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經濟情勢及產業展望
- 資料發布日期:113-12-27
- 最後更新日期:113-12-27

文/孫明德、方俊德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 主任、助理研究員
一、2024全球經濟回顧
儘管各國因經濟及金融結構差異致使經濟與通膨表現分歧,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仍保持彈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如表一所示,全球經濟成長率為 3.2%,與上年持平,但低於疫情前的平均水準。影響2024年的關鍵因素包括通膨放緩、勞動市場壓力緩解和人工智慧(AI)相關貨品需求強勁,而已開發經濟體的貿易復甦尤為顯著,這些經濟體受益於供應鏈的改善和服務需求增加。惟地緣政治風險,例如俄烏戰爭持續、中東緊張局勢升溫和美中貿易衝突升級,繼續削弱經濟樂觀的信心。
在美國方面,由於消費者的強勁消費和穩定的勞動市場,經濟呈現穩步成長。2024年美國前3季經濟成長率(GDP)分別為2.9%、3.0%與2.7%,景氣表現穩定,加上聯準會(Fed)在2023年底就宣布停止升息,貨幣政策不再緊縮,接著在2024年第2季縮減量化緊縮規模,第3季啟動降息周期,使得金融市場恢復穩定。另一方面,美國通膨數據逐步趨緩,二手車價格跌幅擴大,服裝與運輸服務價格漲幅趨緩,就業成長放緩將帶動通膨率下降,S&P Global預測2024年通膨率2.9%,低於2023年4.1%,且消費及就業市場並未如預期般下滑,使得美國經濟較原先預期為佳,國際預測機構預估美國2024年GDP成長 2.7%~2.8%。
在歐元區方面,儘管製造業活動疲軟,然隨著民眾實質薪資的增加,消費信心逐漸回升,家庭儲蓄率處於歷史高位,有望支撐消費支出,推動民間消費的成長動能。雖然俄烏戰爭陰霾仍在,快速提高的軍費支出也部分排擠了公共支出,甚至讓多國執政黨在5月選舉失利,但能源價格下跌亦有利於通膨降溫與民間消費表現。S&P Global預測2024年歐元區CPI 年增率為2.3%,低於2023年5.4%,除德國外的歐洲主要經濟體也受巴黎奧運帶動觀光服務業表現,故2024年歐元區前3季GDP成長率分別為0.5%、0.6%與0.9%,歐元區經濟已逐步復甦,國際預測機構預估歐元區2024年GDP成長0.8%。另一方面,自2024年6月起,歐洲央行(ECB)啟動貨幣寬鬆政策,至今已連續4次降息,也是 ECB 自 2011 年 12 月以來首次連續降息,儘管政策利率將保持高水準至2025年,信貸狀況將逐步改善,中歐和東歐央行已提前降息,通膨接近央行目標。
在日本方面,2024年日本經濟表現整體不如預期,前3季GDP平均成長率為-0.5%,低於2023年的1.9%。主要原因包括多次天災如能登地震、宮崎地震及颱風災害,嚴重影響基礎設施與供應鏈。同時,汽車產業危機加劇,第1季大發汽車停產,第2季豐田、日產與本田因品質問題導致產能下降,重創出口與製造業。儘管如此,春季勞資談判帶來30年來最高5.1%的薪資增幅,加上訪日旅遊需求激增及半導體與AI領域投資熱潮,為經濟提供部分支撐,然2024年GDP成長仍可能低於0%。由於服務業價格及薪資上漲壓力,物價水準持續高於日本央行2%的目標,促使日本央行於3月結束負利率政策,7月將利率調升至0.25%。整體而言,日本經濟在多重壓力下成長疲弱,結構性挑戰仍需長期解決。
在中國大陸方面,由於國內消費和投資低於預期,2024年前3季經濟成長率5.3%、4.7%與4.6%,2024年經濟成長率恐難達到官方原先5%目標,與往年相比增速放緩。主要挑戰是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這對整體經濟表現造成了沉重壓力,亦影響地方政府財政。房地產業受到嚴格的監管措施和私營部門信心下降的進一步影響,2024年前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10.4%,新建商品房銷售額及面積增速分別為-19.2%及-14.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創下2020年3月以來新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大陸官方於9月以來陸續採取強力的擴張性財政及貨幣政策,包括增加基礎設施支出和貨幣寬鬆,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不過餘屋問題依然嚴重,這些短期刺激政策能否維持長效仍有疑慮。
從產業來看,整體產業表現出現明顯不均,AI相關供應鏈表現卓越,AI技術驅動的產業持續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據 Precedence Research稱,2024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為6,382億美元,較2023年成長18.6%,在技術快速進步、數據可用性不斷增加以及各行業對自動化需求不斷增長的推動下,AI市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成長。隨著企業意識到AI在提高效率、降低營運成本和改善客戶體驗方面的變革潛力,對AI技術的投資激增,驅動上游晶片製造和下游應用軟體市場的擴張。
傳統製造業與汽車業表現低迷,傳產面臨來自於需求減弱和中國大陸生產過剩的雙重壓力,其中汽車業更為疲弱。據DIGITIMES的分析,2024年上半年全球汽車銷量達到4,330萬輛,年增3.3%,其中電動車市場表現突出,銷量達718萬輛,年增21.6%,顯示出全球對電動車轉型的壓力。儘管如此,全球汽車市場的成長預計將放緩,2024年全年銷量預估僅成長2%,達到9,090萬輛,主要因為後疫情時期需求高峰已過,加上高利率環境抑制消費者購車意願。電動車市場則將持續成長,預計銷量達1,719萬輛,年增23.8%,中國大陸的汽車製造商,尤其是比亞迪,正在逐步取代傳統車廠,並在全球市場中擴大份額。與此同時,歐洲車企面臨困境,多家車廠啟動大規模裁員計劃,反映出該行業在經濟逆風、成本壓力及需求低迷中所面臨的挑戰。
