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林見松 臺商布局新南向國家 要有社會責任 進行產業升級
- 資料發布日期:110-01-18
- 最後更新日期:110-01-18

文《葉志華》
近期一場臺商與澳洲商工部的視訊會議上,一名臺商向澳洲官員建議臺澳應考慮簽定FTA,以增進雙邊貿易關係,他是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海寰船務代理創辦人林見松。
林見松自1996年(民國85年)移居澳洲已20餘年,始終熱心僑界事務,因此對海外臺商經營情況了解甚深,本次專訪,林見松在目前國際局勢動盪、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布局問題上,為臺商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觀點。
掌握市場契機 白手起家
回顧林見松創業背景,就讀大學期間就半工半讀到報關行累計實務經驗。畢業後,大學的恩師成立船務代理公司,僱用勤學又努力的林見松成為員工,也進一步協助林見松奠定往後成功創業的基礎。
1980年代,臺灣經濟蓬勃發展,政府為了加速市場自由化廢除玉米及黃豆進口公會,當時大宗物資進出口頻繁,但多數臺灣廠家卻將船班主導權交給國外廠商,壓縮了利潤空間。見此,已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林見松想幫臺灣企業創造更多利潤,遂於1987年自立門戶,成立國際性船務代理公司。
談起創業印象最深刻的事,林見松回憶說,公司剛成立時,他和另外兩名夥伴想要租辦公室,在那個經濟繁榮的年代,辦公室很難租,林見松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公司要分租,到了那間辦公室後老闆卻一直忙於講電話,桌上同時還有兩支電話響個不停。
林見松說,他一進到辦公室,想都沒想就衝上前去接電話,「老闆在講電話哦,你先留電話我等等請他回電」。就是這一個對林見松來說再平常不過的動作,讓該名老闆看上他積極的樂於助人,掛掉手上的電話後想都沒想,就直接將辦公室裡3張剩餘的辦公桌租給林見松,並當場請走其他也正等待分租的「競爭者」。
林見松回想起覺得有趣,自此之後公司發展相當平順,直到1996年,他看到澳洲大宗物資豐富,以及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決定舉家移民澳洲,並在當地成立子公司。
感念家鄉栽培 積極投入僑務
事業的成功,讓林見松更感念家鄉臺灣的栽培,在澳洲時就非常熱衷僑界事務,不僅擔任僑委會僑務委員,也陸續擔任澳洲墨爾本多個臺灣社團的負責人、大洋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世界臺灣商會總會長等,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讓全球看見臺灣、臺商,並提升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林見松於2017年擔任世界臺商總會長期間,積極配合政府協助企業海外布局政策,認為應提高臺商在經商所在國家的地位,所以推動完成編纂「臺商經貿投資白皮書」越南篇及泰國篇,以完整書面報告的方式,敘述給當地政府個別產業臺商經商時所遇之困難和挑戰。
其後,世界臺商總會編纂白皮書的工作,並沒有隨著林見松任期屆滿而停止,菲律賓篇與印尼篇也相繼完成。林見松還說,越南和泰國臺商數量多,且產業更迭、國際局勢等條件一直在變動,所以他又建議現任總會應今年應再撰寫臺商白皮書。
林見松認為,遞交經貿投資白皮書給投資地政府,作法就像在臺灣的美國商會、歐洲商會、日本商會向臺灣政府提白皮書作法一樣。臺商總會透過白皮書提供經貿發展積極性建議給當地各級政府,期能吸引更多臺商到當地投資設廠。
貿易戰鼓打響 臺商應加快全球布局速度
2018年7月起,美國分批向產自中國大陸總值3,700億美元產品加徵7.5~25%不等的關稅,進一步加重在陸經營成本,許多企業不堪負荷,開始將部份產線遷離中國大陸,其中包括許多大陸臺商。
