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中國大陸近期經濟刺激政策與消費疲弱現況剖析

  • 資料發布日期:113-12-09
  • 最後更新日期:113-12-09

文/ 吳明澤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前言

經歷近3年的疫情,2022年底中國大陸全面取消疫情管制,無奈疫後經濟復甦緩慢,在股市與房市疲弱不振、民眾可支配收入成長緩慢、消費者對未來信心不足等情況下,內需消費持續低迷,中國大陸官方陸續推出許多刺激經濟措施,包括設備與消費品舊換新政策和對房地產市場的救市措施等。本文將討論中國大陸近期刺激措施與其成效,並分析消費不振之主要原因。

二、中國近期經濟與內需市場表現

今(2024)年第3季中國大陸的GDP成長率僅4.6%,遠低於去年同期的4.9%,亦低於第2季的4.7%,今年全年GDP要保5相當困難。就細項而言,第3季帶動GDP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出口的成長,帶動GDP成長了1.97個百分點。國內資本形成與最終消費則分別為1.28與1.35個百分點,尤其是最終消費的帶動效果自2023年第2季以來持續下降,可以發現在經濟成長的三大動力中,消費不振是造成中國大陸經濟表現欠佳的主要原因。

以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看,儘管10月份中國大陸PMI上升至50.1,重返榮枯線以上,表示製造業可能略有復甦的趨勢,然而若以細部來看,中小企業新訂單指數低於50榮枯線,反映需求不足的企業占比逾60%。一般而言,中小企業是最接近最終消費者需求的,因此內需不足對中小企業感受更是深刻。

三、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表現不佳之原因

就經濟學理而言,影響民眾消費意願最主要原因仍是民眾的收入(包括已實現的收入與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尤其是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更為重要。中國大陸自疫情後經濟復甦緩慢,再加上地緣政治的緊張情勢,使得民眾對未來收入成長的預期悲觀,是中國大陸內需成長無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中國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城鎮儲戶的收入感受指數與收入信心指數自2022年開始大致上都是呈現下降趨勢[1],只在2023年第2季略有上升。2024年第2季的收入感受指數與信心指數分別為46.6與45.6,均在收縮區間,僅高於2022年的第2季。顯示中國大陸民眾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是相對悲觀的(中國人民銀行,2024)。

對收入預期的悲觀反應在消費者信心指數上[2],自2022年4月起中國大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100以下後,即未再回升至100以上。

除了收入預期的悲觀造成內需消費不振外,中國大陸房地產與股市等低迷不振造成負的財富效果,亦是消費難以回升的原因。

眾所周知,2016年「房住不炒」的房市調控最高指導原則下,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即開始進入熊市,再加上疫情與「三道紅線、四檔管理」的監理要求,造成房企營運困難而頻傳破產、倒閉,進而引發爛尾樓、停貸潮等房市的動盪,房地產市場亦進入蕭條期(吳明澤,2024a)。

房地產相關產業之關聯度非常高,中國大陸房地產相關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四分之一,房貸餘額占GDP約3成,房地產持續衰退,不僅衝擊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其負的財富效果亦將會使其內需市場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自2023年6月開始,無論是房地產開發投資、銷售累積均呈現負成長,2024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累積成長率為 -10.2%,銷售累積更衰退達20%,代表房地產景氣的國房景氣指數更是自2022年1月以來均在100以下的緊縮區。雖然在今年中國大陸開始推出「史詩級」的救市政策後,房地產有點止跌回升的跡象,但幅度仍然相當小。

最後是股市,上證綜合指數在2022年1月達到一個新高點(3,600點左右)後即開始向下狂跌,2024年9月一度跌到歷史低點的2,700點,下跌四分之一。而後在中國大陸9月24日宣布一系列救市措施(容待下節說明)後,指數大幅上升到3,500點左右,然之後再度下跌至3,300點附近。

四、中國大陸近來經濟刺激政策

在經濟成長表現愈來愈不理想、消費降級愈來愈嚴重的情況下,中國大陸開始推動許多刺激政策。在擴大內需消費部分,除了在去(2023)年就已推出《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外,在今年3月國務院也推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具體在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與標準提升四大項目上。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部署「1+N」政策體系,「1」是指國務院的《方案》,「N」則是各領域的具體實施方案,因此包括工業和資訊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均有擬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另外,地方政府亦已開始推出相應的配合政策,「一城一策」、「一業一策」、「一企一策」等口號滿天飛,各界均希望把握此政策方向的機會,刺激需求,以挽救其持續低迷不振的消費。

