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臺灣農業在淨零轉型發展所面對的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3-11-27
  • 最後更新日期:113-11-27
圖/ pexels

文/林意潔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

何謂淨零轉型?

淨零轉型是各個行業和國家進行的一系列結構性改變和調整,期望可以實現所有經濟活動下溫室氣體(GHG)達到淨零排放,來減少人類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根據歐盟氣候行動(European Climate Action),淨零排放目標要求在2050年前達成,換句話說就是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其透過碳捕捉、碳封存以及自然碳匯(如森林)吸收的碳排放量達到平衡。因此淨零並不是完全消除所有排放,而是確保排放量與移除量相平衡,達到「淨」排放為零。

從技術層面來看,淨零轉型涉及很廣的領域,如能源、交通、工業和農業等的改革。比如說,能源行業需要從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像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工業領域則需推動碳捕獲技術和工藝改進,以降低製造過程中的排放; 在農業領域,淨零轉型要求採取低碳生產技術、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農業排放的同時,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措施,還有助於提升農業的可持續性和韌性。這些都是依照《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採取行動,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的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各國根據該協定制定國家自主貢獻(NDC),提出減排計劃和目標,進而成為推動淨零轉型的重要法律基礎。

在臺灣,政府於2021年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該路徑圖明確指出臺灣將通過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綠色金融、循環經濟等多方面的努力,逐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這一目標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需求,更是經濟和社會永續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淨零轉型的實現需要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其中農業部門尤為關鍵,農業雖然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但也是碳吸收的重要途徑。臺灣農業必須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生計的同時,尋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提升碳吸收能力的平衡。這需要一系列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的綜合措施來推動。

臺灣農業目前的困境

然而臺灣農業面臨著研發與實際場域之間的顯著落差,這一窘境限制了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影響了整體生產效率和可持續發展。首先,農業研發通常集中於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這些成果在實驗室或試驗田中效果顯著,但在實際農業場域中的應用卻往往困難重重。農業場域環境複雜多變,農民的資源和技術水平有限,使得這些技術難以直接應用。要解決這一窘境,臺灣需要加強研發與場域之間的連結,增加針對性技術的開發和有效的技術推廣,縮小研發成果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落差,其中最直接的技術開發則是農業的數位轉型。

農業數位技術,如精準農業、物聯網(IoT)設備、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AI)等,對基礎設施有較高的要求,包括穩定的網絡、先進的硬件設備和專業的技術支持。然而,臺灣農業中許多農民仍然依賴傳統的耕作方式,且許多農業區域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後,尤其是偏遠地區,缺乏穩定的網絡和電力供應,使得這些技術難以大規模推廣和應用。數位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面臨政策與制度上的挑戰。雖然政府推出了多項支持數位農業的政策和補貼,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政策往往難以精準對接到最需要技術支持的農民手中。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導致資源和政策在落實過程中出現偏差,使得農民無法真正受益於數位技術帶來的便利。

在臺灣農業的數位轉型過程中,資料蒐集建置的不足成為了制約轉型效果的重要因素。數位農業依賴精確的數據來支持決策和操作,例如農作物生長狀況、氣候變化、土壤條件等。然而,由於農業數據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資料蒐集的範圍有限且不夠精細,使得數位技術無法充分發揮其潛力。首先,臺灣農業的資料蒐集設備和系統相對落後,許多農戶缺乏真正現代化的感測器、無線網路和自動化設備。這些設備的無法正確使用,使得實時資料的蒐集與監控變得困難,進而影響到數據的準確性和即時性,導致農業操作依然依賴傳統經驗而非數據驅動。其次,即使在部分農戶和企業中安裝了數據蒐集系統,資料的整合和分析能力依然不足。農業數據通常來自多個來源,包括天氣站、土壤感測器和衛星影像,但這些數據往往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格式,導致數據難以整合並形成有價值的見解。此外,許多農民對數據分析的理解有限,缺乏專業的技術支持,使得數據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

淨零轉型與農業數位轉型的關聯性

淨零轉型和農業數位轉型間緊密關聯,共同推動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淨零轉型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中和目標,而農業數位轉型則通過數據驅動的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並優化環境影響。兩者的結合不僅能促進農業部門的減碳目標,還能提升農業的整體韌性與競爭力。

首先,農業數位轉型為淨零轉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數位技術如上所述,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AI)和精準農業,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的精度和效率,減少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例如,精準農業通過精確的灌溉和施肥技術,能夠根據土壤和作物的實時狀態進行精準操作,避免過度灌溉和施肥,減少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些技術使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同時降低了環境負荷,有助於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其次,數位化技術使得碳排放的監控和管理更加精確。農業數位轉型涉及到大量的數據收集和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用來監控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例如,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和無人機,可以實時監控農田的碳儲量變化,追蹤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碳吸收量。這些數據不僅有助於農民優化生產策略,還能為政府和研究機構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從而制定更加科學的碳減排政策。

