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4-01-13
- 最後更新日期:114-01-13

文/陳德昇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觀察與預測2025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全球經貿與信評機構評估指出:經濟成長率仍將呈現下修趨勢,預估為4.4-4.6%(參見表1)。儘管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相對於歐美國家有較高增長,但由於基期不同,加上美中貿易戰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對於2025年大陸經濟發展的前景,市場仍然不抱樂觀態度。

大陸經濟成長遲緩
中國大陸不僅存在統計數據的信度問題,也面臨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挑戰。換言之,大陸停止公布失業率、年輕世代失業率偏高、外資撤出、股市與房市低迷,以及民營企業競爭加劇、經營困難、地方債務高築,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出現無法發放或不足額支付工資的情況,皆多有所聞。
以一國的經濟產出(Y)來看,Y = C(消費)+ I(投資)+ G(政府支出)+ (X − M)(淨出口)。目前,大陸社會普遍不敢消費或無力消費,導致消費需求持續低迷。在民間投資方面,缺乏信心的情況加劇,資金近年來仍不斷外流。而政府支出方面則受到局限,過度依賴低效益的基礎建設投資,對經濟發展幫助有限。此外,雖然外貿出口表現尚可,依賴規模性量產,電動車與民生用品仍取得較佳績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策具指標性
中共當局於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主要檢視當前經濟形勢,並提出2025年的因應對策(參見表2)。該會議是觀察大陸經濟政策變動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其對策思路,也是研判中共未來經濟措施與作為的重要參考,值得密切關注其動向。

財政政策鬆綁是亮點
2025年財經政策較大亮點,是採取較為明顯寬鬆的財政政策 (參見表2,3)。換言之,近年來偏緊的財政政策運行,恐已無法應對未來的變局。一方面,美中貿易戰持續收緊,經濟下行短期仍難逆轉,這需要更強有力的財政與經濟政策支撐。另一方面,基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大陸採行全面鬆綁的作法導致「大水漫灌」,最終引發資金投放過剩、效益低下及金融秩序混亂的局勢,此次中共在決定財政政策鬆綁時,態度顯得更加謹慎。同時也等待川普2025年1月20日的政策宣示和執行,再做積極應對。

大陸量產行業全球遭殃
近年大陸經濟持續下行,不僅在於政策左傾,背離市場法則,更在於民營經濟處於國營企業優先和內部競爭過於激烈的現實下,也漸喪失活力。事實上,中國大陸除個別的電動汽車、電池,與能夠規模量產的傳統產業和民生工業尚具競爭力,其餘產業獲利空間恐有限。
觀察目前中國和全球產業競合規律,一旦中國大陸在特定產業挾政府補助,且能量產之產品與行業,將可能因大規模生產之成本優勢,而使得全球相關產業或原料面臨淘汰、蝕本和低利的生存挑戰。多年前太陽能上游原料、LED產業難以為繼,以及近年臺塑、南亞塑膠獲利直線下降;德國汽車整併與市場佔有率下降,皆是此一效應的具體表現。
2025經濟面對川普挑戰尖銳
2025 年,提振消費被列為經濟工作的重點。然而,儘管固有的財經政策提供支撐,但經濟不振導致人民收入銳減,百業蕭條。加上社會保障不足,以及升學與購房資金儲備需求的壓力,成為消費難以提升的主因。此外,曾以高價購置房產的中產階級,因房價持續下跌陷入「負資產」困局;地方政府財源不足與債務壓力,亦不利於激活消費能量。因此,2025 年試圖透過提升消費能力和市場需求來促進 GDP 增長,仍面臨考驗。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正面臨內外情勢不利之挑戰,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早籌謀,期能規避經貿持續衰退和來自美國新總統川普擴大施壓之制裁行動。換言之,如果川普上任後提高關稅和高科技管制,勢必衝擊大陸出口、外資吸引和競爭力提升。中共當局以寬鬆財政和貨幣政策,甚而適度人民幣貶值應對只能「見招拆招」,或許美中關係緩和有利減緩經貿衝擊力度和強度。
兩岸經貿關係疏離
在兩岸經貿方面,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於2024年12月28日公布明確2025年大陸關稅調整方案。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繼續按規定實施。可見即使中共當局因臺灣政治因素而片面取消部分早收清單項目,仍顯示出其在經濟和政治面的雙重考量。從經濟層面來看,留下的三百多項產品,由於佔比不高且影響有限,未採取全面制裁的方式;從政治層面來看,經貿依存是兩岸整合關係的基礎,也是避免「政治疏離」的戰略布局。因此,中共全面取消ECFA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預估2025年,兩岸經貿關係將持續疏離。一方面,臺灣對大陸的經貿依存度將持續下降;另一方面,臺商的海外投資,特別是赴美、日等國的投資,明顯增長。在台積電赴美投資及供應鏈移轉群聚效應的推動下,加上「讓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AGA)策略的影響,臺商的海外投資將更加集中於美日等先進國家,兩岸經貿關係將更趨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