • 最後更新日期:111-01-17
「十四五」規劃綠色節能重點方向


文《袁明仁》
華信國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海基會臺商財經法律顧問

近期,「碳達峰、碳中和」、「淨零碳排」成為兩岸企業關注的熱點。「十四五」是中國大陸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時期,將會採取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制定並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落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加速推進碳市場建設,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持續推進經濟全面綠色轉型。這些政策措施的推動都將對臺商的投資及營運造成衝擊。

本文解讀中國大陸相關部門發布的二氧化碳排放政策及法律法規,分析其實施後對企業可能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未來產業布局決策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臺商因應碳排放政策須知的碳排放相關術語




二、中國大陸碳排放政策及法規體系

目前中國大陸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體系正在逐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立法大都以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形式頒布。按照碳排放立法內容劃分,主要涉及碳排放政策、碳排放市場交易建立及履約、納入行業及企業、配額分配、MRV(碳排放資料的監測、報告、核查)以及CCER(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幾個方面。下表是碳排放政策及法規體系。

三、中國大陸碳達峰頂層設計「1+N」政策體系文件、行動方案和路線圖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大陸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雙碳」路線圖逐步明確,兩個政策文件提出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明確2030年相關領域細化目標。

2021年10月24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21年10月26日,頒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個文件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具體分階段執行的可行性方案。

中國大陸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最重要的兩個政策文件,其中《意見》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中發揮引導作用,是「1+N」中的「1」,是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行的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覆蓋碳達峰、碳中和兩個階段,是總管長遠的頂層設計,將作為指導中國大陸實施雙碳目標的綱領性檔,提供各行業、各領域系統的、全面的政策指導和支撐。該《意見》對於2025年、2030年和2060年的定量指標有了更加明確的表述,包括單位GDP能耗、單位GDP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等。

《方案》是「N」中為首的政策,根據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領域以及具體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各地區也將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區碳達峰行動方案。《方案》是碳達峰階段的總體部署,在目標、原則、方向等方面與《意見》保持銜接,並聚焦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相關指標和任務更加細化、具體化。

《方案》提出了「碳達峰十大行動」的重點任務,聚焦在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運等幾大重點領域,包括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各地區有序碳達峰行動。

四、中國大陸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設定2025年、2030年和2060年的主要目標為何?

到2025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基礎。

到2030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並實現穩中有降。

到2060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實現碳中和目標。

五、中國大陸碳排放政策哪些行業會受到影響?

根據生《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中的規定,重點排放企業是指屬於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中國大陸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主要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首批納入碳交易市場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共計2225家,約占碳排放總量的40%。目前,還有許多未達到重點排放企業標準,年排放量小於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市場主體暫未被納入適用範圍,未來都可能逐步納入。

六、中國大陸碳排放如何交易?如何參與碳交易?

目前,中國大陸碳交易市場有9個,分別是1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只有國家發改委控排的企業才能參與)及8個試點省市交易市場。分別是:北京、天津、廣州、深圳、湖北、上海、重慶、福建,8個試點省市交易所只有廣州、深圳、重慶、湖北、福建是支持個人開戶的,其餘只開放機構開戶,參與碳交易需先在交易所開戶,交易所帳戶分為兩種,一種配額交易帳戶,一種CCER帳戶,配額交易帳戶是指你在哪個試點省市交易所開的戶只能交易該省市配額,CCER帳戶屬於國家登記簿帳戶,無論在哪個交易所都可以開,如需在其他交易所交易,只需登記就可以。

中國大陸碳排放交易主要的產品只有兩種,配額和CCER。碳交易有哪些交易方?碳交易主要分為配額交易、CCER交易,配額賣方主要是盈餘控排企業,買方有缺口控排企業、機構、個人投資者,CCER交易賣方一般是減排項目業主方或個人投資者、機構,買方為控排企業、機構、個人,當然,其中還有一些中間商或集團下屬碳資產管理公司作為交易主體。

七、中國大陸實施碳中和、碳排放政策對企業的影響

中國大陸實施碳中和、碳排放政策對企業主要有六大影響:
1、增加企業生產成本
碳交易政策的實施,短期內將增加控排企業的生產成本。配額分配初期採取免費的方式,未來會改以有償的方式。因此,會增加控排企業的生產成本。控排企業的碳排放成本 =(碳排放量-碳配額量)× 碳配額價格。

2、增加企業合規成本
企業要符合碳排放的規定,需增加人力成本、交易成本、盤查成本、第三方核查成本等合規成本。

3、增加企業交易成本
控排企業通過碳市場進行配額和CCER交易會產生必要的交易費用,包括開戶費、會員費和交易手續費。

4、提高企業上市、併購、投資機構投資的門檻及難度
未來企業要吸引投資機構投資、上市、併購,必須做好碳資訊揭露、ESG執行成效、碳排放管理能力、碳足跡指標等,這些都將如同財務審計一樣,必須提供作為評估的依據。

5、碳排放與企業融資借貸掛勾,增加企業融資的難度
金融機構開始推動「No ESG No Money」,企業如果沒有做好環境保護,將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

6、2022年2月8日起施行的《企業環境資訊依法披露管理辦法》,企業年度環境資訊依法披露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碳排放資訊,包括排放量、排放設施等方面的資訊。不披露環境資訊,或者披露的環境資訊不真實、不準確的,可以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罰款。

八、企業因應中國大陸推動「碳達峰」及碳排放政策的對策

對策一:碳排放合規(Comply)
企業應清晰認知碳排放政策及法規,以及目前碳排放對企業營運成本的影響,準確核算碳排放成本,進行碳排放盤查並評估碳排放差距,揭露碳排放資訊。滿足碳達峰目標的合規要求,降低企業運營風險、合規風險。

對策二:推動碳排放減排目標
建立並完善碳排放管理體系,設定合理的減排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減排方案、定期檢查減排實施成效、編制溫室氣體排放報告。

對策三:建立能源管理體系
企業需做好節能減排,盤點企業高耗能用電設備,建立綠色清潔能源用電管理體系。

對策四:做好碳足跡管控
企業應重視且有效管控企業生命週期所產生的碳足跡。碳足跡已開始影響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決策,產品有碳足跡標籤將有利於產品的銷售。

對策五:做好財務面的準備
企業要永續經營就要EPS+ESG。即企業經營除了追求每股稅後盈餘外,更要重視ESG(環境保護、社會與公司治理)。企業從利害關係人身上賺取財富的同時,更應關注氣候變遷所衍生的企業風險,從重視短期的獲利到重視企業永續經營的長期價值。

對策六:向綠色、低碳、循環產業轉型
企業應加快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包括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加強廢紙、廢塑膠、廢舊輪胎、廢金屬、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未來綠色低碳的投資機會主要出現在能源、交通、建築、工業、林業等五大產業。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僵局─美中經貿關係的前景【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臺商在國際變局的跨境營運與佈局規劃【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