此外,農業數位轉型還有助於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韌性,這對於應對氣候變遷具有重要意義。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和環境變化,對農業生產構成了重大威脅。通過數據分析和預測模型,農民可以更早地預測和應對這些挑戰。例如,氣候預測模型可以預測旱災或洪水的發生時間和強度,農民可以根據這些訊息調整種植計劃和灌溉策略,從而減少損失。這種數據驅動的決策能力,不僅能幫助農業部門適應氣候變遷,也能在實現淨零轉型的過程中,增強農業系統的穩定性。

農業數位轉型還有助於推動可持續的農業實踐,這是實現淨零轉型的核心。數位技術能夠支持更加可持續的農業管理模式,例如保護性耕作、輪作、覆蓋作物等,這些實踐有助於保護土壤健康、提高碳儲存能力,並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通過數據監控和分析,農民可以更好地管理土壤質量,並採取適當措施來保持土壤中的碳儲量,這對於減少農業碳足跡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淨零轉型也反過來推動了農業數位轉型的進程。隨著全球對碳減排的要求日益嚴格,農業部門面臨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農業必須加快數位化轉型,提高生產效率並減少碳排放。這種需求促使更多的農民和農業企業採用數位技術,從而推動了整個行業的數位化進程。

臺灣農業的現代化與挑戰

臺灣的農業在面對氣候變遷、資源有限、人口老化等問題下,數位轉型和淨零排放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農業數位轉型涉及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來提高農業效率和可持續性,而淨零轉型則致力於減少農業活動中的碳排放,達到環境友善的目標。然而,臺灣的農業研究單位在推動數位轉型方面的積極性不足,這導致了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之間的連結出現落差,進而限制了臺灣農業在面對全球環境挑戰中的應變能力。

1. 臺灣農業研究單位對數位轉型仍有疑慮

臺灣的農業研究單位在數位轉型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後,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a. 研發資源的不足

農業數位轉型需要大量的研發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然而,臺灣的農業研究單位集中在傳統農業技術的研究,如作物育種、病蟲害防治等,對於數位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投入有限。

b. 技術應用的侷限

即便有部分研究單位開始涉足農業數位技術的研發,其應用仍受到各種限制。首先,農民和農業企業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不高,使得技術推廣困難重重。其次,技術推廣的配套措施不足,缺乏有效的培訓和支持系統,導致新技術難以在農業生產中大規模應用。

c. 政策支持的缺乏

農業數位轉型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持,無論是在政策引導還是資金投入方面。臺灣在農業數位轉型方面的政策支持相對薄弱,缺乏具體的激勵措施和長期規劃。這導致研究單位在數位轉型方面的積極性不足,無法形成有效的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機制。

2. 對淨零轉型的負面影響

由於臺灣農業研究單位對數位轉型的不積極,數位技術未能在農業中充分應用,這對於淨零轉型的實現造成若干負面影響:

a. 碳排放減少效果有限

由於數位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不足,臺灣的農業生產仍然依賴於傳統的高投入、高排放的生產方式,這使得碳排放減少的效果有限。例如,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仍然是常見現象,這不僅導致環境污染,還增加了農業碳排放。此外,由於缺乏精準的水資源管理技術,農業用水效率低下,進一步加劇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b. 碳匯活動的管理不善

碳匯活動,如土壤碳固定和植被恢復,是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途徑。然而,這些活動的效果依賴於精確的管理和監控。若數位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不足,對碳匯活動的管理往往不到位,導致其減碳效果未能充分發揮。

c. 技術創新的滯後

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應用的過程,更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力。臺灣農業研究單位對數位轉型的推動不力,導致技術創新的滯後,特別是在低碳技術和可持續農業技術方面,這進一步限制了淨零轉型的實現。

3. 改進措施與建議

為了縮小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之間的落差,臺灣農業研究單位可就以下幾點加以改進:

  1. 應加大對農業數位技術的研發資源投入,促進精準農業和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2. 加強數位技術的推廣和培訓,幫助農民提高應用能力,促進生產效率提升並減少碳排放。
  3. 制定長期政策支持數位轉型與淨零排放協同發展,並推動建立全國農業數據平臺,促進低碳技術的普及。
  4. 推動國際合作與經驗分享,積極參與國際農業數位化與淨零轉型合作,借鑒他國成功經驗以促進數位技術的應用。

結語

臺灣農業面對淨零轉型的挑戰還是來自於創新系統的接收度,其中農業的數位轉型還是最直接且有效的。農業數位轉型透過提高生產效率、精確管理碳排放和推動可持續農業實踐,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淨零轉型的壓力和需求也促進了農業數位轉型的進程。兩者相輔相成,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共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