8月份時更再次加碼,宣布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援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其中特別提出各地要重點支持汽車報廢更新和個人消費者乘用車置換更新,並明確要求提高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標準。

而為了化解房地產與股市風險,並提振消費信心的部分,2024年5月中國大陸國務院與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史詩級」的房市救市政策,同時由增加需求與減少供給著手,以挽救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在增加需求部分包括調降利率、降低首付比與政府直接收購三箭齊發,供給部分則是回收購閒置存量住宅用地,並推動房企「白名單」,對「白名單」之房企「應貸盡貸」,滿足在建項目合理融資需求。

而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4年9月24日宣布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主要內容如下:

1.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金融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兆元人民幣。

2.   降低中央銀行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0.2個百分點,由1.7%調降至1.5%。

3.   降低存量房貸利率,並統一房貸的最低首付比例。

4.   創設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為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二為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支持回購和增持股票。

5.   金融監管總局將大型商業銀行下設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範圍擴大至科技創新活躍的大中型城市。

6.   適當放寬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

最後,財政部副部長在10月下旬受訪指出,中國近期推出的刺激經濟措施目的是加強宏觀政策力度,以擴大內需及實現今年5%左右的GDP目標,而此輪政策規模「將會是相當大的」,但目前未看到推出相關具體政策。

然而,以實際的經濟數據表現來看,中國大陸的相關措施,除了引發了一波波的漣漪外,似乎對振興整體內需市場沒有顯著且長期的效果。

事實上,中國大陸目前經濟困境與消費不振的問題,主要是對未來經濟成長的信心不足,加上房市與股市崩跌造成的負財富效果,與債務問題使中國大陸不敢大規模進行財政刺激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吳明澤,2024b)。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即是其房市困境,因為中國大陸的債務問題、消費不振、經濟成長乏力等均或多或少與其房地產市場相關。而要解決房市困境,應該要對其整體結構(包括財政收支、土地財政問題、房市銷售制度等)進行通盤考量,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另外,雖然當期收入與財富會對消費造成影響,但預期未來收入的變化才是影響現在消費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中國大陸目前最重要的應是要設法重建民眾的消費信心,甚至重建外商投資的信心,才有可能有效的提升國內消費與外人投資,提升其國內的有效需求。只是,目前為止仍看不出中國大陸相關刺激政策有任何調整之處。

五、結論

過去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主要著眼於龐大且相對低價的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競爭力。隨著中國大陸生產成本逐漸上升,收入大幅成長,後期臺商將投資眼光轉向其龐大市場需求,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為重心的臺商投資比重越來越高。然而,現在在中國大陸經營內需市場的臺商,除了要面對中國大陸土本企業的競爭壓力外,其內需不足問題日益嚴重,亦可能衝擊到臺商,使其經營更加困難。

此外,除了內需不足外,中國大陸金融風險與政策風險亦是臺商要特別關注的。雖然中國大陸尚未爆發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但個別金融風險事件(如爛尾樓、停貸潮、中小銀行倒閉等)層出不窮,亦將使其金融體系不穩定。而習近平重視國家安全重於經濟安全的政治氛圍,臺商必須時時關注,以防誤踩國安誤區而不自知。

綜合而言,中國大陸內需的問題應該難以在很短的期間內解決,臺商在擬定投資與市場拓展策略時仍需密切觀察政策進展與實際市場反應。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銀行(2024) – 2024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227/5427648/index.html.
  2. 吳明澤(2024a),中國大陸房地產困境及債務風險,中共研究,第58卷第3期,頁179-186。
  3. 吳明澤(2024b),近期中國大陸刺激經濟措施與消費不振觀察,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頁11-15。
 

[1] 城鎮儲戶的收入感受指數與收入信心指數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99年所建立的季度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儲戶對經濟運行的總體判斷、儲蓄及負債情況、消費情況、儲戶基本情況等四個方面。共有物價預期指數、收入感受指數、收入信心指數、就業感受指數與就業預期指數等五項指標,指標大於50者表示該指標處於好轉或擴張狀態,而小於50則是變差或收縮狀態。

[2] 消費者信心指數以0到200的範圍衡量消費者信心,100代表中性,是國家統計局針對15省、6,48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為基礎,分析而成。

熱門推薦

「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串聯南部半導體S廊帶 帶動臺灣進入AI應用時代【焦點新訊】

海基會邀請大陸臺商代表參加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13年國慶大會【最新活動】

內穩外溫—2025年臺灣經濟成長動力及挑戰解析【精選文章】

做好比做大更重要 葛望平盼發揮綠色影響力【深度專訪】

「數位」與「永續」雙軸轉型之現況與發展【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