林見松表示,大陸是世界的工廠,隨著經濟發展亦變成世界的市場,但建議企業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如果臺商要內銷大陸,可繼續在大陸生產,如果以外銷為主,就可考慮評估移部分生產線到別的地方生產。
貿易戰情勢下全球供應鏈重組勢在必行,已是現在進行式,一方面,政府希望臺商根留臺灣,提出歡迎臺商回臺投資、根留臺灣企業加速投資、中小企業加速投資三大行動方案,希望藉此吸引臺商回臺投資,進一步提升臺灣產業結構及經濟動能。另一方面,在部分高勞力密集等產業上,協助臺商往新南向等其他國家發展。
林見松認為,臺商需要考慮各國供應鏈完整程度、成本等問題來轉移生產基地。例如鞋業大多會移到印度、越南,其中印度還著重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產業,緯創、鴻海等臺灣資通訊大廠都已在印度布局,美國品牌也一直在鼓勵美企往印尼、印度走。而泰國同樣著重ICT,在汽車零組件供應鏈方面也越趨完整。
成本方面,越南、泰國等海外企業進駐較早的國家,土地、人力成本已上升到一定程度,所以林見松建議臺商可以考慮選擇印度及印尼。
雖然近期緯創在印度遇上一些麻煩,部分臺商也反映當地基礎建設還不完善,同時宗教、人文等因素都會增加經營難度,但林見松指出,印度人口眾多,是有經濟發展潛力的國家,正在積極調整,改善該國經商環境,進一步壯大經濟實力。過去臺灣也有很多企業在印度經營很成功。
此外,現在很多人在談非洲,但非洲對中小企業來說更遠、更難,林見松建議,因為臺商多以中小規模為主,所以應該往門檻較低的市場布局。例如越南、印尼、泰國等跟臺灣比較友好的國家,都設有臺灣工業區,印度的臺灣工業區也持續增加。這些工業區不僅歡迎臺商進駐,還會幫助臺商解決經商時所遇之問題,成功機率相對較大,是臺商可以考慮的。
善用政府資源 強化競爭力
林見松特別強調,以前臺商在海外做生意是「一卡皮箱到了當地就埋頭苦幹」,但臺商不應該「賺了錢就跑」,所有的國家都在進步,臺商不能再用過去思維以及做法經營企業,要自我提升,而要能在其他國家深耕,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必須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經營,以趨勢看,必須重視ESG(社會、環境和企業治理),這樣才會得到該國的重視與歡迎。
林見松介紹,目前我政府多管齊下協助臺商海外布局,資金方面,如僑委會有海外信用保證基金,幫助海外臺商在有需要營運資金時,透過該基金獲得優惠貸款。尤其在疫情期間,信保基金數度增加臺商可貸款額度,最高可到25萬美元,保證成數提高到9成,利息及手續費也由政府補貼。此外,臺商也可透過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的方式融資。
產業升級方面,工研院、生產力中心都有組團到多個南向國家了解當地臺商需求,根據個別產業進行輔導,之後也會跟臺商保持密切聯絡,設法解決轉型時所遇到的瓶頸。
林見松說,長期以來,臺商習慣凡事靠自己,覺得這樣比較快,但他認為透過政府對投資國進行了解、進行評估,才能降低在海外投資的困難度。
RCEP簽署 從會員國找替代供應
15國涵蓋22億人口、經濟規模占全世界3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於2020年11月15日完成簽署,林見松認為將對從事傳統產業的臺商難免會有些衝擊,但具體的程度還要時間觀察。
他建議從臺灣進口原料或零組件的臺商,轉從馬來西亞、泰國等RCEP會員國尋找,如此能享有免稅優惠。他並強調,企業一定要做轉型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才能提升利潤降低成本。
林見松表示,世界臺商總會在全球六大洲80個國家都有臺商會的組織,若廠商有意往海外投資,歡迎和當地臺商會聯繫,世界臺商總會都會提供建議意見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