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對大陸臺商經營的機遇與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0-06-16
- 最後更新日期:110-06-16

文《李沃牆》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的浪潮下,傳統銀行收支付、放款、匯兌及理財業務面臨一場破壞式創新的挑戰,如電子支付普及化、利用P2P網貸平臺借款及匯兌日益盛行、機器人理財將成主流財富管理工具。
除金融業外,中小企業在經濟成長與產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拓展對外貿易、增進國民所得,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安定等方面,功不可沒,而金融科技正可提供中小企業更多元的融資、付款等方案,極具成本效益。除此之外,中小企業尚可運用科技技術,蒐集、處理、分析商品與顧客的資料,創新商業模式,藉以提供客戶為導向的服務,應用行動支付拓展商機,如發展電商、跨境電商及O2O (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虛實整合),還有直接P2P融資及匯兌。
中國大陸金融科技發展與應用較臺灣普及,「十四五」時期強調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等目標,臺商可以利用大陸供給側、需求側改革的政策紅利,對企業經營而言,不僅是一種機遇,更是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大陸金融科技發展居全球前列
大陸互聯網金融歷經幾年的快速創新發展後,可謂百花齊放。由於AI、大數據、雲服務等新技術的應用普及,進一步推動中國大陸平臺經濟(或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在營運、服務、監管等方面升級發展,無論是產業規模、實質影響或是創新活力都居世界前段。
2020年(民國109年)11月23日,中國大陸官方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發布的《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和《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指出,中國大陸數字經濟規模在2019年達35.8兆元(人民幣,下同),占GDP比重達36.2%,經濟總量規模和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光纖網絡全面覆蓋城鄉,光纖用戶占比達93.1%,位居世界第一;5G基站超過70萬個,通過手機連接5G網絡的用戶已接近2億,占全球比重更是高達85%,預計2021年年產值將超過2兆元。
同時,大陸也是物聯網(IoT)應用實踐和創新開發最多的國家,占全球物聯網產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大陸網路購物用戶達 6.39 億,是臺灣總人口數的26.87倍,2020年的網上零售規模達到11.76兆元,年增長逼近11%,連續第8年穩居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市場。不可諱言,電子支付也促使行動商務O2O快速崛起,大陸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三巨頭積極搶進,市場規模不斷成長。另大陸有11家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有16家全國性銀行科技總投入1,034.1億元;金融科技人才方面,中國工商銀行最多,有3萬4,800名。
AI在銀行業主要應用於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風險控管及流程控制,信貸催收機器人等,區塊鏈則是廣泛應用於信用狀、跨國資金匯撥及供應鏈金融;隨著零售與普惠金融等業務大幅成長,雲計算解決了海量資料的通算與維護壓力;大數據的用戶畫像與用戶行為分析,正好協助銀行業做好精準行銷與客戶信用風險管理。綜合言之,臺商在大陸若能善用金融科技發展的完整生態系及廣大的市場,應可創造新商機。
臺商面對大陸金融科技發展的機遇
一、在電子支付方面:大陸發展較早,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全球知名支付工具已應用在生活各個領域。根據2020年中統計,大陸行動支付的普及率已高達86%,居世界之冠。1大陸支付系統的完善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對臺商而言,只要精準評估自身優勢與發展策略,也可藉此資源與優勢發展支付相關業務。
中國大陸幅員廣大,消費水準不斷提升,為健全與發展跨境電商業務,於2018年公布「電子商務法」,並分別發布《關於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監管有關工作的通知》(商財發[2018] 486號)、《關於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零售出口貨物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 103號)與《關於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的通知》(商財發[2020] 15號),將中國大陸87個城市納入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範圍,另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零售出口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36號)也已實施,大陸跨境電商業務蓬勃發展。2020年中國大陸跨境電商增長顯著,進出口額達人民幣1.69兆元,較上年增加31.1%;其中出口1.12兆元,增長40.1%,進口0.57兆元,增長16.5%2。臺商若有進行跨境電商業務,可利用跨境支付寶(又稱「境外交易支付寶」),此系統是由螞蟻金服公司提供,專門供大陸境內網友於海外網站「交易買賣」時支付給大陸境外網站使用。
