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轉載|中國吸引外資情勢與政策觀察
- 資料發布日期:114-07-29
- 最後更新日期:114-07-29

文/蔡依恬(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中國經濟)研究所 副分析師)
摘要
近兩年儘管中國持續強調穩外資,宣示優化經商環境、加強外商投資保護、提升知識財產權保護,以及提高投資營運便利化的水準。但隨著川普的再度上台,美中抗衡的緊張關係,川普頻繁對中國加徵關稅,截至2025年4月11日,對中國加徵關稅累計至145%,中國也加強報復美國的力道,並推行《反外國制裁法》,灰色地帶的法律條文及政策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加上全球經濟前景陷入陰霾,都可能讓外資企業對投資中國更加觀望。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地緣政治風險、監管法規風險
Key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eopolitical Risks, Regulation Compliance Risk
隨著美中科技競逐的地緣政治風險,加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儘管中國持續強調穩外資,加強外商投資保護、提高投資營運便利化的水準,試圖增強吸引外資的力道,但過去曾深受外資青睞的中國市場似已不如以往。本文將先由近5年數據來進行觀察外資情勢,並分析影響在中國經商、投資的因素,觀察近兩年中國提出的《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的外資24條,以及今年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政策制度,最後提出結語與展望。
中國近兩年吸引外資金額大幅減少
以下將由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國際收支報告中的國外直接投資淨流入/流出來進行觀察,但因兩者的統計原則與編制方法不同,在此僅就數據的趨勢變動來進行討論。
首先由中國商務部「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來看,在2022年達到高點1.23兆元人民幣後,呈現下滑走勢,2024年金額更降至8,262.5億元人民幣,衰退幅度高達27.1%。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2月,金額為1,712.1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衰退20.4%,跌幅持續(見圖1)。
依《2024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區分投資行業顯示,2024年前四大投資行業依序為:製造業(占比26.8%)、租賃及商業服務業(22.0%)、批發零售業(7.1%),以及資訊科技服務業(6.4%),合計占整體使用外資金額達6成以上。但前四大行業均呈現衰退走勢,其中又以資訊科技服務業減少最為嚴重,跌幅高達53.6%(見表1)。
若從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來看,2024年新設企業為5.9萬家,儘管家數仍呈現正成長,但成長幅度已不如以往的3成,僅9.9%。其中,家數以小型的批發及零售業(2.1萬家)、租賃及商業服務業(1.1萬家)為最多。2025年1-2月,新設企業為7,574家,較上年同期成長5.8%,顯現成長速度持續放緩(見表1)。
由企業利潤來看,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共7.4兆元人民幣,與上年同期相比衰退3.3%。依經濟類型分,股份制企業利潤5.6兆元人民幣,衰退3.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利潤為1.8兆元人民幣,衰退1.7%。此為連續第三年外資企業利潤呈現衰退,走勢分別為-9.5%、-6.7%與-1.7%,儘管2024年衰退幅度有所縮小,但顯示外資在陸經營情況仍面臨諸多挑戰。
另由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國外直接投資(FDI)淨流入/流出觀察,整體趨勢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相一致,對中國的FDI淨流入在2022年的第2季達到高點1,072.1億美元。隨後各季流入中國的投資金額逐步減少,2023年一度在第3季呈現淨流出120.6億美元,使得全年淨流入縮小至427.3億美元(見圖2)。
2024年的第2、3季,外資進一步分別流出148.6億、83.1億美元,全年淨流入的金額更縮小至僅45.3億美元,創下相關數據觀測以來的最低紀錄,顯現外資因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對中國市場的興趣持續降溫(見圖2)。
儘管中國官方強調此為市場結構調整,並非外資撤離,但中國的經濟疲軟、企業利潤下降、監管政策環境變動與地緣政治風險,均讓外資更加審慎評估在中國的投資與經營。
影響外資在中國經營與投資的因素
近年全球因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以及地緣政治風險,曝露原物料採購、生產銷售等供應鏈的脆弱性,使得許多企業開始重新調整供應鏈,以提高營運彈性,並將中國列為風險因素。
中國英國商會在2024年12月公布《在華英國企業:商業信心調查2024/2025》報告顯示,複雜的經濟與政治環境對外資企業信心構成挑戰,超過一半以上的英國企業認為在中國的經營環境更為困難,原因包括中國經濟放緩、地緣政治緊張以及監管問題等。
中國美國商會在2025年2月公布《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2025》顯示,過去五年企業最擔憂的即是美中關係緊張,然隨著川普的再度執政,可能加劇雙方貿易緊張局勢,使得63%受訪者再度提高對美中關係的擔憂(見表2)。
