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後台商因應美中貿易摩擦之觀察
- 資料發布日期:108-08-07
- 最後更新日期:108-08-07
文/編輯部
G20領袖高峰會在2019年6月28日至29日在日本大阪登場,並通過「大阪宣言」,達成努力確保市場開放,實現自由公平、無歧視和具有透明度的貿易與投資環境等共識,當然,也包括各國領袖之間的雙邊會談,而美中「川習會」更是吸引全球關注的焦點。
一、「川習會」降溫貿易摩擦,美中雙方重啟貿易談判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晤後,傳出好消息。美國總統川普6月29日在記者會宣布,確認兩國將重啟貿易談判,從5月談判停滯的地方開始,美方暫時不啟動最後一輪(3000億美元)的關稅加稅措施,美國已提供商品清單,中國大陸應該很快就會大量購買美國商品、農產品。此外川普表示,美國企業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繼續向華為賣設備,但是僅限不危及國安的產品。不過,華為是否會從實體管制清單移除,尚待與商務部的會議討論,但華為會留到美中諸多議題的最後再解決。
大陸商務部發言人高峰7月5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美中雙方經貿團隊目前一直保持溝通,美方對中國大陸產品單邊加徵關稅是美中經貿摩擦起點,如果雙方能達成協議,加徵的關稅必須全部取消。他還表示,中國大陸正履行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相關程序。
雖然美中貿易摩擦已減緩,但2019年上半年全球GDP增長與全球貿易的擴張率已經受到影響,據IMF推估美中貿易摩擦將使2020年全球貿易成長下滑。
二、台外商移出中國大陸之觀察
2019年5月亞洲週刊引述年初中國大陸美國商會調查顯示,約有143家美商已遷出或正在考慮遷移中國大陸生產線。首選地方東南亞及墨西哥。
東南亞地區共11個國家,人口有6.5億人,三分之二人口年齡在35歲以下,具有相當礦產資源,亞洲金融風暴後,經濟成長一直處發展中國家前列。其中:
(一)越南處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工資低、土地與投資成本均便宜,企業所得稅僅20%,優於馬來西亞24%,且既是CPTPP會員也是RCEP成員,也取得美國永久最惠國待遇(PNTR),加上與廣西交界,珠三角零組件可透過兩國邊界友誼關免稅進入越南組裝。台商鴻海、仁寶、瑞軒、洋華、光寶、神基、奇力新、仲琦、正文、啟碁(網通)、物流航運,均在此建立重要生產基地。
(二) 泰國位處中南半島中心,是傳統東協商務中心,也是台外商產業布局重心。根據該國經貿單位表示2018年1-7月淨外國投資額同比增長53%至76億美元,製造業增長5倍。哈雷機車部分生產線移至泰國。蘋果電源供應廠商台達電子以21億美元購買泰國子公司擴大泰國生產。
(三) 菲律賓已獲得美國及歐盟之GSP(普遍優惠制),大馬尼拉地區、蘇比克灣與克拉克空軍基地,均先後開闢為工業投資區,吸引台外商緯創與東元前往投資。
(四) 印尼,雅加達為東協首府,近期發展食品飲料、紡織成衣、汽車、化工、電子等產業,總統獲得連任,正積極發展經濟,
(五) 墨西哥與美國相鄰,在新的美加墨USMCA協議下,是考慮勞力成本之台外商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選擇地。根據台灣上市公司資料,台灣上市上櫃公司投資墨西哥共23家,所屬產業依序為電子零組件及其他電子業(8家)、電腦及週邊設備(6家)、紡織纖維(2家)、電機機械(2家),以及通訊網路、光電、生技醫療、製鞋、自行車業等分別各1家。
(六) 台灣由於產業鏈完整,人才質優且便宜,各廠商在台本有若干生產基地,因此快速擴大台灣生產線產能,是廠商首選策略。根據投資臺灣事務所今年「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聯審會議,累計通過審查廠商通過資格審查廠商:已有81家,總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4,117億元,預估可創造本國就業人數超過36,850人。
