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臺灣經濟新契機與新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0-02-22
- 最後更新日期:110-02-22

文《張建一》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前言
2020年(民國109年)對全球而言無疑是大動盪的一年!2019年底,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蔓延全球,不只造成一億多人感染,也奪走二百多萬人的性命。為了防疫,多數國家採取封城鎖國的作法,使得全球經濟大幅萎縮,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經濟最大的衝擊。
2020年,臺灣防疫的成效全世界有目共賭,主計總處預測臺灣經濟成長率可達2.54%,這在全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2020年第四季出口超乎預期下,不排除再度上修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主計總處預估2021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為3.83%,台灣經濟研究院則認為在台積電擴大資本支出與大幅度加薪下,將使2021年臺灣的投資、消費與出口有所表現,因此預測2021年臺灣經濟成長率有機會來到4.3%。
上一個庚子年1960年,當時臺灣產業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法律的發布與實施,就是「獎勵投資條例」,從那一年起,臺灣開啟了大投資時代。再往前60年,1900年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臺灣出口相當多的米、糖、茶葉、樟腦到日本與南洋國家,那時期可算是臺灣的大貿易時代,根據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的推估,當時臺灣的每人GDP可能高達1千美元。
經過兩個庚子年後,從2020年起,可以稱是臺灣的大轉型時代。因為除了臺灣持續進行產業轉型外,全球持續發展5G、AI與IOT,進行數位轉型,邁向數位經濟。因此,對臺灣而言,似乎是每隔60年都會出現重大的經濟正向轉折。
事實上,過去50年來,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產業結構順利轉型升級,一般認為是政府採行務實彈性的發展策略,因時因地制訂並推動合宜的產業策略,因此能夠順利渡過1986、1996年的產業趨勢大轉折。然而,2008年後臺灣經濟進入低度成長期,經過10年的結構調整後,2020年起將是臺灣經濟再起飛之關鍵起始年。
2020年的臺灣經濟
2020年的臺灣真好! 臺灣不只防疫做的好,經濟方面也繳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是很多國際知名學者,包括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與賓州大學幾位教授所比較分析出來的結果。根據政府統計,2020年,臺灣工業生產指數成長6.81%,指數值創下歷史新高;全年出口成長率為4.9%,遠高於四小龍與日本的大幅衰退;失業率為3.85%,遠低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6%;更令人驚奇的是,零售業全年營業額在疫情下竟然能逆勢成長0.2%,而整體GDP成長率可以到2.54%以上。以上這些經濟數據在全球不是排名第一就是第二,突顯臺灣政府、企業與民眾面對疫情所展現出來的經濟韌性。
臺灣2021年的每人GDP將突破3萬美元達30,038美元,這個數字在IMF排名是第32名,但因為臺灣物價較低,因此以實質購買力的每人GDP高達54,020美元,超過德國來到第17名。同時,聯合國公布2020年全球幸福國家排名,臺灣名列第25名,表示2020年臺灣人民是幸福的,但是政府還可以做很多事來提升人民生活品質,這也正是當前政府施政的主軸。
