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洪災及其影響面面觀
- 資料發布日期:109-10-27
- 最後更新日期:109-10-27
文《李孟洲》陸委會台商張老師
今(2020)年年中起,中國大陸長江、淮河流域及週邊省分超強降雨一波接一波,導致嚴重洪災延續多月,且頻生險情,對大陸經濟及社會衝擊甚鉅,也明顯損及台商經營環境,是大陸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後的另一場「浩劫」。隨著秋季來臨,這次洪災行將告終,惟其「後遺症」恐非一朝一夕所能根本解決,甚至很可能造成大陸整體產經的結構性變化,值得台商高度關注。
這次洪災之大,甚於1998年的長江大水,本年鄱陽湖水位竟高過1998年水災水位,可見一般。有論者形容這次是「中國大陸6分之1土地泡在水裡」,直接受災面積空前之大,情況最嚴重地帶是長江中游及淮河安徽段。其間,武漢、重慶兩大城市主城區幾度成水鄉澤國;更受關注的是,1998年洪災5年後才啟用的三峽大壩,也遭受幾波最大巨流洪峰的嚴酷考驗,最後幸而無恙,然過程中讓大陸頗多官民揪心不已。
台商受災情況概述
關於這次洪災中大陸台商受影響的情況,筆者綜合多位台商團體負責人的看法,概述如下:
一、災區內農業台商普遍受災,且經營成果「付之東流」者不少,工商業台商則有部分被迫間歇性停工,然未聽聞遭受「滅頂」之案例。
二、台商投資最密集的長三角與珠三角兩地區,這次災情皆屬「可控」,使得大陸台商「主體」部分基本穩定。
三、大陸台商整體之勞工流動有異常現象,有部分勞工緊急返回災區家鄉搶救家園,卻也有災區民眾因當地經濟停滯,趕緊出來向台商等企業謀職維持生計。
總體來看,這次洪災對台商的影響,主要不在於個別台資廠家的受災情況,而是當地經濟與社會環境被冲出「破口」,影響到台商的正常經營。例如有不少台商,遭遇供應鏈中斷問題,包括原物料無法如期運進來、產品出貨不順暢等。
關鍵在於,洪災最嚴重的長江中游(華中經濟區),雖非台商投資密度最高之處,卻是大陸各地台商商務往來的重要對象地區;不少生產用資材從華中地區這裡來,製成品投放布局亦大多把華中放在重要位置。如今,洪災接續疫情衝擊華中地區,明顯對台商造成直、間接損害。
內需市場雪上加霜
洪災對大陸整體內需市場的衝擊,讓台商飽受經營壓力。當前留駐大陸經營的台商,多數是寄希望於當地內需生意的持續發展,由於受災地區人口數達上億人,其購買力折損程度不容輕忽,再加上災情衝擊,致使大陸整體消費信心連帶受挫,導致內需市場景氣相當低迷。
事實上,今年大陸內需市場先受疫情的制壓,再受洪災之害,市況無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消費內需」的一蹶不振,更拖累「投資內需」,導致官方政策性投資難以帶動民間投資,使整體經濟增長動能疲軟。難怪今年初以來全大陸「固定資產投資」表現疲弱,民企投資特別不振,而台商作為「外來客商」,經營利基頗有弱化之虞。
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幾乎被疫情打趴在地,零售總額僅17.23兆元(人民幣,下同),年減11.64%。原本接近年中時,大陸社會已因防疫政策局部鬆綁而出現「報復性」消費現象,但因洪災來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力道又受壓制,遲至8月,好不容易出現今年首見的單月正增長。該月零售總額3.36兆元,然年增率僅0.5%,難以彌補前7個月連月衰退之幅度,預料今年全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很可能呈現多年來僅見的「倒退嚕」。
關注糧食危機問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餐飲市場已因洪災而出現簡約風潮,亦顯示大陸民生經濟生態有所變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突然於8月初發出「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之命令,迅即帶動大陸餐飲行業全面響應,各色各樣引導顧客配合「反浪費」的經營模式紛紛出籠。表面上頗能優化行業風格,但實際上,卻讓不少老於世故之士深憂「大陸糧食危機是否即將爆發」,甚至有論者已想到往昔「糧票」重出江湖的可能性。
嚴格說來,當前形勢的重點,在於糧食危機「是否爆發」,而非糧食危機的本身。大陸糧食供應本來就一直有「走鋼索」般的緊張感,習近平這次下令制止餐飲浪費的同時,亦要求全社會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問題是危機意識一旦演化成「恐慌心理」,那就難纏了。
的確,大陸14億人口所需主食(口糧),長期未能自給自足,以近年觀之,主食本產數量自給率大致在8、9成幅度內浮動,不足部分則仰賴進口。但這只講到人直接吃的主食部分,若擴大談及副食生產所需的禽畜飼料,以及食品加工業需用的原物料,則大陸整體糧食供應缺口更大。
今年的洪災,是大陸糧食需求的一大考驗。今年夏糧在洪災前已普遍搶收完成,且數量達豐產水平,但洪災對秋糧收成的衝擊仍是未知數。相信大陸必然已提前擴大進口糧食,包括按照美中貿易協議,酌量增加進口美產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統計,今年前8個月,大陸進口糧食多達8,744萬噸,年增22%;同期另進口大豆6,474萬噸,年增15%,其中必然有一部分是為洪災而「提前部署」。
但也因此,大陸居民口糧供給應可過關,比較大的麻煩,是萬一社會上發生「缺糧恐慌」心理,而掀起囤糧備荒風潮,必然造成糧價不正常波動,連帶副食品價格更將如脫韁野馬。這是今年洪災對穩定糧食供應帶來的重點問題。
物價波動須提防
