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後疫情時代 臺灣資訊電子產業前瞻分析

  • 資料發布日期:110-08-16
  • 最後更新日期:110-08-16
工研院發布「疫情升溫對產業影響調查」結果,約7 成製造業及服務業營運受波及,但情況尚可控制。

文《魏傳虔》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

前言

COVID-19疫情自2020年(民國109年)初爆發至今約一年半的時間,各種疫苗陸續問世並開始在部分國家施打,但由於病毒不斷變種,加上部分國家出現防疫鬆懈,導致全球至今仍無法擺脫疫情陰霾。在疫情衝擊下,不僅消費市場的民眾生活、教育學習與工作型態受到影響,甚至在商用市場的企業營運,也出現顯著變化,除實體會議更改為線上會議外,更多的數位科技也陸續被導入應用。

面對遠距上班、遠距學習等方式,造成筆記型電腦(以下簡稱筆電)市場需求遽增,但因半導體產業結構性產能無法立即滿足訂單需求,遂而造成缺料影響,對公司生產、採購、供應鏈管理與全球運籌等不同模式,被迫重新檢視。臺灣是全球資訊電子產業鏈倚重的「零元件供應商」與「製造/組裝業者」,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定位,舉足輕重。

面對後疫情時代,臺灣資訊電子產業短期需要對「缺料風暴」所產生的影響作出回應外;另一方面,在中長期也需針對「疫情」對企業營運所造成的挑戰與潛在的轉型機會,甚至是全球供應鏈移動的布局,積極因應並及早提出規劃。

「缺料風暴」的影響與因應方式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疫情狀況仍未有效控制、疫苗也處於開發階段,許多企業鼓勵員工遠距上班、各國政府也針對教育市場釋出教育筆電標案,種種作為都企圖緩解因疫情而產生工作與生活的不便。對個人電腦品牌廠商而言,在收到來自全球各地分公司、經銷商與代理商陸續追加的訂單下,紛紛提高對代工製造業者與上游零組件廠商的採購數量。

然此波短期暴漲的市場需求,對過去幾年處於「溫水」的PC產業而言,似乎澆了一頭冷水,空有訂單在手、卻無法全部滿足出貨。主要原因在於過去幾年全球筆電市場規模多介於1.5億臺至1.6億臺間,成長率非但不高,產品毛利率相對其他終端產品應用為低,個人電腦品牌業者、代工製造廠商與上游零組件供應商(包含半導體廠商),在進行年度研發資源與工廠產能配置時,多以常態且穩定的模式處理,並不會投注過多關愛的眼神。

殊不知此波因疫情帶動的遠距上班、上課及宅經濟需求,使得2020年全球筆電市場出貨量超過2億臺,相較2019年成長24.5%,預估2021年出貨量為2.4億臺。終端需求短期急遽增加(近2年,每年增加4千萬臺的出貨量),造成2020年下半年持續至今的筆電缺料議題。

缺料狀況,何時可以緩解?從上游半導體晶圓代工廠、中游製造廠商到下游個人電腦品牌業者,對於此狀況都無法明確指出供需平衡的時間點,唯一達成共識的是2021年仍會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以台積電在4月法說會中指出,整體半導體需求依舊強勁。目前看來產能短缺將至2022年;其中,成熟製程因為新產能要到2023年才會開出,短缺期間更將持續到2023年。而個人電腦品牌廠商Dell創辦人Michael Dell在接受訪問時指出,全球性半導體缺料對電腦製造商造成很大的挑戰,但這次缺料狀況將可能持續幾年,主要原因在於晶片廠商要在全球各地擴充產能,是需要時間。

進一步分析此波缺料對產業造成的影響,主要有兩個面向,其一是交期延長。受到8吋與12吋晶圓廠產能規劃影響,筆電晶片件缺料緩解速度不一,各晶片料件訂單交期延長,甚至根據產銷調查,臺灣筆電代工製造廠商出貨量與訂單量之間的落差,平均約有20%-30%的差距。

其二是零組件與終端產品價格齊漲。為反映成本揚升壓力,晶片設計廠陸續漲價,包含電源管理晶片、面板驅動晶片等筆電缺貨零組件成為第一波漲價元件,漲價情況更陸續推升至NAND Flash控制晶片、微處理器、介面控制晶片等。以2021年第一季為例,筆電缺貨零組件平均漲幅約有20%以上。製造成本的持續墊高,造成部分電腦品牌廠近期陸續宣布將調高筆電產品售價,漲價幅度約介於10-15%。

為緩解因缺料所造成的影響,不論是國際或臺灣個人電腦品牌業者,都紛紛來臺或在臺鞏固「貨源」。經歸納,短期有以下幾種因應方式:

1.在零組件組裝階段:針對缺口較大、交期較長的料件,協請代工製造廠商、晶片代理商等積極洽商以增加穩定貨源,或增加供應商數量、或同意供應商交易條件(調漲價格、付款條件等),同時間亦擴大至水貨市場掃貨力道,並採取長期下單備料及預訂未來產能等。

2.在終端產品設計階段:針對缺料部分,採取找尋替代料或變更設計的方式,更改產品電路板設計。如音訊編解碼IC部分,因臺廠IC交期延長,品牌廠商則導入價格較高的外商產品,進行Multi-source驗證。

