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創業 光影科技點亮人生下半場-專訪杭州臺協會長周鮑華
- 資料發布日期:110-07-16
- 最後更新日期:110-07-16

文《曾秋英》
經濟快速發展,逐一點亮大陸各個城市,夜晚可以燦如白晝、更要璀璨繽紛,五光十色的燈光秀因應而生。「不僅是旅遊景點,城市建築也成為燈光表演的載體,甚至變成城市的另種文創名片。」杭州佰影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杭州臺商協會會長周鮑華說。
夜經濟崛起 燈光秀商機無限
過去這類燈光秀多半因應特殊節日、大型會議或賽事等特殊需求,隨著大陸城市的「亮化工程」遍地開花,加上「夜經濟」的蓬勃發展,一線城市到五、六線地級城市全都趕搭上這場燈光盛宴,無「燈光秀」不歡。
周鮑華看好這塊市場的蓬勃發展,於2015年(民國104年)成立杭州佰影,宣告進入光影科技領域,並先後為2016年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製作光影設計演出,廣受好評。
周鮑華解釋,所謂的燈光秀或光影表演,是結合聲、光、影三者相輔相成的藝術創作,其背後牽涉的領域與細節相當繁複。首先須依據活動主旨寫出腳本,再由設計師根據腳本及呈現載體不同,勾勒出光影動態,最後再搭配音效效果,每一個細節與步驟都需精準搭配,也需要許多專業人才,「過程就和拍一部電影一樣困難」。
以該公司在杭州G20峰會的代表作來說,當時背景是在錢塘江畔,利用江畔沿岸34棟高層建築、設置了70萬盞LED燈源,串成一整片巨幕,再運用光影、文字、音效等現代化效果,搭配錢塘江的自然風光以及G20峰會的標誌等多重元素,形成一幅獨具匠心、饒有江南韻味的畫卷。令人驚艷的燈光表演,也成功為杭州在國際間打響名號。
以駕訓班起步 光影科技是二度創業
其實周鮑華在大陸是從駕駛訓練學校發家,跨足光影領域是在60歲時二度創業。
身為外省第二代,加上自幼對中國文學歷史極感興趣,周鮑華一直對大陸抱有孺慕之情。1990年因家中經商所需,他首次到大陸考察,因為父親是浙江人,他在長三角一帶的考察以杭州作為起點,未料就此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笑說,杭州除了人文歷史豐富、商業發展繁茂,「土親人親」也是他決定在杭州打拼事業的另一理由。
當時大陸正值改革開放後、經濟加速發展的階段,周鮑華認為汽車銷售與駕駛需求將相應增加,加上大陸剛允許中外合資企業可經營汽車駕駛員培訓學校,便決心以此作為杭州事業的起步。
作為杭州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汽車駕駛訓練班,審批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周鮑華從研讀法規、考照、到大陸交通部面試,送審批文件、直到執照核准,正式成立杭州捷安駕駛員培訓公司,全部流程前後長達約8個月的時間,其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正因為對中外合資企業的嚴格審批,墊高了其他外資競爭者的入場門檻,時至今日,浙江省有臺資背景的駕駛員培訓學校,仍舊只有他一家,「總算當時的辛苦沒有白費」。
周鮑華經營駕駛訓練學校也經歷不少起伏。1990年代初期,車輛尚未普及,駕駛需求有限,生意經營不易,當時他還兼營家族的化妝品貿易事業,等於雙軌並進。到2000年以後,大陸的道路建設、汽車工業發展逐漸邁上軌道,駕駛需求暴增,生意最好時學員數甚至高達5,000人,於是他放棄其他外貿業務,全心全力拓展駕訓班事業版圖。此番榮景大約維持了15年左右。
到2015年,隨著本地同行崛起、市場激烈競爭、需求逐漸飽和,以及地方政府加強管理,周鮑華的駕訓班利潤不若前幾年,損益兩平雖無虞,但轉型升級空間有限,想再提高新的層次有其難度。「要想在大陸繼續生存,必須有新的思路。所以我選擇另闢戰場,進入光影科技創作領域」周鮑華稱。
突破團隊年齡代溝 找到共事均衡點