此外,政策環境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也值得關注,監管規範的風險以及法律與執行的不一致/不明確因素被視為2025年的重要挑戰之一,顯現企業對中國監管方面的擔憂持續上升(見表2)。
中國歐盟商會在2025年1月公布《Siloing and Diversification: One World, Two Systems》報告,也顯現對中美、中歐貿易緊張局勢的擔憂,以及中國對國家安全立法的模糊性,如《反間諜法》與《外交關係法》均提及國家安全等廣泛概念,但並未具體提及何謂「國家機密」,立法的模糊與不透明,使企業缺乏遵循的原則。
歐商報告也提及中國為減少對美歐的依賴,重點轉向戰略自主發展,推動國產化與鞏固國內技術的領先地位,使中國逐漸朝向孤島效應。依序為(1)人力資源限制本國籍員工進/出國,試圖將較具優勢的先進技術留在國內,以確保中國在全球先進產業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2)數據與資訊技術(IT)系統規範要將資料管理與IT系統放置於中國境內公司,以遵循中國資料法規及國家安全法;(3)為管理風險將敏感類別產品,如人工智慧(AI)或其他數位產品在中國進行研發(R&D)。上述均將使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面臨成本提高、效率低下、法規遵循及影響企業競爭力等風險。
中國吸引外資的相關政策
近兩年中國當局持續強調「穩外貿、穩外資」,在2024年推動《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又稱「外資24條」),並於今(2025)年2月再度提出《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綜整相關政策措施如下:
- 持續擴大市場准入、鼓勵股權投資
2024年政策取消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措施,並推動電信、醫療、保險及債券領域的市場准入。在今年的政策措施中,除持續落實全面取消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外,進一步擴大電信、醫療、生物醫療領域的開放試點,完善醫藥領域的開放政策,並研擬教育、文化領域的自主開放實施方案。此外,2025年政策也鼓勵外資在中國展開股權投資,擴大對上市公司、境外基金及投資機構的宣傳力道。
- 擴大政策力道,提升對外資的吸引力
首先,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與外資項目清單,由2024年的針對先進製造、高新技術及節能環保領域,在2025年逐步轉向鼓勵外資朝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畜牧養殖生產,以及養老服務、文化旅遊、體育金融等現代服務業。
其次,在2025年取消外資企業使用中國境內貸款的限制,以及將修訂《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簡化外資併購監管規則及併購交易程序。
第三,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加強境外投資促進活動,對於主要投資來源國的特點,研究制訂差異化吸引外資的目標與策略,並與雙邊經貿聯委會機制密切配合。
第四,提高平台效能,加強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並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提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水準,並持續擴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規則、管理級標準的制度性開放。
- 加強投資便利化措施
鼓勵金融機構為外資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引導基金與外資企業展開股權投資合作;擴大免簽證協定之商談,促進人員流動;提升外資企業貿易便利化水準,簡化設備檢驗監管。
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外資企業對本國的就業、產業發展均扮演重要角色,近兩年中國持續強調穩外資,在「穩存量、促增量、提質量」的基礎下,試圖積極推動政策來吸引外資。中國政府也在2025年3月底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重申引資策略,將優化經商環境、提升知識財產權保護,鼓勵外資企業在高階製造、新能源及人工智慧領域,進行投資的減稅或補貼政策。同時,為應對川普單邊貿易保護主義,以及改善外資的市場信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與高通、賓士、寶馬等多家外資企業高層進行會晤,強調中國對外資的開放態度、鼓勵外資企業在中國設立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
然而儘管中國政府強調將保護外資權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但對於中國政府泛用「國家安全」概念,搜查外資企業並直指涉嫌洩漏國家秘密,模糊且不透明的作法,使外資企業缺乏遵循原則。中國在3月24日公布實施《反外國制裁法》規定,在國外政府、組織或個人對危害中國主權或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時,將採取反制措施,如進行查封、扣押及凍結資產,範圍包括現金、存款、股權等有價證券,以及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
川普試圖重新建構有利於美國的經貿秩序,利用關稅來對不同國家施壓,以促使與美國進行貿易協商。全球貿易局勢的突變,可能加劇通膨與導致出口企業利潤受挫,使全球經濟前景再度蒙上陰霾。因此儘管近期中國政府表明要吸引外資,但全球經濟前景不明、美中抗衡的緊張關係、灰色地帶的法律及政策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都可能影響外資企業投資中國的信心。
本文轉載自《經濟前瞻》219期(2025年5月號),經中華經濟研究院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