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臺灣經濟未來走向:多元出口、減碳轉型是關鍵

  • 資料發布日期:111-03-16
  • 最後更新日期:111-03-16
PH00030680-L

文/蔡明芳(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

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任以來,臺灣經濟持續創高,雖然仍以出口增加為主要成長動能,但是,在本土廠商深耕投資與臺商回臺投資的帶動下,國內資本設備的投資也持續增加。換句話說,在民間投資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未來我國廠商的生產力將會進一步提高。特別是近3年來,在美中貿易衝突、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管制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臺灣經濟在近3年仍分別維持3.06%、3.36%與6.28%(主計總處概估)的成長率,由此顯見,臺灣出口與投資的動能是相當暢旺的。

蔡英文總統在2022年元旦以「持續走向世界、維持經濟發展動能、鞏固社會安全體系與堅守國家主權」等面向作為今年穩健執政的四大主軸並發表談話。就經濟發展面向而言,持續走向世界與維持經濟發展動能仍然是今年的重要政策方向。

持續走向世界與分散出口產業的重要性

就一個經濟發展健全的國家而言,與世界各國發展多元的經貿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在過去以降低成本為主要思維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國大陸成為先進國家廠商以大量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與實現規模經濟的生產基地。隨著世界各國的資本投入,中國大陸一方面成為世界工廠,二方面也成為世界重要的經濟體,進而吸引更多的外人投資。在此過程中,包含美國蘋果、臉書或德國與日本的車廠等世界主要品牌製造商雖在中國大陸市場營收漸增,但受到中國大陸政府影響的程度也逐漸增加。

除了臺灣經濟過去與中國大陸的連結外,由美中貿易衝突到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以來,各國經濟對於中國大陸的倚賴程度,均反映在這些國家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品項上。

首先,美國廠商在實體商品的生產優勢可能不如中國大陸,但是,包含臺灣在內許多國家的科技產業仍是受到美國先進技術所控制,這些先進技術的被授權廠商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多以臺灣、日本、韓國或歐洲國家的廠商為主。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廠商不能夠沒有美國的技術,美國廠商沒有中國大陸市場雖會降低利潤,但是,先進技術仍可在其他國家或市場進行授權生產。因此,美國對於中國大陸進行科技管制,對於中國大陸科技發展以及出口產業是具有極大影響力的。

其次,以德國為例,德國廠商在汽車產業與精密機械產業的製造雖居於全球的領先地位,但是,這些出口優勢產業都需要廣大的銷售市場。換言之,德國的汽車需要在中國大陸市場進行銷售,德國的精密機械需要在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組裝生產,因此,德國的經濟與中國大陸的相互倚賴程度是相當高的。不同於美國,若德國貿然改變其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對於德國經濟會產生較大的負向衝擊,故在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對中國大陸態度已與過去顯著不同之際,德國並未有太大的改變。

除了美國與德國的明顯對比外,澳洲與立陶宛對於中國大陸政策態度的轉變也與過去有顯著差異。中國大陸利用對澳洲或立陶宛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的進口壁壘,對兩國實施貿易制裁,並未使得兩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負向態度有所改變。

由上述討論可知,產品銷售市場過度倚賴單一經濟體的風險,特別是該經濟體非為民主體制下,出口廠商所面對的風險是更大的。因此,為了讓臺灣廠商或臺灣的產品可以持續走向世界,除了已在進行的新南向政策外,強化與歐洲國家連結的「強化歐洲鏈結計畫」,應該是更值得我們期待的。

若我國政府可以增強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東歐國家以及法國等傳統大國的經貿往來,對於分散臺灣的出口市場將有極大助益,在臺灣鳳梨、鳳梨釋迦等水果受到中國大陸政府限制進口之際,如何提升冷鏈技術將臺灣農產出口至歐洲國家,以及讓中東歐的農產品進入臺灣,都是深化雙邊經貿關係的可行作法,在半導體產業已成為臺灣出口主力的當下,如何讓出口產業更加多元化也是讓臺灣可以持續走向世界所需要面對的課題。

