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傳統 向下紮根─亞總會長林凱民致力擴大臺商影響力
- 資料發布日期:114-03-06
- 最後更新日期:114-03-06

文/黃欣(媒體工作者)
近年隨著政府新南向政策及全球供應鏈重組,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簡稱亞總)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亞總第32屆總會長林凱民從2024年7月上任以來,積極扮演承上啟下的角色。除了延續商會的平臺角色,同時也冀望與各國政府部門、各地商會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擴大影響力。展望2025年,林凱民首次與北美洲臺灣商會舉辦論壇,尋找優勢互補、相互投資機會;並與大陸臺商協會增強聯繫,助力臺商在國際經貿領域再展鴻圖。
「向上提升、傳承永續、向下紮根」 三大工作方針
亞總自1992年成立以來,會員範圍逐漸擴大,目前涵蓋17個會員國及3個觀察會員國,包括港澳、日本、韓國、東協十國,以及新加入的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帛琉,擁有超過9,500家企業會員。
林凱民總會長上任後引入嶄新思維,推動亞總從單打獨鬥轉向群體合作,以制度化方式強化組織效能。他強調,因總會長任期僅1年,一些議案或改革需跨屆完成,目前成效已逐步顯現。
林凱民推出「經貿投資特刊」,聚焦會員國最新產業發展與投資方向,挖掘更多商機,並成為亞總的宣傳利器。同時,他推動「向上提升、傳承永續、向下紮根」三大方針,藉此拓展亞總的影響力,並加強與世界其他臺商協會的連結,創造更多投資機會。
向上提升方面,他認為亞總應發揮商會主要功能,非僅限於聚會活動。他上任後立即於臺北舉辦國際交流晚宴,邀請經濟部長、外交部長、多國駐臺代表處官員等政要,以及20個會員國代表參與,促進各國商會交流並凝聚臺商向心力。另外,也透過海基會協助搭建亞洲臺商與大陸臺商的交流平臺,擴大彼此的往來與合作。
傳承永續方面,亞總建立行事曆,整合會員國的重大活動資訊,並即時透過臉書更新,利用社群媒體鼓勵會員參與彼此活動,深化交流,也提升掌握各地投資機會的能力。
今年2月8日,亞總首次與北美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合作,在臺北舉行「2025臺.美.亞洲-新供應鏈商機交流論壇」,邀請美國在臺協會(AIT)商務處代表剖析美國新政府「川普2.0」政策,並安排加拿大、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國官方代表介紹投資環境,幫助臺商抓住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契機。這是加強全球臺商協會互動的全新嘗試。
向下紮根方面,亞總積極培育青商會。林凱民指出,東南亞臺商第一代大多於1990年代創業,現已陸續交棒給第二代,例如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與印尼等國的會長多為臺商二代。然而,尋找願意接班的第三代卻普遍面臨困難,在傳統產業中尤為明顯。
「世界在改變,現在的年輕人經商模式與我們不同。」林凱民以其家族企業為例,說明經商模式的時代轉變。他的父親早年從事勞力密集的木材加工,隨著環保法規和當地經濟發展,這類產業不得不轉型升級。他將企業逐步轉為廠房租賃模式,既活化資產又迎合供應鏈向馬來西亞轉移的趨勢,成功創造新商機。
他強調,亞總致力於培育青商會發展,一方面鼓勵臺商企業順應時代潮流調整經營策略,也是為亞總培養未來骨幹力量。
新南向與供應鏈移轉 東南亞商機大爆發
林凱民表示,自從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臺商在東南亞的投資顯著增長。近幾年美中貿易戰進一步影響供應鏈移轉,投資東南亞成為顯學。
數據會說話,據經濟部資料,2023年臺灣與亞總19個會員國(含觀察會員國印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貿易總額為3,123億美元,占臺灣全球貿易總額39.8%。
2019年~2023年5年間,臺灣在亞總會員國的累計投資金額比重達31.3%,高於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比重的27%。此外,臺商在亞總會員國當地投資僱用的人員已達489萬人,可見臺商在亞洲的實力不可小覷。
東南亞的商機遠不止於此。2022年1月1日生效、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亞總就有12個會員國在RCEP範圍內,可充分享受關稅優惠。其中越南和馬來西亞更同時參與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及印太經濟架構(IPEF)三大區域經貿協定,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關鍵地位。
