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陸經濟情勢與台商經營布局
- 資料發布日期:109-02-14
- 最後更新日期:109-02-14

文《高長》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榮譽教授
面過去的一年,中國大陸在內政外交上面臨諸多挑戰,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從加徵關稅到科技制裁,一波未熄另一波又起,美中關係出現質變;香港的「反送中」街頭抗爭活動也是一波接一波,衝擊香港、也波及大陸經濟;國內外環境劇變讓大陸陷入低成長的窘境。
未來的一年,大陸經濟景氣能否擺脫這些陰霾,逆轉回升,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由於大陸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景氣的興衰不只關乎本身14億人口的生活福祉,更攸關全球景氣榮枯。本文旨在針對大陸經濟情勢,扼要回顧過去一年的表現,並探討未來一年的展望,提供台商應對參考。
經濟增速持續下滑
過去一年大陸的經濟成長動能呈現逐季減弱之勢(參閱附表)。貿易戰正式開打前,也就是2018年上半年,大陸的經濟成長率還可保持6.8%左右,嗣後則呈現逐季減緩的趨勢,2019年全年度平均只達6.1%,儘管未偏離年初設定的目標,但經濟成長率卻創下28年來最低水準。
為了提振經濟成長動能,大陸官方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先後多次調降銀行存款準備金;同時,陸續推出數兆人民幣的減稅降費等財政措施,地方政府也發債資助基礎建設支出,儘管如此,被稱為三駕馬車的消費、投資和出口等三大指標的表現,自2018年第三季以來,都呈現疲弱不振之勢。
以投資為例,儘管人民銀行接連4次降準,增加資金供應,並祭出多項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費用負擔,但製造業投資意願仍低迷不振,2019年上半年製造業投資僅成長3%,較上年同期減少3.8個百分點,與上年全年相比,更大幅減少7.3個百分點,2019年下半年繼續向下探底。美中貿易戰迫使部分跨國投資企業撤離大陸,貿易戰蔓衍的不確定性,對大陸經濟成長、供應鏈結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仍在持續中。
其次,消費者信心減弱,進一步影響其他領域也出現疲軟之勢,譬如汽車行業。根據官方統計,汽車銷售占大陸經濟產出約5%左右,但2018年汽車銷售量嚴重衰退,自1990年代以來從未發生過,迄2019年12月,銷售量已連續18個月萎縮,預期市場會回升的希望破滅。不只汽車,民眾的消費傾向趨於保守,從家具到手機都受影響。
傳統三駕馬車動能不足
再以出口貿易為例,2018年上半年兩位數成長的氣勢,在貿易戰開打後急轉直下,2019年第二季開始已呈現負成長,全年平均勉強維持0.5%的成長;最大宗的電機產品出口旺季不旺。進口方面的變動趨勢,與出口的表現大致類似,衰退的幅度甚至更大,全年平均衰退2.8%。尤其,對美國出口、進口衰退趨勢更為明顯。
受到汽車製造業,以及電腦、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值大幅萎縮所拖累,工業增加值的成長動能不足。反映製造業景氣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2018年12月已跌落至榮枯線以下,創2016年3月以來新低;2019年開春,PMI曾再回升至榮枯線以上,但只是曇花一現,隨後又回落至榮枯線以下,12月的PMI勉強再回到50.2,顯示產業界對未來的經營前景的信心仍脆弱。
金融情勢方面,大陸狹義貨幣供給(M1)年增率,自2018年初開始逐漸縮減,主要是受到「去槓桿」政策、嚴格控制債務,以及縮減影子銀行規模所致。相較於2018年下半年,2019年前三季的M1年增率雖有回升,但漲幅仍較上年同期小,且呈現開高走低之勢;就廣義貨幣供給(M2)來看,2019年各季年增率則相對持穩在8.4%~8.7%之間。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2018年呈現先升後貶的趨勢,主要是因年初美元呈現弱勢;嗣後,隨著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人民幣兌美元即一路走貶,直逼破7大關。2019年3月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曾出現反彈,同時,大陸亦持續祭出穩定人民幣匯率措施,但在2019年5月間美中貿易談判受挫後,下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再度走貶。
市場上傳言,2019年是大陸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在美中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和防範風險措施不鬆反緊的制約下,經濟成長率逐季下滑,已經接近破6的底線,是1992年以來最低的,職是之故,在2019年末,經濟成長是否要保6 ﹖如何保6 ﹖在經濟學界出現了不同聲音。
