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廣積糧」能應付這波「去全球化」浪潮?
- 資料發布日期:111-05-05
- 最後更新日期:111-05-05

文/陳建甫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
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積極迎向全球化,但也警覺到伴隨全球化而來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蹤跡,包括2008年美國華爾街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嘯,2016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2017年美國川普提出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政策,2018又對中國大陸發動關稅貿易戰、科技戰,2019年因新冠疫情,全球航空、海運、海關停擺,重創供應鏈,帶動原物料價格的飆漲,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更助漲全球能源與糧食的價格。
早在2014年中國大陸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2015年以後,每年進口糧食超過1億噸,至今玉米庫存量達全球的一半。根據中國大陸海關公開的數據,2018年中國大陸進口的穀物及穀物粉達到2,046.9萬噸,進口的大豆高達8,803.1萬噸,合計進口的糧食總量達到1.085億噸。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大豆自給率偏低只有15%,因此進口大豆占總糧食進口的70%。
比較2021年12月22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近來中國大陸積極向美國、巴西等國家採購糧食,近5年進口的肉類、水果、乳製品增加2~5倍,大豆、小麥、玉米的進口額最多達到12倍之多。文中也引用美國農業部推算至2022年中期,中國大陸糧食庫存佔全球庫存量的百分比為小麥51%、白米60%、玉米69%。
「中糧集團」(COFCO)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國有食品加工企業,該公司在大連港經營310座大型糧倉,把從國內外收集的豆類和穀物儲存於此,然後通過鐵路或船舶運往各地。糧食儲備局局長秦玉雲2021年11月稱,將糧食庫存維持在「歷史高位」。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0年中國大陸的食品(不包括飲料)進口額為981億美元,是10年前的4.6倍。2021年1至9月達到2016年以來有可比較數據的最高點。
但是從2022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習近平3月兩會期間說「抓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以及4月在海南三亞的種子繁育基地強調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的報導。不禁讓外界好奇中國大陸是否面臨糧食短缺的困境?
中國大陸究竟在糧食安全這個葫蘆裡賣的甚麼樣的藥?
檢視2月22日,新華社所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這份中央「一號文件」跟過去一樣,仍聚焦「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為主題,也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將「糧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同時表明加重注重糧食質量和質量安全。
中經院研究員田君美統計,自1982 年至 1986 年,中國大陸曾連續5年發布中央「一號文件」,這是對當時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之具體部署。2004 年中國大陸農業貿易開始出現逆差,結束長達 20 年的農產品貿易順差。為提高農民種糧的誘因,從 2004 年迄今,中共中央連續發出 19 個「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提出一系列惠農政策,把糧食增產和增加農民收入列為經濟首要地位。
3月6日中國人大政協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兩會)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界委員召開的聯組會議上,除了提到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等中國大陸面臨的挑戰,還警告中國大陸「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痺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習近平強調,「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習近平在兩會的談話符合之前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他指出,「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中國大陸糧食年產量維持在1.3兆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同時,習近平還強調要「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這指的是中國大陸農田近年來耕作目的因市場利益等因素改變,糧食耕種面積面臨威脅的情況。
俄烏戰爭掀起全球農糧危機的序幕
2022年2月24日爆發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隨後國際先後對俄國祭出制裁,俄烏兩國的農糧產品出口受阻。在全球農糧食品價格飆升之際,世人憂心恐將爆發全球性飢餓危機。2021年,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共輸出3,290萬噸,相當於全球出貨量的18%。同年,烏克蘭是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出口了2,000萬噸的小麥和裸麥混合物,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0%。僅俄烏兩國的小麥出口就佔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供應量。《路透社》曾估算俄烏兩國的產量佔全球小麥出口約29%。俄烏戰爭導致糧食供應鏈波動,小麥價格飆升至14年以來的高點。
2018年美國川普總統祭出關稅貿易戰以來,中國大陸為了打擊川普的農業州票倉,停止從美國進口大豆等農產品,之後在全世界積極購買農糧產品。遭逢美中貿易戰、新冠病毒疫情、俄烏戰爭糧食供應鏈中斷、極端天氣影響等世局變化,使中國大陸當局比過去更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氣候異常是影響中國大陸糧食安全最直接的因素。根據《路透社》報導,農業部部長唐仁健曾在3月5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到「有能力保證14億中國人民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強調中國大陸目前糧食供給的總量充裕「沒有問題」,但也提到「糧食供求始終處於緊平衡的狀態,今年糧食生產又遇到很大的困難」。特別是中國大陸今年冬季小麥作物收成情況,可能是「史上最糟糕的」。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強調要穩住農業基本盤,確保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維持中國官方早前已經釋出的目標,「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其背後真正的用意是要跟世人宣示,即使中國大陸已經囤糧足以供給全球50%人口食用,但是仍然不會放棄國內農糧產品的自主生產能力。
「廣積糧」是為「去全球化」做準備?
目前全球化的供應鏈徹底被打破,各國紛紛祭出具保護主義的政策與措施,希望在海外的企業與資金能回到母國投資。在這股去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大陸深受其害。為了保護自己的內需市場,中國大陸把對外的那堵高牆築的更高,攔截原本要到海外掛牌上市的企業,希望憑藉內部龐大的消費市場去對抗來自國外的保護主義逆襲。
美中關稅貿易戰後,中國大陸已經體認到的美中下一場戰爭可能是農糧食品。中國大陸牢記美蘇冷戰期間蘇聯遭受糧食危機的教訓。美國利用農糧進口與貸款方式,先癱瘓蘇聯農糧產業自主生產的能力,讓蘇聯習慣仰賴國外農糧產品進口,一旦真正面臨氣候異常糧食歉收,甚至嚴重到飢荒之際,美國再聯合其他農糧生產國家以農糧禁運作為經濟制裁的手段,一次就放倒蘇聯,讓蘇聯徹底解體。
許多跡象顯示中國大陸根本沒有農糧危機的問題,習近平反而是學習元末群雄割據,朱升給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一方面捉緊國內農糧自主生產的目標,另一方面又以高於市場價格蒐購國際農糧產品,以囤糧方式去對抗氣候變遷、市場供銷失調或無法抗力(戰爭)的波動。
「廣積糧」是中國大陸為下波「去全球化」浪潮建立的第一道防禦工事。以目前囤積農糧食品的總量,首要控制大米、小麥等主食的供應與價格,不讓價格有太大的波動造成消費市場的恐慌,未來會持續收購、囤積與觀察國際農糧市場,調控油脂、飼料用的黃豆、玉米的價格,默許農畜產品價格提高,以滿足高端消費客群的需要。
預期未來中國大陸農糧食品將以緩步攻堅的趨勢持續上漲,在中國大陸的臺商要為高通膨時代做好準備,也提醒在中國大陸布局多年,從事農糧畜產食品加工的臺企,可以把握此商機。雖然大宗農糧物資有漲價的空間,但利潤有限,具備冷鏈技術、高單價、高品質、具健康認證、有品牌畜產食品加工業,可能是這波「廣積糧」政策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