林凱民解釋,越南和馬來西亞各有不同競爭優勢。越南擁有低成本的勞動力和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加上北越鄰近中國大陸具地理優勢,以及優惠投資政策等,使其成為跨國企業尤其是電子產業的理想製造基地。至於馬來西亞,目前的人均國民所得約1萬美元,雖不適合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但其穩定的經濟環境、優良的基礎設施及廣泛的國際貿易網路,仍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對以出口為導向的臺商極具投資吸引力。
馬來西亞投資白皮書 鎖定七大重點投資領域
因應東南亞投資熱潮,林凱民出任亞總會長後,便委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著手撰寫「臺商經貿投資白皮書」,深入分析各會員國的投資環境、法規政策及產業商機,為臺商提供重要參考。
林凱民身兼馬來西亞臺灣商會總會長,他推出的第一本白皮書從最熟悉的馬來西亞著手。2024年11月他發表「臺商經貿投資白皮書-馬來西亞篇」,鎖定電子電機產業、企業自動化、循環農業、清真產業、再生能源、醫衛產業與智慧物流等七大重點投資領域。
他說,馬來西亞的產業聚落分布清楚,檳城以半導體封測為主,與臺灣形成上下游供應鏈,屬於互補而非競爭關係;吉隆坡地區作為首都擁有多元產業,多達40%以上的臺商投資集中在此,行業涵蓋廣泛。位於馬來西亞南部的柔佛,則因天然資源優勢擁有低廉電力,加上鄰近新加坡,已形成數據中心產業聚落,包括美國AI伺服器大廠美超微(Super Micro Computer)、臺灣伺服器廠緯穎等皆在此布局。
他表示,臺商在上述七大領域的投資情況良好,特別是在企業自動化和再生能源方面,已有不少臺灣企業取得顯著成果。永聯物流已在馬來西亞設立智慧物流園區,專注發展冷鏈物流;也有臺灣企業透過馬來西亞打入全球清真市場。醫療產業方面,長庚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也已在馬來西亞設立醫療中心。
他還透露,2025年亞總將與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合作,預計推出2本投資白皮書,除了菲律賓已在著手進行,另一本將擇定越南或印尼,協助臺商掌握各地投資機會。
不只「China+1」 更關注「越南+1」
不過林凱民也指出,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展開第二任期,「川普2.0」將如何改寫全球經貿版圖值得關注。
他指出,川普第一任期針對美國貿易逆差第一大國中國大陸揮出大棒,關稅戰延燒至今,也因此出現「China+1」的供應鏈移轉潮。
美國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前10個月,美國前三大貿易逆差國分別是中國大陸、墨西哥、越南,逆差金額分別為2,454億美元、1,419億美元、1,022億美元。儘管墨西哥和越南的逆差規模和中國大陸仍有一段距離,但兩者的年增率分別來到12.78%和18.23%,遠超中國大陸的4.22%。
川普在競選期間已提出要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最高徵收60%的關稅,墨西哥也被點名,林凱民指出,當地臺商供應鏈近期已討論到未來出現「越南+1」的可能性,市場瀰漫觀望氣氛。
面對市場憂心,林凱民分析,考慮到通膨壓力,美國會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不太可能採取過於激烈的關稅措施。他同時也提醒臺商應未雨綢繆,適度分散生產基地,以降低貿易戰帶來的衝擊。他強調,「臺商應該積極布局多元化的市場,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的市場,方能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
臺灣優勢仍存 建議政府組團帶隊赴東南亞投資
面對東南亞經濟實力快速崛起,林凱民說,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仍擁有不可忽視的優勢。臺灣雖未能加入RCEP等大型自貿協定,但其緊密的供應鏈和快速的物流系統,使其在高科技製造業中具有獨特的競爭力。臺灣的供應鏈體系高度集中,方便快速應對市場需求變化,這在電子產業和機械工具製造領域尤為突出。
林凱民也提出,政府除了透過貿協等單位擴大臺灣產品外銷,可加強協助臺商投資東南亞。他建議可透過國營企業帶領民間廠商組團赴東南亞投資,藉由投資規模優勢爭取更好的投資條件,或推動更新臺馬投資保障協定等工作,讓臺商在東南亞的投資更有保障。
本文轉載自海基會《交流雜誌》1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