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舒適圈 黃如旭找尋永續經營最適解
- 資料發布日期:112-10-16
- 最後更新日期:112-10-16

文/曾秋英
前廈門台商協會會長、Best Element Industrial副董事長黃如旭,一輩子都在嘗試跳脫舒適圈。他曾跨足貿易、家具、五金配件、窗簾、烘焙、綠能發電,也曾自創時尚皮包品牌。「以變制變」可說是黃如旭事業經營的核心。他早在1989年就前往廈門打拼,是首批登陸的台商之一;2014年,政府都還未提出新南向政策時,他又先一步而行,前往菲律賓開疆闢地。而他最近的工作重心,則是在菲律賓北部的克拉克經濟特區籌備工業園區,即將準備招商。
即便年逾古稀,黃如旭依舊精神奕奕、行程滿檔,「我總在想著如何讓事業永續經營,決定了方向就勇往直前」。
五金配件發家 1989年登陸投資
1970年代,初入職場的黃如旭從事貿易業,趕上一波台灣外貿起飛的好光景。80年代,外貿競爭日益激烈,他決定南下發展轉入製造業,「剛轉行什麼也不懂,就和人合夥」。他做過家具廠、皮帶廠,後來做五金,在彰化創立朝良實業。
他專攻皮帶及皮包五金配件的製造生產,主要外銷歐美、日本,逐漸獲得不少國際皮包大廠指定使用。之後台灣人力、土地成本攀升,侵蝕製造業獲利,黃如旭決定在1989年將經營陣地轉到廈門,成為最早登陸的台商之一。
隨著生意蒸蒸日上,2006年他迎來事業的另一個轉捩點。他入股當地烘焙品牌,成立「向陽麵包坊」,正式跨足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此外,他結合多年五金配件代工的經驗,推出皮包品牌WaObi,主打手工訂製高級皮包路線,從OEM(代工生產)轉型到OBM(自有品牌生產)。但另一方面,他也未放棄原本代工製造的本業,在福建漳州龍池新設工廠、拓展生產規模。
黃如旭同時在外銷、內需市場兵分兩路,他解釋,一項產品從設計、生產製造、運送、批發、銷售等過程中,至少有10個環節,台商企業最擅長中間的「製造」,但也是利潤最薄的。「無法掌握產品頭尾的關鍵環節,就只能受制於人」。
「我著眼的是如何讓事業做的長久,永遠要有其他腹案」以變制變、轉型升級」也是他經營企業的核心。他在自創品牌WaObi砸下更多心血,找來頂尖設計師,以日本和服為創作理念,主打訂製、限量的高級路線,其門市就坐落在台北高級品牌林立的中山北路上。
2010年底,黃如旭接下廈門台商協會會長的重責大任,當時正值兩岸交流花團錦簇之時,每月送往迎來不計其數。他在會長任期內最大的成就,就是建成了樓高20多層的「台商總部大樓」,至今仍是廈門觀音山的地標建物。
因應主力客戶要求 轉往菲律賓
內需市場剛起步,黃如旭開始思考本業五金配件的去留問題。他從1980年代起,就已為美國時尚品牌Coach供應五金配件。2010年,Coach基於國際布局等考量,逐步將供應商遷往成本相對低廉的東南亞,自然也徵詢黃如旭的遷廠意願。
「產線搬遷不是那麼簡單,五金電鍍的機械設備不經拆、一拆就壞,新廠必須購置新的設備。更重要的,電鍍製程中的廢水處理系統也需重新設計」。即便蓋新廠幾乎等於砍掉重練,但當時大陸成本確實節節攀升、他也不願意失去多年的主力客戶,2013年底卸任廈門台商會長後,他前往東南亞考察一圈,2014年正式決定將工廠遷至菲律賓的克拉克經濟特區,2016年中開始投產。
那時黃如旭已過耳順之年,「我也沒想到自己離家愈來愈遠,這把年紀還要繼續開疆闢地」他笑說。黃如旭將所有大陸投資事業分割處理,不再介入包括烘焙業等日常經營事務,也忍痛放棄經營WaObi品牌,把全部心力放在菲律賓市場。
黃如旭解釋,選擇落腳菲律賓,主要是菲國當時雖有製包廠商,卻沒有配套的五金廠,他一方面可以繼續承接Coach的訂單,同時也能搶得當地市場商機。其二,克拉克為前美軍基地,道路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善。
其三,菲律賓與台灣往來便利,飛行只需1小時40分;其四,菲律賓可通英語,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語言門檻大大降低;其五,擁有1.1億人口的菲國,不僅具人口紅利且勞動力相當年輕。「我們大陸工廠員工的平均年齡都在40、50歲數,但現在菲律賓員工的平均年齡才20多歲」。
菲國工廠對標國際標準 自然形成產業保護屏障
當然,菲律賓市場也有挑戰。「首先是供應鏈配套不足,以我們廠十多個配套流程來說,無法像過去在大陸可以發包給其他廠商,全都要自己來」。菲國基建相對落後,電鍍業最重要的工業廢水處理設備不夠完善,他說「雖然當時菲律賓的環保法規未若大陸嚴格,但環保是未來趨勢,加上我們主要客戶都是世界500強企業,設計蓋廠時直接把所有環保設備拉到最高標,投資金額也比較高」。
