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

  • 資料發布日期:111-01-26
  • 最後更新日期:111-01-26
Fed經濟學家認為,供應鏈的干擾雖處於歷史高峰,但「已到頂且接下來可能開始緩和一些」圖/unsplash

文/孫明德、方俊德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員)

2021年全球經濟回顧

2020年全球飽受新冠病毒威脅,各國採取嚴厲程度不一的防疫封鎖措施,經濟需求隨之陷入停滯,使得全球經濟衰退幅度遠甚於金融海嘯時期,是戰後以來最差表現。2020當年度經濟衰退3.1%。進入2021年,儘管疫苗研發進展順利,全球於2021年年初開始施打,然初期疫苗供應有限、疫苗分配不均,加上病毒株不斷變種,使得全球至今仍無法擺脫疫情干擾。所幸隨著新冠病毒的檢驗量能不斷精進、疫苗覆蓋率逐漸提升,染疫重症與死亡人數大幅下滑,故各主要國家朝向經濟重啟方向不變,民眾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明顯。疫苗施打及普及程度成為2021年各國經濟表現差異的主要因素。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表示,儘管新冠疫情反覆肆虐,然全球經濟持續復甦。惟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斷層」將持續更長時間,這是因為各國短期經濟走勢的分化將對中期經濟表現產生持久影響。此差距主要來自於各國疫苗施打率和初期政策支持力道不同造成的。IMF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從2020年的衰退3.1%,轉為成長5.9%;已開發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從衰退4.5%,轉為成長5.2%;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從衰退2.1%,轉為成長6.4%。有鑑於Delta病毒持續延燒,再加上Omicron新變種病毒在歐美等國快速擴散,疫情反覆帶來更多經濟不確定性,也使得各國政府在進行政策選擇的難度加大,且策略運用空間有限。

世界各地商品和服務價格持續上漲

在物價方面,2021年受到歐美經濟快速反彈,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升房價、供應鏈不穩定致使多項商品及服務,如半導體及航運等供不應求,也推升生產者物價,各國疫情控制成效對商品及服務需求面與供給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美國,2021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7.0%,為1982年6月以來的最高漲幅,美國CPI已連續7個月高於5%,為聯準會(Fed)目標2%水準的兩倍多;歐元區12月CPI年增5.0%,創下1991年以來最高紀錄;亞洲地區的物價漲幅雖不如歐美,不過12月南韓CPI年增3.7%,連續3個月高於3%,11月新加坡CPI年增3.8%,創下近9年來最大升幅,而臺灣物價漲幅亦都有2%以上。近期各國物價上漲走勢主要反映在能源價格波動、供應鏈不順的嚴重程度、商品類及服務類之消費組合變化,及政府發放現金與救助金之規模等情況。

在貿易方面,根據WTO於2021年11月15日發布的最新《貨物貿易晴雨表》,在疫情大流行中受到衝擊後急劇反彈的全球商品貿易正在放緩,最新的WTO商品貿易指數(Goods Trade Barometer)為99.5,接近該指數的基線值100,相較於上次8月發布的110.4的新高紀錄,這次數據的下滑趨勢反映了部份產業的生產和供應中斷。WTO表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進口需求激增引起的塞港塞櫃以及汽車、半導體等商品的生產中斷,導致這次商品貿易晴雨表的指數下降。同時,可以看到的是,全球對貿易商品的需求也在放緩,出口訂單下降進一步壓低晴雨表的指數。儘管進口需求的降溫可能有助於緩解港口船舶堵塞與貨物積壓問題,但只要貨櫃輸送量保持或接近創紀錄水準,就不太可能消除積壓和延誤。

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與挑戰

展望2022年國際情勢,隨著疫苗施打更加普及,加上現存病毒從殺傷力來看已有逐漸衰弱的趨勢,疫情對於實體經濟的衝擊將逐步淡化,全球經濟可望持續復甦,不過由於基期因素及各國財政與貨幣政策支撐力道下滑,經濟成長率將不如2021年。就國際貨幣基金(IMF)、聯合國(UN)、世界銀行(WB)對於2021年與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看,如下表所示,全球經濟復甦預計將繼續,然復甦速度將放緩,從2021年的5.5%~5.9%降至2022年的4.0%~4.9%;全球貿易則受到經濟趨緩、物流中斷、供應鏈瓶頸及運輸成本增加、地緣政治衝突,以及影響國際貿易的政策等挑戰,所幸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貿易協定的生效有助於貿易成長,全球貿易預計從2021年的9.5%~11.0%降至5.7%~6.7%。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看到盡頭,近期全球經濟前景面臨重大風險。隨著近期新一波感染的迅速蔓延,預計經濟損失將增加。因此,2022年的全球經濟成長仍然容易受到確診數激增和經濟活動限制的影響。疫情復燃對於疫苗缺乏的國家影響較大,使得這些國家經濟復甦時點較預期更晚。至2021年12月,經濟窮困的國家每100人接種疫苗的劑量僅有23.9劑,而已開發國家為147.4劑。

通膨壓力為經濟復甦帶來額外風險

此外,已開發經濟體和一些大型開發中國家不斷上升的通膨壓力為經濟復甦帶來額外的風險。2021年,全球整體通膨率估計上升至5.2%,比過去10年的趨勢高出2個百分點以上。通膨壓力在美國、歐元區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最為明顯。所幸,美國ISM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的供應商交貨指數及價格指數近期已明顯改善,加上反映海運數據的波羅的海貨櫃運價指數,其運價指數已不如2021年10月的高點。

有鑑於美國年底假期消費熱潮已過,且今年第一季普遍為海運淡季,加上美國部分港口於今年初加重對港口空櫃的罰款,貨輪停泊與靠港天數以及海運貨櫃價格應難以再創新高。再者,根據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所編製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lobal Supply Chain Pressure Index),儘管指數仍處於歷史高位,但看似已經觸頂,未來可望逐漸趨緩,故隨著供應瓶頸持續緩解,有助今年通膨壓力逐漸放緩。

全球貨幣緊縮恐引發金融市場大幅波動

最後,全球貨幣環境緊縮速度快於預期將是另一個重大挑戰,恐引發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及金融情勢急遽緊縮,資產價格亦恐反轉向下。

美國Fed已於2021年11月宣布結束疫情期間內實施的無限量寬鬆,開始進行縮減購債,走向貨幣政策正常化。儘管目前仍維持政策利率不變,惟鑑於通膨壓力上升及勞動市場進一步改善,自2022年1月中起,將每月購債金額由逐月縮減150億美元加速為逐月縮減300億美元,且根據決策成員對2022年聯邦資金利率預測點陣圖,Fed可能升息3次;歐洲央行(ECB)在貨幣政策會議上同樣維持三大基準利率不變,並且逐步放慢資產購買速度,ECB貨幣正常化速度步伐較美國慢;中國人民銀行則調降存款準備率與持續壓低借貸成本以支持經濟發展;韓國、紐西蘭、智利以及新加坡等國更已展開升息及貨幣政策調整的動作。因此,隨著近期物價上漲幅度加劇,貨幣政策方向改變的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國家將會更多。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