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應注意中國大陸經濟情勢的潛在風險
- 資料發布日期:111-03-09
- 最後更新日期:111-03-09

文/編輯部
近期很多臺商反應,中國大陸整體經營環境面臨未知的前景,尤其是去(110)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將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因此,本會邀請專家學者召開小型座談會,聽取建議,集思廣議,希望協助臺商瞭解未來可能面臨的經營風險,在投資布局上提早因應並形成對策。
專家學者提出以下6大風險,提醒臺商注意:
一、 疫情控管「清零」政策影響經濟
學者一致認為,疫情的發展難以預測,且影響範圍廣泛,而中國大陸對於疫情控管的「清零」政策,對其經濟增長造成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影響消費市場及企業生產,消費面、投資面的數據一直下探,因為嚴格控管措施影響內需消費及生產減弱。加上今年有冬奧、殘奧,接下來還有兩會、北戴河會議及二十大,判斷今年要鬆綁疫情管制,恐怕極為不易,因為嚴格的疫情管控乃基於其對「維穩」的需求。臺商對於疫情及大陸的管控措施所衍生的風險,必須嚴加關注。
二、 債務問題需要留意,但不用過度緊張
中國大陸債務問題一直揮之不去,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長期以來高度依賴房地產市場和土地收入,當土地和房市的發展能量不足,財政收入便不如預期,衝擊地方的償債能力。因此,不少臺商擔憂恆大事件恐導致房地產緊縮,對於「企業債」問題可能會以嚴格方式處理。不過,專家指出,中國大陸信用評等仍是「A-」,還是在投資等級以上,且殖利率也未達到金融信用風險的情況。所以臺商在中國大陸發展,只要企業還有競爭力,且財務健全,講究生產效率,對於債務問題應不用過度擔心。
三、 鼓勵「三次分配」實現「共同富裕」,變相加重課稅負擔
中國大陸為實現「共同富裕」,鼓勵企業及高收入人群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三次分配」。「反壟斷法」的修法與「共同富裕」息息相關,透過「反壟斷法」解決社會財富金字塔頂端的「貧富不均」問題。而未來地方政府恐會要求臺商負擔不同程度額外的稅務,導致被課的稅愈來愈重。尤其要特別注意中國大陸相關的「稅務改革」,例如「房地產課稅」可能導致消費市場結構的改變,此外,綜合所得稅的改變、勞動合同法的實施、遺產稅與三次分配、全球追稅CRS的啟動等,也都是需要注意的稅改脈絡。
四、 美中關係牽動臺商未來發展
美國正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在外患上,從阿富汗撤軍,到目前烏克蘭危機,美國在國際上的領導能力都遭受質疑。不過,中國大陸對於烏克蘭問題的態度非常模糊,因為烏克蘭是「一帶一路」的創始成員國之一,中國大陸也是烏克蘭最大的貿易國,發生戰爭將有損中國大陸的利益。
在內憂上,一方面,供應鏈斷鏈導致嚴重的通膨問題,因此,Fed利用升息抑制通膨,但藉由利率調整物價恐怕無濟於事,供給面的問題不應以需求面的管理來解決。因此,若美國通膨問題無法解決,恐導致通膨輸出,進而使全球一起遭殃,連帶中國大陸也無法迴避。
另一方面,美國今年有期中選舉,若民主黨選舉結果不如預期,後續拜登政府的新施政計畫、基礎建設的推動,恐遇到折扣,進而影響經濟復甦,也牽連美中貿易進出口。
美中關係未來的發展對臺商的經營極為重要,特別是「關稅」問題,美國抱怨中國大陸對美貿易採購的履行程度不夠,導致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關稅也無法撤除,這是美國供應鏈斷鏈、通膨問題無法緩解的因素之一。接下來美中貿易談判,美國若拉高關稅,通膨壓力恐將更大,將使臺商面臨更大的風險及衝擊。
中長期來看,美中關係在結構上的矛盾不會改變,崛起的中國大陸要完成「中國夢」,勢將對美國構成重大挑戰。在此趨勢與國際政經結構下,臺商需持續留意並保持彈性。
五、 「二十大」的人事穩定,攸關兩岸關係走向
中國大陸「二十大」相關人事安排與兩岸關係息息相關,若人事安排不穩定,可能會拿兩岸的問題來轉移國內不穩定的注意力。
預期「二十大」對臺總體政策方略的內容,應包括「反獨」、「反對外力介入」、「融合(「經濟融合」)」及「國民待遇」。因為中國大陸瞭解臺灣是一個長久以來對外開放的經濟體,若用經濟手段或對臺商動手腳,試圖影響臺灣的發展,不僅衝擊臺商,也對其自身不利。
六、 中國大陸經濟放緩、結構性調整、科技自主,臺商務必審慎因應
過去2年,因為中國大陸以嚴控手段應對疫情,全球的資金密集流向中國大陸,導致人民幣強勢升值。未來如果全球疫情和緩,過去2年從越南移轉至中國大陸的訂單,有可能又會回到越南或東南亞地區。假設今年中國大陸經濟逆風很重,資金外流的速度可能會很快,導致金融市場的波動。所以去年底中國大陸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評估今年的經濟情勢如此嚴峻。對臺商而言,因為很多臺商從事出口,假設今年出口出現逆轉態勢,臺商的訂單可能面臨短缺,將對臺商形成極大的衝擊。因此,在後疫情時期,當世界各國的產能逐漸恢復時,訂單就會流向新興國家,臺商務必審慎提早布局。
中國大陸近年來轉型升級改革,持續進行結構性調整,要將外需拉回到內需,但在改革的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性的因素,且決策上偏向人治,對臺商而言有太多不可預測性。至於提升國內產業結構的自主化方面,將著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科技產業,雖說目前的成效仍不明顯,但是在低階半導體方面仍然還是有競爭力,這一塊就會侵蝕到臺商,這也是紅色供應鏈替代的問題。
謹慎應對「灰犀牛」與「黑天鵝」,管理經營風險
習近平於去年1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曾表示,要警惕且做好應對各種「灰犀牛」與「黑天鵝」事件的預案,因為在進行「結構性」轉變的改革過程中,會發生重大風險,必須審慎地因應。加上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將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為穩定過渡「二十大」,預料中國大陸將會持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路線,再加上「十四五」的具體政策,未來一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態勢值得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