大陸經濟內部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莫過於債務,大陸官方一再強調「去槓桿」,以及投資報酬率下降、房地產泡沫與實體經濟難營運等系列問題,其實都與債務問題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經濟高速發展,資產價格不斷上漲,無論企業還是一般居民,都進行大量的投機性投資。由於投資的資金主要來自銀行信貸,因而快速成長的投資造就了信貸擴張,更造成規模龐大的債務。
龐大債務規模制約政策可操作空間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大陸債務規模累計已超過GDP的300%。這些建立在信用擴張基礎上的產能擴張,一旦投資的產出不利,資產帶來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利息,勢必難以避免債務違約,進而造成壞帳風險,甚至是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大陸各地方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和集團企業,2019年面臨前所未有的財務壓力。根據媒體報導,大陸企業在2019年共計已經出現約200億美元的債務違約,總規模已經超過爆發P2P的2018年;北大方正集團、天津物產集團、山東玉皇化工等知名國有企業赫然在列。民營部門的違約主要集中在嚴重依賴影子銀行融資的行業中,實力較弱者影子銀行之融資渠道減少,可能導致違約增加,尤其是在經濟成長下滑的環境下,民營企業的處境可能更加嚴峻。
大陸官方已意識到信貸過度擴張造成債務問題的嚴重性,早在兩年前即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採取所謂「去槓桿」政策,除了整頓不守規矩的影子銀行業,還允許更多經營不善的公司破產,並控制高風險貸款、削減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援助。
該項調控措施儘管使得債務問題不更惡化,卻同時也造成許多公司獲得資金更加困難、融資成本更高,其實風險並未被消除。在經濟成長減緩的衝擊下,債務違約頻傳,導致許多中小型地方銀行身陷泥沼,譬如內蒙古包商銀行、東北的錦州銀行、哈爾濱銀行、山東的恆豐銀行等出現經營困難,相繼被當局接管或注資解困。
展望未來一年,大陸經濟表現仍將受到外部環境的約束,包括美中貿易戰餘波未熄、英國脫歐不確定性、美國制裁伊朗核武等地緣政治因素,國際經濟走勢難言樂觀。近期大陸國內機構和學者對於今(2020)年經濟成長能否保六,看法並不一致,譬如人民大學預估為5.5%到6%、社科院、中國工商銀行的預測分別為6%和6.1%,中國銀行則預測會跌破6%,並表示金融領域面臨風險、實體經濟需求低迷。人民銀行顧問劉世錦預言,今年第一季經濟情勢,很有可能持續向下滑,今年穩增長的壓力和挑戰將大於上一年度。
經濟下行風險猶存 企業投資布局不可小覷
國際機構則一致認為今年大陸經濟將持續向下,GDP成長率會跌破6%。例如,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預期今年大陸GDP成長率將放緩至5.7%,並認為總體債務水平會繼續上升;瑞銀財富管理也預估5.7%的成長,同時指出今年大陸的製造業產出增速下滑、消費水準下降之勢很難有根本性改變、進出口貿易預計為零成長甚至是負數、資本外流壓力仍然存在。其他機構如高盛和野村控股都預測為5.8%,摩根史坦利的預測則較悲觀,認為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只能達到5.3%。
歸納而言,看空今年大陸經濟的理由主要是:美中貿易戰仍有很大不確定,「住房不炒」抑制了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受到經濟下行和大規模減稅降費的影響,稅收收入減少壓縮財政政策空間等;此外,部分中小型銀行的壞帳風險也不容小覷。
這些問題的確存在,大陸調整經濟結構的陣痛期也還沒過去,不過,由於大陸擁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和應用場景,在以數據治理為核心的新經濟時代,相對於其他國家具有優勢;其次,改革開放40年所建立的產業鏈相對完整,且具備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加上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紅利,都是成為看多大陸經濟的重要理由。
網路媒體流行一段話稱,「2019年是過去10年最糟糕的一年,卻可能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勿庸置疑,今(2020)年「穩增長」的壓力和挑戰,將大於2019年,未來金融、外貿、外資環境都不太好,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布局,應特別留意經濟下行、匯率波動、流動性和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等方面可能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