氣候變遷成本內部化 減碳轉型是關鍵

推動五加二產業與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讓臺灣的競爭力全面提升,是蔡總統在兩任任期內的重要產業政策。就此部分而言,臺灣雖已成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領導者,但是,我國產業也面臨外國政府想要自主發展晶片的挑戰。由於半導體產業已是未來物聯網(IoT)或智慧物聯網(AIoT)的重要基礎工業,在各國政府爭相投入半導體發展的情況下,臺灣半導體產業所面對的挑戰將有增無減。

除了產業自身的挑戰外,對於臺灣的廠商而言,因應氣候變遷所應進行的減碳轉型將會是未來最大的挑戰,也是趨勢。總統在元旦演說中提到今年會提出淨零碳排的路徑圖,即是未來經濟結構要因應氣候變遷來調整的基本路徑。對於廠商而言,要了解自身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除了綠色能源的使用外,提早啟動數位化與數位轉型,是因應以歐盟為主的大國對於氣候變遷的成本內部化到廠商生產成本所需付出的減碳轉型成本。亦即,藉由數位轉型來清楚了解自身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與可能進行減碳的生產模式,都是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及關鍵。

最後,對於許多臺灣廠商而言,除了期待臺灣可以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與其他國家簽訂貿易協定外,深耕歐洲市場以及與更高所得的國家拓展經貿關係,是面對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崛起勢必要走的道路。此外,對於在中國大陸生產的臺商而言,除了面臨中國大陸日益提高的成本與補貼的減少外,因應氣候變遷相應的碳關稅也是我國廠商走向世界所需要面臨的轉型課題。因此,在總統期待臺灣可以持續走向世界與維持經濟發展動能的前提下,因應氣候變遷所需進行的轉型,將會是臺灣廠商與在中國大陸的臺商能否走向世界的重要工程,我們可以預見企業減碳所產生的商機也會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

臺灣未來可見的機遇與挑戰

整體而言,自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臺灣面對美中貿易端與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出口管制趨嚴的政策方向下,海外臺商陸續回臺投資設廠以避免受到美國對中政策大幅改變的衝擊,再者,香港經濟情勢劇變也加速臺商資金回臺的速度,換句話說,臺商回臺投資意願大幅提高,這與過去臺商外移導致國內產業升級停滯已有很大不同,因此,就臺灣的現況而言,民間新增投資持續增加,對我國下一個階段經濟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有極大助益。

就臺灣的機會而言,除了美國對中國大陸經濟政策的改變外,德國、法國、立陶宛等歐盟國家以及澳洲等國對於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交往政策也正持續改變。上述海外市場都是具有極大開發潛力的國家,特別是過去臺灣與歐洲的貿易往來不多。因此,若我國政府與廠商可以對於歐洲市場進行深入了解,將有助臺灣在海外市場有更多拓展銷售的機會。近期,政府也成立將近兩億美元規模的中東歐投資基金,盤點立陶宛、捷克與斯洛伐克等中東歐國家與臺灣產業互補性高的產業進行合作與投資,一方面可以增加臺灣與歐洲的經貿往來,二方面也可以讓臺灣有更為多元的經貿夥伴,分散貿易的風險。

最後,就臺灣現階段的挑戰而言,由於廠商回臺投資的需求提高,進而造成部分生產要素短缺的現象,例如,不同行業的人才短缺。在我國產業發展已與過去有顯著不同的當下,短期而言,政府可以藉由鬆綁人才來臺政策來減緩人力短缺的衝擊,長期來說,政府應立即盤點各產業所可能面對的人才供需狀況,以了解不同產業間的人才錯配的情形,才能提出相應政策。此外,貿易夥伴過度集中與產業發展過度集中均非好的現象,雖然目前政府極力分散出口市場,但是,就產業發展的集中度而言,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目前的資源多往半導體產業集中,對於臺灣未來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機會成本為何,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換言之,在半導體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資源或要素如何配置,是我國經濟發展未來的挑戰。

         

 

 

 

 

 

圖/外貿協會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