2016年的「5+2產業創新計畫」原是規劃調整當時臺灣經濟低度成長的經濟結構;2017年開始的前瞻基礎建設是用於提升臺灣人民生活品質的內需計畫;2018年美中貿易戰給臺灣帶來轉單效益;2019年推動「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計畫,加上「中小企業投資」與「根留臺灣投資」等三大投資計畫開啟了臺灣的大投資時代;而2020年的Covid-19給了臺灣絕佳的機會。
即使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國際大廠仍積極布局5G、AI、高階運算等次世代產業需求,以掌握並邁入數位經濟時代的商機,這給全球總產值排名第二,而晶圓代工排名第一(市占率高達78%)的臺灣半導體業很好的機會;疫情期間,人們生活行為改變,包括消費、旅遊、休閒等偏好,遠距工作與會議的進行,為臺灣的資通訊產業帶來龐大的商機。
臺灣在自助、人助與天助的因素下,過去兩年的經濟成長率令人激賞,這是因為從「5+2產業創新計畫」開始,政府就帶頭引領、臺灣企業跟進投資,加上「投資臺灣」三大方案以及外資持續在臺灣設立研發中心,使2018年起臺灣的固定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已經連續3年增加,現在已經是亞洲四小龍加上日本等五國中排名第三,數值已經接近日本。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一的韓國2018年起的固定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則是連續3年下降,與臺灣形成強烈對比。
2020年至今,國際公認臺灣為全球防疫的典範,事實上,近幾年臺灣的經濟成長模式也可作為各國政府參考。Covid-19疫情對全世界造成重大傷害,全世界努力想找出醫學上預防及治療的方法,以及在經濟上避免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且讓經濟體系能適當運作的對策,也思考未來全球合作的方式要如何調整,才能確保人類的福祉。
過去幾百年來,很多國家、很多人把提高國民所得、賺更多錢、甚至勝過或支配別的國家別的人當成主要目標。這樣的目標雖造成競爭而帶來快速的技術和經濟發展,但人和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卻常處於緊張關係之中,人性和人生真正的福祉則常被忽視甚至被犧牲,各國也往往忘了政府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真正的福祉。但自2016年起,臺灣早就引以為鑑,以提高人民真正的福祉為施政主軸,走出自己的新經濟成長模式,在內需方面是以直接提升國人生活品質的投資來間接提高經濟成長;而外需則是持續發揮臺灣在全世界經濟關鍵的力量,透過投資、生產與出口帶動經濟進一步成長。
2021年的新契機與新挑戰
國發會最新分析指出,2021年全球經濟將有下列幾個重點要注意:
(一)疫苗生產與分配
雖然疫苗研發取得重大成果,但疫苗大規模生產、全面性分配與施打,可能仍須一段時間。近來部分國家或地區疫情再度升溫,許多國家被迫重啟社交距離與封鎖措施,放慢全球經濟復甦腳步。
(二)美中紛爭演變及影響
美國拜登總統偏向運用多邊策略處理美中經貿議題,美國對中國大陸經貿政策可能出現改變,中國大陸也提出「雙循環」經濟發展策略,擴大內需市場彌補外需缺口,美中經貿、科技對抗態勢,長期不會改變。
(三)新經貿秩序的重整
2021年隨著揮別川普時代的美國優先孤立主義,全球經貿秩序將逐漸重整,加上區域整合型態逐漸由純粹市場開放,轉向為開放市場與供應鏈調整並重,對全球經貿長期影響待觀察。
(四)金融與實體經濟脫勾
大量流動性推升金融資產價格上漲,但實體經濟復甦腳步緩慢,加上不同產業因數位化程度差異,復甦力道不一,所得分配惡化與金融資產泡沫風險,仍須留意。
(五)政治不確定性
疫情導致貧富差距惡化,民眾對未來不確定感提升,激化民粹主義政治浪潮與社會動盪,增加地緣政治風險。此外,2021年日本、德國等國家將舉行全國性大選、政策不確定性提高。除了隨時關注這些情勢發展狀況,即時以我們的經濟韌性為基礎提出因應對策外,也要持續做好自己原本該做的事。
