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網科技串連台商子女 兩岸學習之路
- 資料發布日期:107-10-26
- 最後更新日期:107-11-20
整理/陳明芊
根據主計總處2018年初發布的統計,目前台灣在中國大陸工作的人數約40.7萬,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仍代表相當數量的家庭。台商子弟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台商朋友相當關心的課題,父母白天要面對大陸日益競爭激烈的職場生態,晚上還要協助子女適應錯綜複雜的學習環境與制度,真是一根蠟燭兩頭燒。
近年來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台商子女選擇報考台灣學測,但也有不少家長與學生對於是否返台仍存有疑惑,本期月刊特別訪問樂學網科技總經理,同時也是知名升學輔導專家張財銘博士,針對台商子女升學策略給予如下建議。
線上教學讓跨境學習不再困難
樂學網科技為數位學習教育服務電商,主要產品項目為數位線上課程,包含在網站上銷售各種產品(涵蓋高中職、國中、國小、研究所、轉學考、公職、證書考試),其產品銷售方式,主要係透過O2O(Online to Offline)銷售提供線上課程服務之電子勞務,除透過平台進行網路銷售外,也可於實體的銷售據點購買線上課程服務。學生可以透過電腦或平板電腦等手持式的裝置來進行上課,讓跨境學習不再困難。
對於台商子女來說,選擇繼續在大陸就讀,或返台參加台灣的考試,雖然考科都是國文、數學、英文、化學、物理、歷史、地理等,但是名稱相同的科目,兩岸之間的共通性卻不大,考試的方向,更是大異其趣。雖然台商子女學校從2005年起,已經直接採用台灣的教材與師資,教學目標也直指台灣的會考、學測及指考,但由於現實環境使然,不論學員學習,抑或老師在課堂教學,皆有其侷限性。
近年來,在各方努力之下,針對台灣學生創建的新管道出現了,考生開始可以透過學測的成績來申請大陸的大學,透過台灣這個公信力強的學測成績,台商子女可以同時申請台灣及大陸的大學,為大陸的台商子女開啟了一條新的升學之道。
台灣升學制度複雜
但是,台灣的升學制度也在持續不斷的變化,申請台灣大學的關鍵不僅僅止於學測成績的高低而已,台灣大學的入學方式已經分為特殊選才、繁星申請、個人申請及指考分發,而這些升學制度的差異與攻略,對於一般的台灣父母來說,咸認艱澀難懂,更遑論在大陸的台商,要理解其箇中差異,更是困難重重。
在民國108年之後,新的課綱即將上路,111年開始將全面實施新的考招制度,大學招聯會依據教育部106年所核定的考招方案,以及台灣高中端的強烈呼籲,在108 學年先行推動配套銜接措施,將現行學測必考五科改為選考,讓學生適性選擇考科、專注準備,大學在繁星推薦及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管道最多只能使用4科,希望高中開始發展多元選修課程,落實新課綱適性學習。這些考試制度的變化對於台商子弟,都是必須掌握的重點。
以學測來說,根據103學年統計,報考學測的有14萬7千多人,但學測的繁星推薦和個人申請,兩甄選入學管道的招生名額為6萬人,換言之,有將近7萬多人是沒有透過學測成功上榜的。
張博士分析會「落榜」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形:
1.志願沒填好
先不論同學的學測級分考得高或低,學測第一關最大的難題就是只能填上6個志願。老實說,6個志願真的不好填,加上有些同學因為高估、錯估,或者根本是亂估,自然第一關就敗陣下來了。
2.備審資料、口面試不夠出色
能通過第一關的同學,成績可說都在伯仲之間,此時進入口、面試才是一場真正的考驗,如果以時下很夯的歌唱選秀比賽來比喻,學測筆試就像是參賽資格的審核賽而已,而真正比拚的是緊接而來的口、面試。口、面試就像正式舞台,要一次將自己完全表達出來,不能NG、不能重來,闖過這關才能真正的上榜。
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備審資料與口、面試要兩者同時都出色,可就有相當的難度。除了跟學校老師、家長討論之外,張銘財也建議同學可以尋求專業的升學指導機構,透過一系列的指導、演練,提升自己製作備審資料與口、面試表現的能力,才能在口、面試時獲得青睞。
關注大陸對台政策緊縮的影響
張博士表示,由於大陸近年大量開放名額給台灣的學生以學測成績來申請入學,這個管道的出現讓學生能以學測均標以上的成績來申請大陸的知名大學,頂標的同學能夠申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均標也有人民大學、政法大學能夠申請,一時蔚為風潮,成為許多台灣學生的選擇之一。
但是張博士也提醒,這幾年實施後,大陸的這些大學也發現,所錄取的台灣學生不見得適應大陸的環境及風氣,退學或離開的學生不在少數,加上大陸學生的競爭力日益增加,因此以學測成績入學的錄取的名額正在緊縮中,如果對於大陸就學風氣及環境無法適應,那麼對於台商子弟來說,回台就讀台灣的大學,仍然是最佳的選擇。
準備學測仍是最佳的升學途徑
張博士建議,台商子女最佳的升學路線,應該以台灣的學測為主要努力的目標,平時可以選擇台商學校或者是台灣的線上課程來強化學測的能力,學生本身夠資優,學習資歷豐富者,更可以直接參加各個大學於10~11月舉辦的特殊選才招生,學生可以憑藉其豐富的學習資歷及競賽成績,或者持有ACT或SAT等國外具公信力的大型測驗成績,如程式能力檢定APCS,直接申請進入優秀大學。另外也可以參加學測,透過個人申請或繁星的方式來進入台灣的大學。
如果學測上榜了,但不是最理想的系所,應該如何選擇呢?張博士建議學生,除了可以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的大學以外,也可以考慮評估一下繼續就讀或選擇指考,選擇方法是,如果學測的級分已經比平時在校普遍平均分數還高出許多,那可謂是「高攀型」,加上錄取的校系如果又是自己喜歡的話,就不用考慮指考,直接去唸!但如果學測考得不理想、沒有發揮平常水準,雖然有上榜,但是屬於「低就型」,那就可以考慮拚一拚指考。
他表示,回台的管道相當多,對於台商的子女來說,並不用擔心選擇性不夠。
是危機也是轉機 將挑戰轉化為實質的競爭力
張財銘博士認為,無論兩岸政治再怎麼變化,升學制度如何複雜,身處在兩岸之間的台商子弟其實也掌握了整合兩岸文化的關鍵能力,他們不僅對大陸有深刻的了解,韌性也是兩岸之最,未來整個世界經濟的重心,必然以東亞的華人地區為主,而兩岸人才的交流,更是這個地區的主要脈動,在這兩個環境之下成長、求學、茁壯的台商子弟,未來有機會成為掌握兩岸交流能力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