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製造業PMI續降看中國大陸經濟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3-10-24
- 最後更新日期:113-10-24

文/吳孟道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
中國大陸最新公布的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出乎市場預料。以中小及外銷企業為主的民間製造業PMI(又稱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再次回落至景氣榮枯線(基準點為50)以下,9月數據為49.3,較8月的50.4大幅減少1.1點,創下自2023年8月以來的新低。至於以中大型企業為主的官方製造業PMI,雖然9月回升至49.8,但已經連續5個月低於景氣榮枯線,顯示整體製造業仍面臨下行壓力。
製造業PMI表現疲軟關鍵在需求面而非供給面
民間及官方製造業PMI的低迷表現,清楚顯示中國大陸的生產和製造活動持續降溫,景氣復甦的力度明顯不如預期。進一步觀察製造業PMI的細項,不難發現,景氣收縮主因出在需求面而非供給面。換言之,當前中國大陸製造業所面臨的困境並非廠商缺乏生產能力,而是市場需求嚴重不足,這才是抑制經濟回暖的關鍵問題。
就以官方製造業PMI為例,13項分類指數中,僅有生產及生產經營活動預期這兩個與供給高度相關的指數,處於景氣擴張階段,其餘11個分類指數都落在收縮階段。其中,與需求關聯度較高的訂單指數,如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及在手訂單等,除都落在景氣榮枯線以下外,新出口訂單及在手訂單甚至還較前期大幅下滑,顯示需求不振問題,的確相當嚴重。
官方數據如此,民間數據亦不例外。根據財新中國發布的新聞稿,9月民間製造業PMI大幅下滑,主要就是因為內部及外部需求明顯收縮。接受調查訪問的企業明白表示,由於市場競爭加劇,加上潛在需求減弱與市況低迷,使得產品訂單明顯萎縮。不僅新訂單指數寫下2022年10月以來近兩年的最糟成績,與外部需求高度關聯的新出口訂單指數亦創下一年多來新低。相反地,代表供給的生產指數則是持續位於景氣榮枯線之上,顯示供給面仍在擴張。
需求面引擎熄火具體反映在消費及投資表現
同樣的指數,呈現出兩種情景,背後隱喻的是中國大陸當前經濟面臨的艱難挑戰。尤其是在需求這塊,一方面,內部因擺脫不了房地產景氣持續委靡,加上企業及民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普遍悲觀,使得市場信心嚴重不足,連帶也壓抑消費及投資表現。另一方面,外部又得面臨全球景氣復甦疲軟,以及美國加大貿易與科技制裁壓力,無形中也增添出口的不確定性。
這樣的推論,並非無的放矢。就以內部需求為例,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與內需消費息息相關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數字,8月年增率持續下滑至2.1%,不僅低於市場預期的2.5%,也較前月減少0.6%,更是2023年以來的次差表現。即便是以2024年1-8月平均數字來看,3.1%的成績顯然也是不及格,畢竟2023年每月平均都還有7.8%,2024年前8月平均連這個數字一半都沒有,顯見消費低迷狀況並未改善,甚至還在持續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個與內需高度相關的投資,表現同樣也是差強人意。8月固定資產投資年增3.4%,續寫2024年新低,且向下趨勢未見扭轉跡象,此似乎都意味著,短期投資仍難有立即振衰起敝的可能性。消費與投資的不振,清楚透露出中國大陸內需現狀的疲軟,而這恐怕都與房地產市場持續向下沉淪脫離不了關係。
房市無法回神,中國大陸經濟恐難有起色
從幾個與中國大陸房地產景氣高度相關的指標來看,無論是在「價」或「量」的部分,確實都不難看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首先,在價格方面,路透社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8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年減5.3%,創下自2015年5月以來的9年最大跌幅。相比7月4.9%的衰退幅度,新房價格跌勢明顯加劇,並且已連續第14個月下滑。路透社預估,2024年中國大陸新房價格將大幅下跌8.5%,2025年則將延續衰退趨勢,進一步下跌3.9%。
其次,在數量方面,受到房市低迷影響,房地產開發商對於資金投入變得更為謹慎保守,房市供給也跟著大幅縮水。譬如,8月中國大陸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年衰退幅度即高達10.2%,創下自疫情以來4年多的新低紀錄;其中又以住宅投資衰退10.5%,最為慘烈。
而除了房地產開發商心態漸趨保守,造成房市供給大為減少外,反映需求端的房市買氣,也好不到哪去。光是8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衰退幅度就高達18%,金額部分更是大減23.6%。此皆顯示,中國大陸房市問題可能遠比想像中來得嚴峻,要重新恢復過去榮景,恐怕仍需一段為時不短的時間。
在這樣的前提下,不禁也令人擔憂,中國大陸經濟可能會受到嚴重拖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與中國大陸經濟學家楊元辰在他們的合著論文《Has China’s Housing Production Peaked?》中指出,房地產和建築業相關的經濟活動占中國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約為27%。這個數字遠高於歐美國家的15%至20%,而與同為亞洲地區的韓國相比,中國大陸幾乎是韓國的兩倍。