為了讓菲律賓廠房符合國際標準的Higg FEM(工廠環境模組)的評估驗證,黃如旭花了極大心力。包括廢水處理、化學品管理、能源管理、減碳目標、勞工權益保護、公安標準、企業社會責任等都要符合標準,且每年還需通過兩次考核。
他解釋,以電鍍工廠來說,化學製劑的管理尤其嚴格。除了不同藥品必須分開放置、溫度濕度控制、擺放位置和牆壁需維持一定距離等,員工拿取化學用品時還有一定的SOP。此外,菲國法規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工廠,須有醫生與護士進駐,同時工作場所還要配置安全督導人員,隨時監督是否違反工作安全流程等。他的工廠也設置了太陽能板,每天發電量約可達用電量的一半。此外還斥鉅資在廢水回收設備,大幅提高污水處理效能。
當時,他花費大把時間、金錢投資在環保領域,當地很多人感到不解。黃如旭著眼的是未來的大局,「現在做外銷生意,價格低廉、品質優秀只能說是最基本的要求。必須觀察前景,先行一步為商品加值,才有可能獲得客戶的長期青睞」。雖然初期投資不斐,「但也等於將競爭門檻墊高,在爭取國際客戶時也有更好的利基,讓我們可以保持領先優勢」。
to be , or not to be 外銷業的靈魂考驗
作為新南向的先鋒,黃如旭直言,這和外銷產業特性有關,選擇到其他國家或區域另闢戰場,就是「to be,or not to be」的靈魂考驗。以他當時在大陸經營面臨的情況,「除了土地、勞力成本不斷攀升,人力愈來愈不好找,產品出口歐美可能還會面臨加徵關稅的窘境,要活下去,就不得不調整陣地」。
會不會考慮鮭魚返鄉?他答得果決「沒有,因為完全不適合」。且不論其他成本,「台灣年輕人怎會願意進工廠」,綜合評估下,東南亞成為最適解。
至於轉往哪一個市場,他分析依照產業不同、各有不同利弊,需從多方審慎評估。不少台商都選擇越南,既有人口紅利,且和大陸接壤,陸路運輸貨物亦相當便捷。但隨著越南外商快速增加,現在也面臨招工難。泰國的機械、汽車行業很發達,從事零部件的台商到泰國發展是不錯的選擇,但也需考慮招工不易的難題。印度向為皮革原料大國,是不少製包廠商遷廠的首選。
至於柬埔寨,當地基建相對落後、人口也不若其他東南亞國家多。緬甸則因國內政治動盪,經營環境充滿變數。馬來西亞地點優良,但如今也有招工不易難題。印尼的話,則是距離較遠,此外還要考慮語言障礙。
黃如旭說,遷廠或就地轉型升級都是解方,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產業有沒有信心,以及把事情做好的決心」。
品牌經營不易 自創不如投資
商場縱橫多年,談到2016年遷往菲國後就未再經營下去的品牌WaObi,黃如旭不免有點悵然。採訪當天,他拿的仍是WaObi的包包,「我一直對這品牌有很多想像」。他在人才、用料、行銷砸下龐大資源,深知這是一場長期抗戰,「耐心、財力、毅力」三者缺一不可。無奈最終仍敵不過多方現實因素,只得忍痛停損。
他總結這段經驗,自創品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但最終成功突圍者僅萬裡挑一,賭注太高。對於很多年輕人抱持著自創品牌的夢想,身為過來人,他直言「不要走這條路」。若有自創品牌的能力與經濟實力,與其篳路藍縷從頭開始,不如將這些資源用以投入或併購已有的品牌,成功機會反而大的多。
菲國新目標 籌劃工業園區
黃如旭眼光看的長遠。菲國工廠上軌道後,他在菲律賓克拉克附近申請設立Philtai Central Luzon Industrial Park工業園區,占地達100公頃,目前正在舖設主要道路,很快就能正式招商。
他解釋,菲律賓允許外資投資工業區並100%持股,只要工業區經由當地經濟特區管理局(Philippine Economic Zone Authority,PEZA)核准後,即可享有優惠措施。落戶的企業主要包括4至6年所得稅減免;進口資本設備、零組件及原材料免稅;當地採購支出免付加值稅等,可節省不少成本。
黃如旭當時是租用現成廠房再行改建,租約25年。「我一直著眼的是永續經營,如果是自己的土地上建成的廠房,就有更多揮灑空間」,這也是他著手籌備工業區的主因。
此外,直至今日他依舊熱心助力台商事務,並擔任海基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不僅是黃如旭的最佳寫照,也是台商拼搏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