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大陸職場VR-- 跨境支付公司(產品經理)篇

  • 資料發布日期:109-05-11
  • 最後更新日期:109-05-11

編者按:近年來,越來越多國人赴海外工作,鄰近的大陸地區自然是熱門地點。有別於過去傳統製造業的台幹,新一代的工作者多半都在服務業任職。本系列文章期望透過與受訪者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將大陸就業市場視為選項的求職者能夠「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體驗該職務,並藉此評估該作什麼樣的準備。


案例資訊(受訪者仍在職中,相關資訊均以去識別化方式處理)

主角:陳羽璿(30歲)社會科學碩士

工作經驗:銀行、新創5年

產業:金融新創(產品經理)

規模:200人以下

所在區域:上海市

年收入:40萬人民幣


Q1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你的學經歷嗎?

A1

我大學讀經濟系,研究所是讀兩岸研究。一畢業就到大陸工作了,先在一家台資銀行當MA(Management Associate儲備幹部),結訓後在銀行待了快三年;兩年前,才到目前公司任職。

 

Q2可以介紹一下目前任職公司的業務內容嗎?

A2

我在一家外商企業,作的是跨境支付,在上海設有辦公室。在我們進駐中國大陸市場前,已經有連連支付、PingPong金融等本土業者在做這些事情,我們算是後進者。這個行業在美、英發展的比較早,像是美國的Paypal、英國的Worldpay。

我們會去跟很多銀行談合作,銀行會提供給我們虛擬帳戶,我們就提供這些虛擬帳號給顧客收款用,譬如上海的A企業在美國亞馬遜平台賣手機,用我們提供的虛擬帳戶收款,之後他可以透過我們的網站平台,將他的美國收入匯到他的指定帳戶,不管這個帳戶在中國或澳洲,我們將從中扣除一點點服務費,通常最高不超過3%。

因為大部分的小商家沒辦法去國外的銀行開戶收款,然後用簡單的方式把錢匯回來,我們算是解決他們的這個痛點,讓他們作境外生意更便利,收付款的成本也較傳統方式低。

 

Q3請問作為PM(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為何?

A3

簡單的說,我需要去找銀行洽談,去協調銀行開放他們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編程介面),讓銀行的服務接入我們的系統,然後透過我們的系統,顧客就可以很輕鬆地操作,並且免去許多繁複的實體作業,例如飛到國外開戶、臨櫃交易等。比較不容易的地方是,銀行是高度監管的行業,接入的方式(access)各有歧異,所以我的工作就是要去溝通、去整合,瞭解客戶的需求,跟工程師溝通,讓我們的產品體驗優於同業。

 

Q4你的所學跟目前的工作經歷似乎沒有很直接的關係,銜接或執行上有困難嗎?

A4

學歷雖然沒有直接關係,但我在銀行的經驗還算是有銜接。因為在銀行後期,我承辦資金管理的業務。所以我只是把傳統行業的經驗,轉換一個思維,用比較新的方式去作。對我來說,新的工作比較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工程師寫程式的邏輯,如果單純的產品經理,只要瞭解客戶的需求就好,但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就要去瞭解工程師工作的邏輯,這樣才能夠優化產品,如果不明究理,只會迎合單方面的需求,那產出的東西,可能在使用者體驗的滿意度就不會好。

 

Q5為何會去上海工作?有考慮回到台灣工作嗎?

A5

我念研究所的時候,經常參加兩岸交流,所以對大陸也有一定程度瞭解,那時候的想法是,上海有許多國際企業進駐,就業機會應該會比較好,前景也比較可以期待;另外大陸有很多海外的華人,帶著各自在僑居地,例如矽谷的knowhow(知識)回來中國創業,找一些產品經理幫他們執行,複製一些在國外成功的商業模型,有不少這樣的新創公司落戶北上廣深,機會自然就比較多。

因為我想作金融新創,但這領域台灣還沒有發展起來,像我公司這種規模(超過3億美元資本額)的新創好像沒有幾家,不然我也是很願意留在台灣。

接下來考慮去讀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士),至於去哪裡讀?如果是在中國大陸念MBA,可以認識一些創業圈的人拓展人脈,但現階段我傾向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所以可能會優先考慮英美國家的MBA。

 

Q6大陸職場跟你想像有什麼落差?

