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川普重返白宮 中國大陸經貿新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4-03-06
  • 最後更新日期:114-03-06
川普視中國大陸為美國最大威脅。(圖/路透社)

文/蔡明芳(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川普今年1月20日在美國國會大廈的總統就職典禮宣誓就職,「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EGA)的美國優先政策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何種影響,已是各國政府在今年必須面對的最大不確定性。

通膨影響川普關稅政策持續性

面對美國優先的高關稅政策,政策的可持續性值得進一步關注。川普總統於2018年首次對中國大陸採取高關稅的貿易政策時,包含美國學者在內的許多經濟學家多認為美國對中國大陸大幅加徵關稅會導致美國的物價上漲,甚至發生通貨膨脹。但2017年5月上任的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貿易代表賴海哲(Robert Lighthizer)並不認為美國對中國大幅加徵關稅會導致物價上漲。他認為,政府若要對進口品提高關稅又要避免物價上漲,政府加徵關稅的產品必須有足夠多替代品。當替代品愈多,加徵關稅的產品進口商提高價格的幅度就愈小,加徵關稅對物價的影響就會降到最低。

必須注意的是,川普第二任的物價環境與第一任有極大差異,目前美國物價仍高且聯準會降息的幅度與可能性均低的情況下,通膨的環境已經產生,川普加徵關稅導致物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即使川普上任後對所有國家均加徵關稅,通膨將會影響關稅政策的持續性。

人民幣貶值是美國優先經貿政策必然結果

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必然會影響廠商的預期心理。例如,對中國大陸的生產者而言,若出口美國金額占其總出口的比重極高,或其供應鏈廠商的營收來自出口美國市場占比高,則這些有能力的廠商應會試圖離開中國大陸。川普已藉由社群媒體宣布將對中國大陸進口品加徵10%關稅,以及對USMCA(美墨加貿易協定)成員國課徵25%關稅,只要中國大陸產品被美國政府加徵關稅後的淨稅率遠高於其他國家,廠商移出中國大陸的趨勢不可能改變。因此我們合理預期,外國人到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會進一步降低。

當移出中國大陸的廠商增加,進入中國大陸投資的廠商減少,人民幣的需求必然降低。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減少國內產業或廠商的資金流動性缺口,寬鬆貨幣政策方向不會改變,人民幣的供給不會降低。當人民幣的供給增加,但人民幣的需求減少時,人民幣價格降低(貶值)是必然的趨勢。這是川普第二任期的關稅政策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在預期心理的影響下,人民幣可能提前貶值。許多人認為中國大陸可能藉由讓人民幣貶值來抵銷美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產品加徵關稅的幅度,此說法並不正確,人民幣貶值應是結果而非策略。人民幣貶值是外國對中國大陸產品與服務需求降低的結果,倒果為因的後果是對美國貿易政策的誤判。

美對中加徵關稅 迫使中共改變出口政策

2024年12月中國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1%,全年的CPI年增率為0.2%,與大陸官方原先預估的3%差距甚大。2024年12月中國大陸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3%,全年的PPI年增率較2023年衰退2.2%,已連續27個月呈現衰退。

從中國大陸的PPI(生產者物價指數)與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化可得知,中國大陸內需消費與生產的情況均不好。中國大陸許多產業面臨生產過剩的低價競爭環境,產品出廠的價格一直降低。產品的出廠價格持續減少,廠商的產品銷售與獲利均會降低,廠商給予勞工的薪資或獎金也會降低,導致受雇勞動的消費降低,即中共國務物總理李強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所稱的「有效需求不足」。

若川普未來進一步對中國大陸加徵關稅,中國大陸廠商在無法繼續將產品出口到美國或繞過第三地出口到美國(洗產地)的情況下,中國大陸的出口市場必然大幅改變,國際經貿也會產生幾個可能影響。

第一,中國大陸更需要美國以外的市場。

中國大陸目前尚未找到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要維持經濟成長動能,僅能依賴出口市場。就市場選擇的優先順序而言,與高所得國家貿易的重要性一定優先於低所得國家。因此,除了美國市場外,歐盟或整個歐洲應是中國大陸未來急需拓展的市場。然而,中共目前仍因電動車反補貼稅的問題持續與歐盟進行協商,且中共態度仍強硬。無論最後歐盟與中共協商結果如何,未來歐盟、東北亞、東南亞或南亞等非美國市場將會面臨中國大陸廠商更激烈的競爭。因此,中國大陸與其他鄰近國家的衝突應會減少,但這些國家須注意市場被中國大陸廠商壟斷的可能性會提高。

第二,中國大陸廠商需要在海外設廠。

川普曾揚言上任後要對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成員國的加拿大與墨西哥課徵25%的關稅,對中國大陸則是加徵10%的關稅。若要合理解釋川普對貿易協定成員國課徵關稅幅度高於非成員國,可能是由於許多廠商藉由這些成員國設廠洗產地。若川普無法打擊洗產地的行為,美國對中國大陸提高關稅不會產生顯著的政策效果。

第三,中國大陸廠商在海外的併購或與第三地國家的廠商合作可能性大增。

除了直接投資設廠外,中國大陸廠商也可能在海外直接併購外國廠商,但這樣的作法已愈來愈不可行。川普提名的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國家安全副顧問黃之瀚(Alex Wong)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等人,對於中國大陸企業的海外上市審查、投資管制與出口管制的態度均認為有嚴格管制的必要。若中國大陸企業無法直接併購他國企業,可能轉向與其他國家廠商合作,避免被美國政府加徵關稅。換句話說,中國大陸企業可能藉由與他國企業合作來降低「中國產品」或「中國廠商」的成分。

最後,無論中國大陸企業或政府採取哪一種策略,川普重返白宮對中國大陸經貿的傷害只會持續增加。對外國與中國大陸本土廠商而言,也會避免被認為享受不公平的貿易補貼而持續降低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可預期川普上任後的中國大陸經貿環境將會進一步惡化,人民幣也會持續貶值。

 

本文轉載自海基會《交流雜誌》199期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