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大陸「兩會」評析
- 資料發布日期:109-07-16
- 最後更新日期:109-07-16
文《李志強》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及全國政協會議(以下簡稱兩會)由往年的3月初延期至5月21及22日在北京召開,大陸總理李克強在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只有約9,500字,較往年的1.5萬至2萬字大為縮減,也是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篇幅最短的一次。
報告中談到新冠肺炎的篇幅最多,定位疫情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並強調疫情防控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部署 」,突顯了習的領導地位。
在歐美國家紛紛對大陸和世衛組織(WHO)在應對疫情的表現上提出批評時,報告並未直接回應或反駁,而表示「中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及時通報疫情資訊,主動分享防疫技術和做法,相互幫助、共同抗疫。」不過,報告也婉轉的承認了防疫的不足,例如「在疫情防控中,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環節,群眾還有一些意見和建議應予重視。」
對於未來大陸的經濟發展情勢,報告形容為充滿「前所未有」的風險及挑戰,措辭之嚴厲是在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出現過的。
2020年第1季GDP大幅衰退
今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後,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更多大陸城市進入了封城或半封城狀態,以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到各省。2月底沿海不少城市開始復工,但復工條件極為嚴苛,進出生產線都有嚴格管制,例如要對所有員工先量體溫,外地回廠人員也要先隔離一陣子等,以避免廠區發生感染,使得很多廠區真正的復工率不到6成。而且病毒也零星的傳播到各省,大大打擊到大陸的內需市場。
由於疫情高峰發生在消費熱絡的春節期間,使得航空、運輸、旅遊等服務業幾乎停擺,相關的飯店、餐飲、零售賣場等消費場所也乏人問津。在各地大封鎖、生產大停擺的衝擊下,大陸第1季GDP總值為20兆6,504億元(人民幣,下同),與去年同期相比衰退6.8%,為1992年大陸發表GDP季度數據以來的最差表現,其中製造業受到的打擊最大。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兆186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達7兆3,638億元,減少9.6%;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兆2,680億元,下跌5.2%。過去一直是推動GDP成長主力的固定資產投資,1至2月更嚴重衰退24.5%,即使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大陸GDP也沒有出現過負成長,可見今年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首見的經濟困境。
2020年第2季經濟衰退趨緩
隨著大陸疫情得到控制和各地城市逐步解封,3月後的各項資料都顯示,第2季的經濟情勢還是嚴峻,大陸GDP仍將出現衰退,與第1季相比已有所改善,衰退幅度可望縮小,但要回到去年的正常水準還需要一段時間。
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 1至3月、1至4月和1至5月的衰退幅度分別為16.1%、10.3%和6.3%,呈現逐月下降的趨勢。1至5月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PMI) 分別為50.0、35.7、 52.0 、50.8和50.6,5月份製造業 PMI雖連續第2個月下滑,但仍維持在擴張區間,近3個月站穩50以上的景氣分界點,顯示出大陸經濟正在恢復中,只是速度進一步減緩。
從PMI分項指標觀察,需求類指數的水準明顯低於生產類,突顯出目前需求不足恐對生產端造成影響。5月份製造業有81.2%的企業已達到正常生產規模的8成以上,但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均處於歷史偏低水準。再以企業種類來看,大型企業PMI為51.6%,比前一個月上升0.5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8% 和50.8%,比前一個月下滑1.4 和0.2 個百分點,顯示疫情對中小企業的衝擊較大。
由於3月初疫情已蔓延至歐美等消費大國,導致各國經濟也受到重大打擊,民眾消費信心薄弱,國際景氣也同時步入衰退,1至5月,以美元計價,大陸出口衰退7.7%,進口則下跌8.2%,貿易順差為1,213.6億美元,減少4.5%。但5月對外貿易進一步改善,出口仍下降3.3%,但優於市場預期的下跌6.5%;進口則減少16.7%,跌幅大過市場預期的下跌7.9%,當月貿易順差高達629.3億美元,大增52.9%,超過前4個月的順差總量。
今年「兩會」不設經濟成長目標
自1994年以來中國大陸就開始設置每年的經濟成長目標,早在「兩會」舉行前,大陸經濟學家已就是否應該訂定今年GDP成長目標展開辯論。主張訂出GDP成長目標者認為此舉可產生兩種效果,一是給各產業和企業一個GDP總量增速的指示,提供各層面的經濟決策者參考,尤其是如果要保就業,勢必需要一定幅度的經濟成長;二是用以考核地方官員。即使不訂出具體的GDP成長率,也可以提出「區間成長率」,如2%至5%,透過設置較大的區間來反映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的波動,否則沒有目標可能造成地方政績難以考核。