二、貿易融資(Trade Finance):是指銀行對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短期融資或信用便利,也是企業在貿易過程中運用各種貿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現金流量的融資方式。包括進口融資及出口融資,前者是進口商檢附相關進口單據,向銀行請求融資以支付國外之進口貨款,而後者是出口商於出貨前/出貨後檢附相關單據,向銀行請求短期資金週轉。
貿易和貿易融資交易以往多用人工處理紙本文件,往往需時數天甚至數周才能完成,現時則可以在單一平臺上完成處理。區塊鏈平臺可以大幅提高跨境貿易效率、交易安全性和透明度,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已於2017年5月底成功利用區塊鏈技術,完成首宗在地的貿易融資服務。接著,香港金融管理局於同年7月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交換諒解備忘錄,合作開發「全球貿易連接網絡」,運用分布式分類帳技術(DLT)構建跨境基建,推動兩地以至區內及全球的貿易及貿易融資業務數碼化,應是全球首創。
2020年11月初,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與香港貿易融資平臺有限公司宣布,中國大陸「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和香港「貿易聯動」(eTradeConnect)已完成第一期對接項目,正式進入試行階段,此次試行項目獲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銀香港、工銀亞洲、交通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及渣打香港的支持。臺商若能應用區塊鏈貿易融資智慧型合約,可縮短完成交易的時間及節省交易成本。
三、早期大陸臺商的主要資金供應來自臺灣,在高度依賴臺灣資金的情形下,對臺商企業本身的資金調度產生不利的影響。
大型企業因挾其高知名度及良好的債信,融資管道相當多元,除了自有資金外,尚可透過兩岸三地間股票上市來籌資,透過銀行在海外辦理聯貸,或是在歐美等海外地區發行可轉換公司債(ECB)及存託憑證(DR)等來籌資。然而,在大陸臺商以中小企業為主,受信用條件限制,大陸地區更不易獲得融資,故大陸臺商利用臺灣銀行業「臺灣借款、大陸投資」的現象持續存在。企業要從銀行得到授信額度進行融資,主要關鍵在於:企業本身的債信優異,享受銀行給予無擔保授信的禮遇或是能提供有效的擔保品,讓銀行進行擔保授信。有鑑於此,臺商可透過陸金所和京東數科、螞蟻金服等金融機構進行小微企業信貸,快速取得短期營運融資。
四、臺資銀行可借力大陸金融科技發展,加速智慧化轉型,提升服務能量及營運績效。
總部位於上海的富邦華一,是大陸首家全牌照運營的臺資銀行,目前在大陸10個省份布局了27個網點,資產總額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臺資銀行總資產規模中佔據半壁江山3。在發展策略上,富邦華一與騰訊雲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在金融科技轉型和數位化能力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合力打造數位銀行。
五、具臺商背景的天逸金融服務集團,為供應鏈金融提供FinTech服務。
該集團目前在大中華地區擁有近40個服務據點,員工近500人,與兩岸三地金融業者結盟合作,集團下轄金融服務、金融科技、電子金融三大事業群,並專注於應收/應付帳款服務及風險管理,為企業、銀行及應收帳款承購商等金融機構提供應收帳款管理、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控制、操作風險管理外包服務、資訊化解決方案等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和平臺服務。
臺商面臨的幾個挑戰
一、在金融科技環境下,臺商所進行的諸多經營貿易活動,包括資金的流向、交易金額,甚至商業策略都可能無所遁形。
二、為有效防止資金外逃、洗錢,中國大陸人民銀行貨幣研究所於2020年4月20日宣布,在深圳、蘇州、成都和北京周邊的衛星城市雄安新區,將首次進行封閉測試數字貨幣(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最快2022年全面上路。
這意味中國人民銀行將成為全球首個發行電子貨幣的央行。在DCEP下,中國大陸政府可透過金流深入得知臺商的企業在大陸獲取的收益,以及何時收益不佳可能面臨資金不足的風險。若中國大陸政府欲打壓臺商時,便可能施壓銀行,停止對臺商進行融資。
除此,中國大陸也可能聯合其他企業對臺商進行惡意收購,臺商想撤資或離開大陸時,有可能被大陸政府技術性扣留數字人民幣,對臺商的營運及資金流動也會產生影響及限制。
三、在全球反避稅與反洗錢浪潮下,中國大陸已逐漸在於各方面加強稅收監管力道。
國家稅務總局已於2020年12月採購「金稅四期」決策指揮端指揮臺與配套功能系統,「金稅四期」一旦上路,中國大陸稅局利用大數據查稅的威力更強。屆時,臺商經營資訊更將無所遁形,建議臺商企業應及時檢視自身營運流程與整體稅務狀況,盡快兩帳合一,做好自主內部控制管理,因應未來查核力道加強的稅務環境,降低相關稅務風險4。
註1、張明杰(2020),大陸金融科技盛事頻傳,經濟日報,2020年8月12日。
註2、林汪靜(2021),疫情下增長迅猛,大陸去年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逾3成,聯合報,2021年1月14日。
註3、新華網(2020),借力大陸金融科技發展,台資銀行加速智慧化轉型,2020年8月10日。
註4、葉文義(2020),陸升級大數據查稅,臺商避踩雷,旺報,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