三、影響台外商決策之因素
事實上台、外商在面對中國大陸經營環境的變化與全球產業技術的進化早已開始進行新產品、新市場、新投資及產業鏈調整等調整更新,而美中貿易摩擦導致雙方增稅措施,更加速他們重新調整生產佈局。具體因素包括:
(一)中國大陸投資環境的變化
中國大陸自十二五計畫推動工資倍增以來,造成勞動成本上升,美國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指出,大陸生產成本在2015年時已達美國生產成本的97%,近期工資依然上漲並且沿海缺工嚴重。其次,中國大陸稅務部門加強對台外商稽徵,特別關注移轉訂價,台外商在大陸實在面臨非常嚴格的租稅體制及沈重的稅負。而近年為達成「美麗中國」政策,加強環境保護,實施嚴格的環保標準,再加上嚴格的資金流動與匯出入管理查核,讓企業透過價格移轉與租稅規劃方式調度資金與合理避稅更加困難,企業難以保有合理利潤。
(二)美中貿易摩擦加快產業移動
G20後美國雖暫停將增加3,000億美元貨品增課關稅,但已課關稅部分依然存在,對華為限制雖有鬆動,但其餘70餘家實體企業限制仍未見取消。盱衡此等情勢,短期很難完全消彌,為減免關稅增加成本及相關風險,企業已加快產業布局移動。
(三)生產鏈朝短鏈進化,大企業朝多點供應布局
物聯網(IOT)推動與人工智慧(AI)興起,迅速反應供應鏈短鏈化與迎合消費者需求,智慧製造已為新的產業趨勢,為迎合此一趨勢,台灣大廠紛採貼近歐、美市場的設廠布局。
四、台商未來之因應與選擇
基於此等環境變化,企業未來的因應選擇,包括:
(一)企業加快全球布局
雖然過去30年台商在大陸建立堅實生產基地與構築強大產業鏈,未來也須根據產業需求在全球構建生產基地。過去我們以中國大陸為生產基地,以歐美為市場。未來繼續掌握歐美市場,但如何建立替代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比如在墨西哥、東南亞、印度、北非、東歐及中東等地建立生產基地,是當前企業考量重點。其次,如何將原本為生產基地的中國大陸變為主要市場也要重要策略。
(二)將生產基地移到非貿易戰地區並加重出貨比重
美國對中國大陸課徵25%關稅產品目前不包括手機、筆電、iPad等產品,以經營資通訊產品台商而言,伺服器、網通產品、顯示器及高階光電產品都恢復並擴大台灣生產線,而越南北部的資通訊業,南部的傢俱、製鞋、紡織生產線與出貨量均有大幅擴張的情況。另投資墨西哥在美墨邊境汽車零組件、資通訊、家電及紡織業者也是加快調整生產布局與提高出貨比例。
(三)加快自身企業轉型升級與工業4.0的工廠改造
隨生產自動化發展與通訊技術進步,歐洲推動虛實整合制度,企業將以全自動化生產搭配訂單管理、原物料供應與大數據分析整合,接軌工業4.0的發展趨勢。例如電子資訊業、物流業在中國大陸人工缺乏下,幾乎所有產業都在推動工廠的自動化與轉型升級。而許多傳統產業工廠更是導入全自動化的新製程,傢俱業、製鞋業、紡織業及成衣業也導入不同程度自動化,更有混合多款式產品於一個生產線中生產。
(四)持續性的各式創新
所謂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材料創新、應用創新、製程創新與行銷創新等,以資通訊產品言,伴隨IC容量擴大、面板新技術的突破與雲端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朝功能不斷擴大但體積快速縮小等方向發展;面板朝高清晰、超薄、無邊、可折疊呈現,原有硬碟擴大容量,後採雙倍數暫存記憶體(DDR)發展,現在資料庫已在雲端儲存及運用。例如台灣在1990年代研發第一代筆電時,厚度有十公分厚,持續創新發展到現在的薄筆電、平板、智能手機、摺疊手機等等,代代精彩、令人目不暇給、愛不釋手。未來產業創新以人工智慧+IOT應用創新為基礎。台灣各行各業必須做好產品創新的準備,因為,每一個變革就有新產業、新公司或新產品的加入,沒跟上的就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