認為不該設成長目標者所持的理由則有三點:一是下半年疫情的發展趨勢仍不明朗,難以設定成長目標;二是設置目標可能綁架了總體經濟政策,使財金部門不得不採取強烈的刺激措施;三是如果目標太高,地方政府可能以造假的方式因應。
所以,最後報告中明確表示今年將不設全年經濟成長的具體目標,但還是設訂了4個數據指標以穩定經濟情勢,主要為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就業和物價項目,相較於比去年,這些指標都有一定程度的調低,包括:1.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去年為1,100萬人以上;2.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去年為5.5%;3.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去年為4.5%;4.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去年為約3%。
貨幣政策寬鬆中帶謹慎
這次疫情嚴重破壞全球經濟,主要是同時衝擊到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因此大陸在加緊復工的同時,也推出刺激措施挽救奄奄一息的市場需求,否則復工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會變成庫存,進一步惡化企業債務,為經濟帶來更大傷害。
在貨幣政策上,報告要求「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表示全年貨幣政策將基本上保持寬鬆狀態。中國人民銀行今年以來已降準3次,共釋放1.75兆元資金,5月25日又發文指出「2018年以來央行降準12次,發揮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意在暗示本波降準持續時間、次數已是歷史之最,後續降準的空間可能有限。
李克強在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確定將調降存款準備率,以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由於這次疫情下中小企業受創最大,因此特別指示要確保新增金融資金主要流向製造業、一般服務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揮救急紓困及雪中送炭的效果,防止資金流入非實體經濟拉高金融風險。
不過,隨後在第二天的陸家嘴論壇上,儘管央行行長易綱與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都提到要加大金融系統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但市場更關注他們提到的政策退場問題。易綱提出要注意刺激政策的後遺症,貨幣的增加總量要適度,央行並考慮會適時提前退場。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表示,要珍惜常規狀態的貨幣財政政策,不能搞赤字貨幣化和負利率。事實上,近期貨幣政策較3、4月份的力度明顯收緊,雖然銀根的寬鬆環境並未改變,但已顯現出政策從疫情危機退場的跡象。
這主要是由於兩個原因:一是估算第2季的GDP優於第1季,市場普遍認為景氣的回升幅度將超出預期。從4、5月份公布的數據來看,出口和投資的回升都表現出色,特別是出口成長預計在第2季會由負轉正,二是在近2個月的貨幣寬鬆政策下,信貸數據明顯好轉,樓市價格也有所上漲,5月公布的百城住宅價格指數中一線城市房價上升1.19%。所以總體來看,即使下半年仍會降準,但幅度應該不會太大。
財政政策著重提高收入和消費
在財政政策上,報告中稱今年赤字率(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達3.6%以上,相比於去年的2.8%大幅提高,表示大陸將釋放出1兆元的資金到市場,報告中也明確宣示將發行1兆元的抗疫特別國債,如果再加上地方專項債增加1.6兆元,則總體的財政刺激規模已達3.6兆元。
大陸長期以來每年維持低於1%的赤字率,2008年金融海嘯後為了刺激經濟,赤字率曾高達到2.7%,多年來均未曾突破3%。但這次的刺激計劃主要著力於提振收入和消費,不同於12年前的「四萬億計劃」大量投資在房地產、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和高鐵,不但推升房市泡沫,出現蓋好卻無人問津的「鬼城」,同時造成鋼鐵、水泥等原物料行業產能過剩,當年的刺激計劃雖穩住短期經濟,但卻形成了大量資源浪費,還推高了債務風險。
因此未來幾個月大陸將投入更多財政資源在提高民眾所得和消費,傳統的基建投資將不會成為拉動內部需求的主要動力,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不會如2009年一樣強勢。
報告中對未來投資方向上稱要注重「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基建、新城鎮化和重大工程。其中新基建焦點在發展5G、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等。在刺激經濟的力度上,大陸遠不及歐美國家,例如上半年美國提振景氣的財政支出就高達5兆美元。主要原因是大陸債務率(債務占GDP比重)已達270%,負債若持續大量增加可能會拖累中長期的成長前景,並埋下金融危機的種子,加上6月開始北京又有新疫情,近期全球可能出現第二波大傳染,導致下半年的內外經濟環境增加不少變數。除非短期內研發出疫苗,否則許多經濟活動必然受到嚴格管制,大陸的景氣何時才會強勁復甦仍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