二、2025年全球經濟情勢與產業展望
2025年全球GDP成長的整體展望預計將與2024年相近。儘管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預計在2025年將放緩,但幾乎其他地區的經濟成長預計都會有所改善。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IMF以及經濟學人(EIU)等國際預測機構,全球前45大經濟體中,沒有一個預計會在2025年陷入經濟衰退,大多數經濟體包括歐洲、日本、加拿大和英國,預計在2025年將加速成長,企業盈利成長也可望改善,新興市場將受益於全球貿易反彈和大宗商品需求堅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主要驅動因素包括生成式 AI 熱潮和能源領域的持續創新,以及隨著主要央行放鬆貨幣緊縮程度,預期先進經濟體的消費及投資動能回升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穩健。不過,全球經濟展望仍受制於美國新政府的政策實施,儘管近期美國經濟表現持續優於預期,但未來美國的財政、貿易和移民政策可能發生的重大變化還是一個未知數。具體來說,目前尚不清楚川普競選承諾將在多大程度上以及何時轉化為政策,然川普重返美國白宮,料將重塑美國及全球政經環境,市場不確定性加劇幾成定局。
在產業展望方面,科技產業將受益於AI與自動化的進步,推動半導體和軟體解決方案需求,特別在美國與亞洲市場表現亮眼,據貝恩顧問公司 (Bain & Co)的報告表示,至少在未來3年內,AI相關硬體和軟體的潛在市場總額將每年成長40%至55%,到2027年達到7,800億至9,900億美元,需求成長如此之快,將導致相關零組件供應鏈緊張,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銷量上升可能引發半導體、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短缺;在能源產業方面,公私部門投資持續支援可再生能源轉型,電池技術與儲能進步有望提升電網效率並推動電動車發展,然地緣政治風險仍可能造成油價短期波動;醫療保健產業受人口高齡化及健康意識提升影響,帶動製藥與醫療技術投資,尤其是在日本和歐洲,同時遠端醫療與數位健康平台的發展將改善醫療可及性,促進技術與健康的結合;在傳統產業方面,隨著歐美市場啟動降息、中國大陸加大刺激政策力道,預期政策效果將在2025年陸續發酵,應可間接為傳產帶來復甦契機。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川普重返白宮,共和黨在參眾兩院掌握多數席次,實現全面執政。由於總統在貿易和移民政策上擁有較大裁量權,預料川普將優先推行加徵關稅和限縮移民政策,帶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貿易方面,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新關稅以及與歐盟的潛在貿易限制,可能擾亂全球供應鏈,特別衝擊依賴國際零組件的電子和汽車產業,導致成本上升與生產延誤。金融市場方面,美國財政支出增加與加徵關稅政策可能推升物價水準,儘管聯準會已進入降息循環,預料在2025年將更加謹慎調整降息的速度與幅度,進而影響全球央行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向,加劇金融市場波動,影響長期投資動能。
除了川普的政策影響外,氣候變遷、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仍是全球主要風險。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擾亂農業和大宗商品市場,推高食品價格並加劇全球饑餓問題,而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暖化將迫使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建設防洪設施、抗旱農作物及可再生能源電網等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東歐、南海及中東的地緣政治衝突可能影響貿易路線穩定,進一步阻礙國際間的氣候合作。整體而言,2025年全球經濟將呈現機遇與風險並存的局面。新興科技應用,如AI、雲端運算和高效能運算,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帶來創新與成長潛力。然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擴大,可能對全球經濟成長形成抑制,其發展與影響宜多加留意。
表一 主要機構對全球經貿成長預測
單位:%
國家或地區 |
OECD |
|
EIU |
|
IMF |
|||
2024年(e) |
2025年(f) |
|
2024年(e) |
2025年(f) |
|
2024年(e) |
2025年(f) |
|
全球 |
3.2 |
3.3 |
|
2.5 |
2.7 |
|
3.2 |
3.2 |
美國 |
2.8 |
2.4 |
|
2.7 |
2.2 |
|
2.8 |
2.2 |
歐元區 |
0.8 |
1.3 |
|
0.8 |
1.3 |
|
0.8 |
1.2 |
日本 |
-0.3 |
1.5 |
|
-0.3 |
0.9 |
|
0.3 |
1.1 |
中國大陸 |
4.9 |
4.7 |
|
4.9 |
4.6 |
|
4.8 |
4.5 |
全球貿易 |
3.5 |
3.6 |
|
2.9 |
3.3 |
|
3.1 |
3.4 |
註:e為估計值;f為預測值。
資料來源:IMF、OECD、EIU、台經院整理,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