因此,Kenneth Rogoff與楊元辰推估,若中國大陸房地產部門及相關活動減少20%,GDP可能下降約5%至10%。這樣巨大的關聯性表明,房地產市場對中國大陸經濟的重要性極高,恐怕很難有其他產業可以取而代之。
當然,房市遲遲無法回溫,影響的不只有產業關聯效果而已,家庭財富效果也是其中一個高度相關的變數。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發布的中國財富報告,相較於歐美國家主要是以金融資產為主的家庭財富結構(如美國這個比重為76%),中國大陸家庭財富則是以實體資產為主,比重高達69%,其中實體資產絕大多數為房地產。這清楚意味著,房市的不振,除大幅削弱家庭財富效果外,連帶也影響居民消費意願與信心,最終成為拉低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畢竟光以2023年中國大陸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82.5%來看,如果消費因財富效果減弱而大受打擊,經濟成長自然也不會好看到哪。
經濟能否力挽狂瀾還是得看後續政策執行與落實情況
面對如此艱鉅的經濟環境與挑戰,尤其是在內需消費、投資及房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大概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為挽救包括消費、投資及房地產在內的市場信心,中國大陸各部會在9月底、10月初連番做出重大宣示,並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與解決方案。就以最先拋出牛肉的人行為例,除了大動作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幅度為0.5%)及政策利率(幅度約0.2%-0.3%)、全面提供市場流動性外,也特別針對當前房市低迷狀況,提出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預期平均降幅為0.5%)、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調低至15%)的振興房市措施。尤有甚者,為拉抬股市,人行甚至首開先例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包括券商及保險等在內的機構法人、上市公司大股東加碼回購和增持股票(整體規模約8,000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民政部及財政部則是共同宣布,將向貧困人口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透過政府的移轉性支付,增加民間消費誘因。另一方面,國務院也公布穩就業24條政策(全名為「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全面支持青年及各群體就業,藉此降低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隨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會後罕見針對經濟議題發聲,表明接下來中央及地方除將努力提振資本市場、穩定房市外,也會進一步採取行動振興經濟。
原本以為這些又急又猛的政策組合拳到此已經接近尾聲,沒想到,「十一長假」剛過,國家發改委再次登場,宣布將從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企業幫扶力道、促進房市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等五大面向,推出一籃子增量政策,來推動經濟向上。緊隨其後,財政部也迅速跟進,針對一籃子增量政策提出四大支持措施,包括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道等。
琳瑯滿目的刺激方案,無不顯示中共中央穩定經濟的決心與魄力。不過,從過往經驗可知,中國大陸的政策推動與執行經常面臨「說的比做的多」的批評。尤其近年來,地方財政愈發困窘,導致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政策時資源有限,最終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這也意味著,即便中國大陸政府拼命端出牛肉,嘗試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但未來的政策落實,必須更具體且有效,不能僅停留在口號層面。就如同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所說的,如果北京實際拿出的刺激措施,能夠遠比口頭承諾多得多,中國大陸經濟就有可能走向一個歷史性轉折點。
結論
正所謂,「一葉知秋、見微知著」。從觀察民間製造業PMI持續下滑的現象開始,進一步拆解其細項,大致可看出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內外需求相對疲弱的環境。尤其在內部需求方面,因房市低迷和市場信心不足,消費與投資表現難以回升,未來經濟挑戰將更加嚴峻。對此,中國大陸政府雖已認知到此問題的嚴重性,並推出超大規模刺激經濟方案,但成效如何?是否能確實執行並讓經濟扭轉頹勢?仍需時間觀察。
更重要的是,規模如此龐大的刺激經濟方案,背後勢必得有相對應的財政支持。對於長期受債務壓力困擾的地方政府來說,是否有足夠資源配合中央政策,而中共中央是否願意暫時拋棄財政紀律,給予地方強有力的預算支援,恐怕都還是未知數。這無疑意味著,中國大陸短期內要擺脫經濟泥淖,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最終結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