2015年,周鮑華因緣際會遇到事業夥伴,正式踏入燈光秀的文創領域。駕駛員培訓企業並未停止營運,但他將主要精力放在光影設計的佰影數字科技。後者發展至今,團隊數來到40多人,他笑說「公司從設計到業務全都是20、30歲的年輕人,就我一人拉高團隊的平均年齡」。
跨足不同領域、夥伴如此年輕,他坦言初期確有代溝,雙方花了好些時間才找到共事合作的節奏。「藝術創作者的想法都很天馬行空,但我們的優勢在於,設計師除了專業基本功,也懂得業務的組織能力,可以快速掌握業主需求並分析經濟利益,這也是我這幾年和同事們溝通的成果」。
雖然一度被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打亂營運計畫,不過周鮑華透露,手邊有幾個大項目仍在進行,一旦業務談成,將是明後年的工作重點。杭州將於2022年主辦第19屆亞運會,該公司全力爭取機會,冀望透過光影表演展現亞運精神。另正在洽談的項目,是江蘇揚州籌建中的世界運河博物館,若能將光影技術結合文物陳列、歷史典故等展出內容,呈現世界運河的特質,也是極具挑戰的項目。
杭州臺商挺過疫情衝擊 恢復正常經營
受疫情衝擊,對各個產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過周鮑華說,大陸已建立一套防疫控管機制,即便之後各地再傳零星疫情,但按照既有的篩檢、加強隔離等措施,整體疫情控制穩定,商業運作也持續復甦。
在去年疫情嚴峻時刻,周鮑華認為與其坐困愁城,不如運用自身所長,為抗擊疫情提供一點貢獻。他迅速組織放假中的設計與技術人員,透過線上作業,在短短幾天內完成防疫宣傳公益短片,並分送給杭州、福建、新疆等多個地區,一方面為醫護人員打氣,展現臺商共同抗疫的心意;另一方面,也藉此讓同事們「練兵」,保持設計與創意發想的動力。
以杭州臺資企業來說,「只要是挺過疫情,有生存下來的,現在100%都恢復正常運作」。杭州因重視環保,重工業、製造業或污染性產業都已早早外遷,目前杭州臺商企業多以第三產業為主,包含旅遊、文創、會展、食品業等,中小型企業居多。周鮑華表示,臺商企業即便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下半年起也多已恢復運作,退出杭州市場的臺商其實不多。
將協會當成企業經營 互助互愛為理念
經過8年杭州臺協副會長的歷練,周鮑華於2019年年末正式接掌會長。上任以後,本著「互動、互助、互愛」的理念,調整協會內部組織,重新劃分了青年、婦女、教育、康樂、公益等工作委員會,除了透過休閒康樂活動讓臺商們有更多交流的機會,並定期針對不同主題或臺商關心的事務,邀請專家進行講座,也鼓勵臺協會員參與當地敬老、扶貧活動,發揮臺商在當地的正面影響力。
儘管接任會長不久,隨即遇到新冠疫情,部分活動無法如期推展,但他儘量透過其他方式展現協會的關懷。例如去年年初疫情風聲鶴唳之時,他立刻召集杭州當地臺商,在艱難中募集了口罩、防護衣等防疫商品給其他留守在大陸的臺商,展現協會的「互助互愛」。
基於責任心,周鮑華把臺商協會當成自己的企業在經營,幾乎一半的心力都在協會事務,「有時我的員工也會抱怨怎麼看不到我人影」。他出任會長還有另一項使命,就是銜接世代交替,培育更有實力的青年臺商接棒,讓協會未來發展的更好。「一個演員如果沒有上臺演出的機會,永遠不會成為好演員」,希望栽培更多杭州的臺灣青年企業家投入協會事務。
前進大陸 基本功先練好
周鮑華強調,30年前臺灣赴陸發展的兩大優勢-人才、資金,已今非昔比、時不我予。以現在大陸市場競爭之激烈,「除非你帶過來的是獨家專利技術,或是極為特殊、複製難度極高的產品」,否則就需做好紅海競爭的準備。有些臺商一股腦兒想到大陸發展掘金,但專業技能不足、資金也拼不過大陸企業,最終只能黯然而歸。
想在大陸立足發展,周鮑華認為,首先必須回歸到基本功,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其次則是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瞭解市場特性,掌握政令法規變化。蹲好馬步,方能為接下來的發展定下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