美國在拜登總統的主政下,未來美中之間將會形成以「競爭為主、合作為輔」的全面競合新格局,而供應鏈之變革亦將持續進行。基本上,拜登和前總統川普的經濟政策,其本質上部分反映了民主黨(Democrat)和共和黨(Republican)的政治經濟理念差異。民主黨自 1930 年代羅斯福新政以來便是凱因斯經濟學派的信徒,信奉大政府經濟,主張課徵重稅、擴大政府支出、實行社會福利照顧(著重醫療/教育)、鼓吹調高基本薪資並支持勞工工會;而共和黨擁護芝加哥經濟學派,支持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系、縮小政府規模、刪減社會福利支出、解除企業管制、減稅刺激商業投資,又以 1980 年代的雷根經濟學為典範。
拜登上任隨即提出1.9兆美元的紓困振興計畫,此舉有助美國消費與投資支出,同時在推動 7,000 億美元的基礎建設計畫中,將有4,000 億美元用於現代化基礎建設與美國貨採購(buy American),其餘則挹注於 AI、生物科技、再生能源、電動車電池等技術,對於全球加速綠能相關產業發展具有 指標意義。我們認為,拜登政府將會規劃推出一系列的美國「大內需計畫」。
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的內外雙循環與美國新總統拜登的經濟政策有諸多相同之處,美國的現代化基礎建設、中國大陸的新基建,兩大經濟體的大內需計畫,均有助於全球經濟的快速復甦。
我們要注意的是,美中貿易戰與疫情發生後,全球的分工模式已經產生大幅度改變。例如國際分工由偏重降低成本改為同時注意安全,而企業和國家都將更重視產品的自給率,也就是全球的生產與分配將效率的供應鏈轉為穩定的供應鏈。同時,為因應變化風險,甚至會追求改變產業與產品的靈活性。此外,各國將極力避免和不公平且想要將某個產品價值鏈都拿走的對象合作,企業和政府將會尋找可靠的對象做較長期的合作,以上這些改變都是未來臺灣企業很好的機會,也是政府進一步提高臺灣國際能見度的重要契機。
最後,因為科技的進步與地緣政治,每種產品的生產鏈將只分到較少國家(短鏈),而且生產將由少數世界工廠分散至更多國家(多鏈),而全球也會擴大相似和差異性產品的水平分工,知識和技術創新更是中高所得國家產業發展的主力,這是臺灣企業與政府必須要特別注意的。
結語
未來,臺灣只要持續堅持普世價值,包括民主、自由、人權,在經濟發展上,持續優化共通的基礎環境,包括臺灣品牌、金融數位投資、數位與雙語人才的培育、各種法規與時俱進的調整、落實前瞻基礎等相關投資建設,過去的「5+2產業創新計畫」與AI、5G已經為我們打下很好的基礎,這些基礎再進化與強化推動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臺灣就會成為全球經濟關鍵的力量。
後疫情時代,臺灣經濟將會面對很多新契機與新挑戰,企業與政府必須做好因應準備。例如臺灣企業在新臺幣升值下雖然出口壓力很大,但應善用購併的機會利用全球資源成為運籌中心,只有850萬人口的瑞士就是很好的參考案例。同時,臺灣企業也要改變思維,從成本導向的CP(cost performance)供應鏈轉變成以信任TP(trust performance)為主的供應鏈;價格也要從China Price提高成Taiwan Price。
在提升競爭力方面,臺灣企業必須在全球產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包括維持產業領先地位與搶占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地位等。同時,臺灣產業亦應思考建構更完整的產業生態系,例如臺灣半導體的供應鏈是很強的,強到各國政府都來跟臺灣要晶片;但整個生態系,包括應用領域與材料開發等仍應持續精進。最後,臺灣產業仍要加速走向數位轉型的全鏈智慧化,提升生產效率與改變商業模式,但也要同時透過品牌設計加值將自己產品與服務的真正價值顯示出來。
除了持續調整內部經濟與產業結構外,匯率升值對出口型中小企業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政府必須緊盯競爭對手的實質有效匯率,同時採取必要措施以免使中小企業因匯率導致競爭力流失。最後,臺灣長期結構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有很多理性的政策討論,如果政策方向對,就應堅持去做,這是理性思考下的結果,但在實際執行時,對企業與民眾則要多一些同理心的溝通,這是感性。在理性與感性施政下,相信即使是後疫情時代,未來10年臺灣在全世界的表現應該相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