A6

對我來說沒什麼落差,我是蠻融入的,當然一開始有經歷一段transition(過渡期),不過我想這無關乎在什麼地方工作,任何職場新鮮人都會遭遇。

可能是我學生時期就有多次參訪的經驗,還到復旦大學交換過半年,所以對上海算是有一定熟悉度,對大陸環境並不陌生。然後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台資銀行,所以沒有太多適應的問題。但我可以想像,很多人可能會不太習慣,譬如工作強度比較高、人與人的溝通比較「直接」,這些地方真的跟台灣差別蠻大的。

工作強度的部分,以我的經驗來說,現在的工作是早上九點半進公司,順利的話晚上十點多可以下班,但半夜一、兩點離開也是家常便飯;同事相處上,之前在台資銀行,聽長官的就對了,但在這個崗位,作為產品經理要有自己的想法,也需要跟多個部門同事溝通、整合意見,發現這裏的同事都會強勢的捍衛自己立場,說話很直接,所以確實需要去適應。

然後還要注意一些職場政治學,在台灣或台企,官位大的說話比較有分量,所以聽長官的指示就對了;但現在的公司,就是誰掌握比較多的資源或客戶,誰就比較有勢力,在表達自己立場之餘,盡量不要去踩到地雷。

 

Q7你覺得大陸籍的同事有什麼不一樣嗎?

A7

其實沒太大不同,但要說起來,在互聯網企業上班的都是比較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包容性比較高,跟我以前認識的大陸同學不太一樣。

很多大陸同事會對台灣人感到好奇,會想跟你聊聊政治、談論兩岸關係,內容也經常有些尖銳,我都是笑笑帶過,畢竟是來工作的,爭辯無益。我在上海算是不錯了,十里洋場的風格是海納百川,很多事情見怪不怪,但其他省市的差異就比較大,如果是黨員,受愛國教育比較深的,思想歧異度就會比較高。像我在北京的學長真的是被問到不堪其擾,後來都改口說他是廈門人。

 

Q8你有加入上海的台灣人社群嗎?

A8

我其實不想花太多時間加入這些社群,不過這是我很主觀的選擇,不見得正確,但我還是願意分享我的觀察。上海被稱為「魔都」,很多娛樂項目,我感覺很多台灣人來到這裡,心態不太正確,不是認真要扎根發展。來了以後參加一大堆社群,約唱歌、去夜店,然後不久就回台灣了。這樣的人還不少,走了一批舊的,又來一批新的,甚至其中還有一些騙子。

我看中的是在這邊的職涯發展,所以跟工作沒有關係的,我就不是很有興趣,因為我這行沒什麼台灣人,所以對我拓展人脈也很有限。另外,我的觀察是,通常混得很好的台灣人,都很低調。

 

Q9你提到很多台灣年輕人來了就走,你覺得問題在哪裡?

A9

台灣人的工作能力基本上是沒問題的,主要就是心態沒調整好吧,很多人欠缺一顆開放的心,也沒有想清楚要的是什麼。因為在這裡,有來自各地的人,不同的文化衍生不同的習慣,要是沒有包容的心情與融入的態度,很容易就會產生疏離感,自然不會開心,待不了太久。

 

Q10在大陸工作、生活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嗎?

A10

因為台胞證證件號碼的問題,有些APP沒辦法順利接上。但最近有個感觸,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回去過年的時候,感覺台灣社會的「仇中意識」變高了,導致我不太想跟親友說自己是從大陸回來的。其實3月以後,大陸疫情管理還算平穩,但台灣新聞媒體似乎都只報導一些負面的。無論立場為何,沒辦法理性、務實地去認識中國大陸,我覺得是個隱憂,對台灣不好,也讓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人變成夾心餅乾,對此我感到有些憂心。

 

Q11會給後進什麼樣的建議

A11

要更open-minded(開放的心態)。從我的經驗來說,雖然讀的是相對沒有「錢景」的兩岸研究,但卻歪打正著,反而因為了解他們的體制、思維,比較不會有誤判或存有太多的誤解,且能夠以同理心去面對彼此的差異,所以讀什麼還真的不是重點,重點是心態,我覺得工作要作的開心,互相理解跟尊重彼此差異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人生選擇的優先順序都不一樣,這個無關乎在哪個國家,看你是工作優先還是生活優先,所採取的作法跟取捨就會有所不同,來這裡工作當然有些不自由的缺點,但你要思考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麼。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