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轉載| 淺談以MOM推動製造價值鏈數位化管理-以機械加工產業為例
- 資料發布日期:114-07-24
- 最後更新日期:114-07-24

文/ 中國生產力中心 黃信玄 副理
近幾年智慧製造在各國政府政策重視與企業努力實踐下已躍升為製造業發展主軸,對大多數企業而言,了解其定義進而擘劃轉型發展藍圖成為當務之急。
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前身為國家標準局,NBS)發佈的《智慧製造系統標準的當前景像》(Current Standards Landscape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報告中,提出智慧製造生態系架構,其完整度及對標準之全面涵蓋性或可作為企業理解與規劃智慧製造推動策略時可作參考。本文將以此報告架構(圖1)進提出實證淺論。
在智慧製造裡,企業的策略重點,不只是在「省成本」,也在「做出和別人不一樣、客戶更想買的產品」。我們可以把智慧製造的關鍵能力分成兩大類、四個面向:
一、成本控制面:生產力、敏捷力
.生產力
是產品製造過程中「輸出與輸入的比值」,意思是同樣的人力、時間、原料,可以做出更多產品。通常製造規模越大,生產力越高,單位成本就能降低。
.敏捷力
是指在市場競爭下,對連續而不可預測的變化,能做出快速又有效的反應,讓企業能生存和發展。
二、差異化面:品質力、永續力
.品質力
產品是否符合VOC(Voice of the Customer,顧客之聲)的設計規格,同時也反映產品的創新和客製化能力。
.永續力
是指企業在推動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公司治理(G,Governance)等 ESG 相關議題的能力。
在智慧製造的概念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架構叫做智慧製造生態系(Smart Manufacturing Ecosystem)。它可以分成三個互相串聯的重點面向:
.Business(供應鏈):和上下游夥伴的合作、資訊共享,讓供應鏈更透明、高效,減少庫存、避免缺料。
.Product(產品):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更快速且靈活,能因應市場變化或客製化需求,縮短新產品推出的時間。
.Production(生產):工廠裡的生產流程更彈性、能快速切換、接更多不同的訂單。

圖1 智慧製造生態系(Smart Manufacturing Ecosystem)
我們可發現在此架構中,產品生命周期、生產周期和商業周期聚集和交互的核心為製造金字塔(Mfg Pyramid),製造金字塔由企業經營層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製造運籌層的MOM(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製造營運管理)、監控控制系統層包含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數據採集與監控)、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人機介面)、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散式控制系統),以及現場實體設備層 Field Device,共4個層次所構成,描繪出現實製造現場系統與設備間互動關係。另外,系統還能動態地產出員工培訓資料,因人制宜提供所需要的知識,降低學習門檻,協助新進員工快速上手。
在智慧製造的現場,NIST強調,設備不只是要自動運轉,還要能自主操作、規劃控制、防呆設計、甚至自動糾錯。但要讓這些功能真正發揮效果,關鍵在於這些設備產生的資料要能在工廠裡上下流通,讓不同層級之間都能看得到、用得到。
ISA-95標準就是為了這個目標設計的。它是一套讓現場設備和企業管理系統(像 MES、ERP)之間能「講同一種語言」的規範。透過這個標準,設備和系統之間可以順利交換資料、彼此串接,不管是什麼品牌、型號,都能整合在同一個系統裡。
透過這樣的整合,工廠可以自動收集設備數據,減少人工錯誤,並即時掌握產量、品質、能源和材料使用。這不只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品質,也讓企業能更快應對市場需求,朝向更安全、永續的經營目標。
在這製造金字塔中製造運籌層的MOM(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製造營運管理)扮演著中轉角色,涵蓋從生產前準備,生產中設備運行,到生產後結果分析等一系列步驟。
MOM 可以彙整來自監控控制層(SCADA/HMI/DCS)的即時生產數據,提供整合性全方位供應鏈視角,讓製造業者可以更有效率地管理整體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而應對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往上提供給企業經營層提供製造業者更準確地預測需求、更即時地調整供應鏈策略,以應對各種不確定性。根據這些數據調整生產策略,以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幫助管理者了解生產現況,以及即時做出決策。
要完整呈現前述MOM流程需要從「產品定義」、「生產能力」、「生產排程」、「生產績效」四個面向展開具體流程,如下圖所示。
從「產品定義」確認其製作流程與工序安排、工藝條件設定,再搭配「生產能力」的所需人機料法環等資源投入就可進行「生產排程」展開,並透過派報工(check-in、check-out)掌握整體投入產出進度狀況,有效管理整體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情況,近幾年熱門發展的機聯網更讓此面向資訊掌握更貼近現場實際場景。
有了排程規劃與執行實績「生產績效」自然可以進行衡量計算,方便我們評估流程設計與執行差異,科學化提供相關決策資訊,達到更準確地預測需求、更即時地調整供應鏈策略目標。
圖2 MOM流程
以一家模具廠為案例作為實踐說明:
案例廠商為模具廠,每套模具有上百個零件,每個零件有數十道加工製程,每道製程至少5道工序,現況由生管部門在 ERP 系統中進行排程 ,並依工序製作條件及成本與廠內設備稼動狀態,進行委外託工或廠內自製。
委外託工透過採購流程發包、廠內自製則直接派發至SFT(Shop Floor Tracking,廠區生產追蹤系統)進行派報工,生產進度執行狀況再由生管部門會同採購及廠內生管,彙整供應商與廠內進度形成整套模具進度,人工彙整作業繁瑣,缺乏即時性,至少1天落差,且易生疏漏。
圖3 廠區生產追蹤系統 流程說明
為解決系統分散導致人工彙整和資訊落差的問題,參照前述MOM架構,以運籌概念結合排程系統、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製造執行系統)、IoT (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建構供應鏈雲端智慧運籌,如下圖 所示,以排程來調控整體資源安排與執行情況回報,以成本工時做為績效衡量標的,過程中形成KM(Knowledge Management,知識管理),進行PDCAS (Plan-Do-Check-Act-Standardize,規劃-執行-檢查-行動-標準化)改善循環。

圖4 建構供應鏈雲端智慧運籌
圖5 運籌概念結合排程系統
透過 NIST 提出的智慧製造生態系架構,企業能更有系統地把自己的經營型態和智慧製造的目標做對應,幫助大家理解:發展智慧製造,不只是買幾台自動化設備,而是要從整體營運來規劃和優化。
在這個過程裡,ISA-95 標準扮演很關鍵的角色,它能解決不同設備和系統之間「各說各話」的問題,建立起共通的語言,讓現場機台和管理系統能順利串接、資料能自動流通。透過建構 MOM(製造營運管理) 架構,工廠裡的即時生產數據可以被整合起來,讓管理者能清楚掌握現場狀況,並做出快速、正確的決策。
這樣的資訊串接不只是減少人工作業和錯誤,更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品質,並減少浪費。同時也能讓企業在面對市場需求變化和供應鏈挑戰時,能更靈活應對。對中小型製造業來說,智慧製造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投資,而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從最基本的數據串接和流程整合開始,就能一步步打好管理的基礎,幫助企業提升彈性和競爭力,走向長期、穩健、永續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