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今年8月份,大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漲2.4%;其中糧食價格年漲1.5%,雖在可接受範圍,但仍高過1至8月累計糧價年漲幅1.1%,這是否表示洪災後大陸糧價已蠢蠢欲動,殊堪關注。
讓人矚目的是,8月份大陸食品類價格年漲11.2%,其中畜肉價年漲42%,包括豬肉價年漲52.6%,鮮菜價亦年漲11.7%。這是近期以來非洲豬瘟及新冠肺炎等因素所造成漲風之延續,且下一步很可能還要經受洪災對物價「遞延效應」的考驗;換言之,洪災對消費物價特別是食品價格的抬升作用,會在洪災結束後才逐步顯現出來。
糧食及副食品漲價,是民眾最有感,也最會抑制社會消費意願,甚至可能激發企業職工要求加薪壓力,相當不利於廠商擴大投資。因此,洪災過後,大陸官方肯定會緊抓食品價格,以嚴防整體物價波動;否則,今年全年大陸總體經濟成績單必定不好看。由此觀之,稍早前大陸主政者之嚴令制止餐飲浪費,顯是一種「保障民生,維穩經濟信心」政策方針的起手式。
財政收支較緊張
另一方面,洪災已經微妙地影響今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取向。「扶貧」及「防止返貧」政策再度突顯出來,成為官方施政重點。原本,大陸要在今年全面消除貧窮現象、實現全面小康;然而,疫情、洪災接連而來,使得社會上貧窮人口不減反增虞慮,特別是洪災,損害對象大都是屬經濟弱勢的基層農民,其中有一部分,多年脫貧成果在旦夕間流失,構成新的社會問題。因此,大陸官方非但須延緩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目標期,而且要額外撥出財政資金,投入災區農業、農村復建,及補貼受災較重之農戶。
偏偏今年大陸財政收入受制於整體經濟疲軟,卻又須對企業減稅降費,以致公庫支付能力相當吃緊。如大陸財政部新近發布,今年截至7月底累計稅收只有9.85兆元人民幣,年減8.8%。其中最大宗的國內增值稅,收進3.4兆元,年減幅度高達17%,也反映出今年初以來大陸內需市場之疲軟;至於第二重要的企業所得稅,收入2.86兆元,年減了5.7%。
同期在大陸財政支出方面,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環保、社區發展等多數項目相應縮減,較少項目得以不減反增。後者主要是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年增8.9%、衛生健康支出年增3.8%、農林水利支出年增4.4%;從這三項已可看出,疫情和洪災對大陸民生經濟相關的財政支出,已造成沉重壓力,迫使公庫須勉力支應,其中洪災帶來的財政支出擴張壓力才剛露頭,後續情況尚待進一步觀察。
金融政策精打細算
至於與財政關係密切的金融體系,主其事的中國人民銀行今年上半年已採取「中性偏鬆」的政策路線,主要是擴大支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以向銀行界籌集資金,支持基建項目及優化企業經營環境。另外,人民銀行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渠道,不定期向銀行提供專項信貸資金,主要是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營運。
如此政策路線,勢必延續到洪災復建完成之時。惟人民銀行對於由此釋放資金之數量一直精打細算,並未如美日歐之放手「灑錢」;其原因是中國大陸物價飆漲風險相對較高,人民銀行慎防通貨膨脹。洪災發生後,人民銀行勢必要更精準拿捏其政策分寸。
其次,今年初以來的人民幣匯率表現,相當耐人尋味。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基本上偏弱,較常低於7元(對1美元)關卡;但年中發生洪災後,該匯率卻告轉強,即較常見「6字頭」的價位。
如此變化的政策背景,實可合理解讀為,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偏弱,目的是要在疫情下幫助企業(特別是代工外銷廠商)復工。而年中過後該匯率之轉強,則有促進食品等民生物資進口,以應對洪災衝擊的意涵,但這不代表大陸經濟基本面已轉強,而年中過後美元國際行情趨於疲軟、助升人民幣,也是重要因素。
總體來看,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及社會是相當「時運不濟」,疫情和洪災接踵而來,著實打亂了大陸整體經社發展布局,甚至將使相關增長步調停滯至少1年。惟賴大陸中央集權式的政策指令及集中調度資源予以「應戰」,才保住基本的「經社元氣」。因而今年全年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即便能免於衰退,其年增率也很可能是不到3%的「低空掠過」。
台商經營須改弦更轍
展望明年,大陸再發生像今年規模的洪災機率偏低,然而新冠肺炎疫情能否煙消雲散,仍是一個不小的問號。疫情比洪災更難纏,但弔詭的是,「大災」與「大疫」有連動關係,難免讓人擔憂未來中國大陸疫情復發可能性升高,公共衛生的防治及疫情持續的防控,會是影響大陸經濟未來發展的不確定變數。
從台商經營角度而言,大陸內需市場雖仍有長期發展空間,但今年的疫情和洪災,再加上美中貿易戰的影響,致當地市場生態已完全翻轉;譬如消費者精打細算成風、「宅經濟」當道、線上線下整合銷售蔚為主流、健康與平安生活概念受追捧等。
在這新形勢下,大陸台商實有必要重新檢視自身的適應能耐,總需想方設法推出具高性價比的新「拳頭商品」,要不然就只能在經營布局上改弦更轍,包括考慮是否「淡出」大陸內需市場等。
總之,今年中國大陸經過疫情與洪災「洗禮」後,整體經濟乃至廠商投資經營環境都已開始作結構性變化。台商已沒有觀望的空間,須妥善應對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