3.調整終端產品出貨型態:針對有違約金風險的政府標案市場及教育標案市場優先供貨,或高毛利市場產品如企業商用市場、高價電競產品等優先供貨。

在疫情形成的「缺料」新常態影響、全球筆電市場在商用市場換機,以及教育筆電市場需求仍未全部滿足等有利因素帶動下,業界預估往後幾年全球市場將維持2億臺以上規模,此大規模的需求遽增,不可避免更將衝擊現有採購、生產、全球運籌等企業日常營運活動。

「全球供應鏈移動」的影響與因應方式

COVID-19疫情快速蔓延,各國政府祭出社交距離、封城、工廠停工令等防疫手段,許多企業與機構配合執行在家工作、禁止海外出差等應變措施,突如其來的「禁足令」挑戰製造業的運作彈性。其中,高度仰賴國際供應鏈分工、零元件種類相對多的電腦系統產業,部分上、下游工廠輪流無預警地停工,以及遠距協作開發產品難度過高等問題,受衝擊程度可想而知,導致生產營運效率受到嚴重影響。

此一狀況使得各產業領導廠商開始思考,行之有年的國際供應鏈分工模式是否過度仰賴中國大陸?是否需要重新配置?另外,跨國生產體制及供應鏈的脆弱性,在此次疫情中也突顯出其中不足之處。為避免憾事重演,確保能在非常時期維持一定程度的製造生產能力,企業開始考慮是否應「鞏固國內供應鏈」、「分散零組件來源」。

不過,大舉遷移供應鏈之成本高昂,且受限於疫情期間陸、海、空運仍維持部分封城的作法,多數企業作法上,仍傾向於疫情平息後,回歸國際供應鏈分工模式,但會小幅調整生產線地點配置,以提升應變彈性。

較為確定的是,多數廠商會策略性地增加供應商來源,且會更嚴謹地篩選供應商,尤其是廠商應變能力、誠信等軟性價值(非一味地比價)。倘若未來疫情不幸捲土重來,廠商才可確保有「靠得住」的選貨源可支應。簡言之,未來全球供應鏈分工模式雖仍是首選,但業者將重新檢視並精進供應鏈管理方式,以提升效率,確保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以因應未來的突發狀況。

無預警的「天災人禍」向來是全球供應鏈管理上最大的挑戰,考驗著業者的應變能力與供應鏈韌性。事實上,近年製造業供應鏈已遭遇過多次天災人禍,單就資訊電子供應鏈來說,就發生過泰國水災、日本地震/核災、工廠火災,以及美中貿易戰等,當然還有這次的COVID-19。但是,疫情爆發與其他天災人禍不同之處是,第一、復原時間無從預測;第二、看不到「敵人」在哪裡,導致應變對策難訂;加上,根據經驗供應鏈受到疫情攻擊的頻率,通常十幾年才一次;因此,到底是否有必要為此立刻大舉搬動既有供應鏈?事實上有待商榷。

綜合考量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下的關稅議題、供應鏈移動成本,以及2020年COVID-19疫情,的確讓資訊電子產業開啟新一波全球供應鏈移動,然而,預期疫情平息後,資訊電子產業供應鏈仍應仰賴原本的國際分工模式,以保有成本競爭力。

不同的是,在地供應鏈的重要性將較過往吃重,主要任務是要在「非常時期」時化身救火隊,迅速銜接生產任務,以確保維持最低限度的生產功能,或至少可供應當地市場需求。透過全球供應鏈與在地供應鏈的新協作模式,提升應變與防禦能力之目的,同時維持成本競爭優勢,而在地供應鏈該如何與全球供應鏈有效地相輔相成?無疑將是企業與產業的新挑戰。

疫情直接暴露出傳統資訊電子產業鏈、跨國生產體制的脆弱之處,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的臺商,行之有年的企業營運模式將受到挑戰。然此次危機卻也促使臺灣資訊電子產業反省「成本至上」的供應商管理思維,今後是否依舊適用?廠商也被迫重新檢視供應鏈運作彈性,以及謹慎評估企業數位轉型的必要性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與策略抉擇,皆是當前臺灣資訊電子產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結語

如何記取「缺料風暴」的教訓,進而獲取學習效果,將是產業未來需長期關注的焦點議題,可由下列幾個面向加以關注。首先是產業內相關中下游產業出貨與主要業者經營狀況,如觀測主要個人電腦品牌業者庫存周轉天數,或各主要國家終端市場標案訊息,如日本GIGA School專案等,有助於相關業者在新產品提案、工廠產能排程、標案爭取的資源配置與後續規劃。

其次是關注總體經濟環境的變化,如消費者信心指數、採購經理人指數等,提前掌握終端市場需求的變化,或可減緩缺料帶來的衝擊,穩定事業營運。

最後是提出這兩年值得列入觀測的議題,即為各國研發疫苗與施打疫苗的狀況,因2021年上半年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與上述疫苗研發與施打狀況呈現正面相關。往後類似新冠肺炎的「天災」可能還是會無預警發生,而企業應該如何提前部署,或是設計一預警制度,應是在此波缺料風暴下,企業必須正視思考的嚴肅課題。

對中國大陸臺商而言,疫情的爆發,無疑為一些已步入衰退期的電子產業鏈,帶來突破的機會,過往習以為常的傳統營運模式、管理心態皆被重新檢討與檢視。此波疫情衝擊讓臺灣資訊電子產業加快提升轉型與升級的意願,此時政府與臺商企業若能攜手合力、甚至產業聚落彼此能共同合作,將有機會調整產業結構、突破毛利偏低的現實狀況,為臺灣供應價值鏈創造升級轉型的發展契機。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