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企業從循環經濟邁向碳中和

  • 資料發布日期:111-03-11
  • 最後更新日期:111-03-11
20220301海基會排版用照片_20220222 企業從循環經濟邁向碳中和

文《溫麗琪、林宗昱、鄭伊庭》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

鑑於極端氣候事件對人類生命安全及經濟穩定性造成極大威脅,近年來各國紛紛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碳排放交易機制」、「綠色金融」三大政策,試圖透過經濟手段,促使產業永續轉型;在國際減碳趨勢下,如何有效降低產品碳含量,成為各產業追求的目標。然而,目前企業在擬定減碳策略時,大多著重於節約能源及再生能源的使用,而較少關注在循環經濟中如何降低資源開採、使用、消耗所可能帶來的減碳成效。據此,本文從循環經濟概念出發,解析循環經濟所創造之貨幣化效益,期在國際碳中和浪潮下,提供企業另一有效減碳之因應措施。

建築、運輸導入循環經濟可創造56%的排放減量
根據荷蘭社會企業Circle Economy所發布的「2022循環落差報告」(The 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2)顯示,全球有高達7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材料的處理和使用相關,若採取循環經濟措施,將可使資源開採及消費量減少28%,進而降低全球39%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歐洲研究報告The Circular Economy- A Powerful Force for Climate Mitigation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從鋼鐵、塑膠、鋁和水泥四大類高碳排材料分析循環經濟的減碳效益,發現透過循環經濟的作法(包含:材料再循環、提升產品材料使用效率、採用循環商業模式),可使歐盟重工業在2050年前,每年減少56%的排放量,從5.3億噸降至2.34億噸,顯見循環經濟對於降低排碳量、協助全球產業邁向碳中和具有重要貢獻(圖1)。



圖1 不同循環經濟作法對於歐盟重工業的減碳成效(資料來源:循環台灣基金會)

過去「原料開採」、「產品製造」、「使用」、「拋棄」是我們所熟悉的線性經濟模式,然而企業對於原料無止盡的開採、在製造過程中無視環境汙染,大肆排放廢氣、廢水,造成了嚴重且不可逆的資源耗竭以及環境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循環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大部分的人對於「循環經濟」一詞十分陌生,其實循環經濟並不是那麼高不可攀,循環經濟是一種材料創新帶來的低碳經濟價值增長模式。在循環經濟的作法與策略上,最為人所熟知的是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EMF)詮釋的蝴蝶圖(圖2):將循環經濟區分為「生物循環」及「工業循環」兩種,生物循環,為產品最後可被生物分解,回到大自然提供養分,如:果菜;工業循環則是將產品設計為容易回收再製,最終可維持回收再生或升級為有價產品的循環模式。


圖2 循環經濟概念圖(資料來源: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循環臺灣基金會)

循環經濟顯著減少企業廢棄物處理成本,創造節能減碳價值
「循環經濟」隱含著「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三大原則,概略對應著產品生命週期中「生產」、「使用」及「處理」的三個階段。意即將過去原本產品使用後的拋棄階段,轉變為回收、處理,並連結回到產品製造的階段。透過循環經濟「以再生料取代原生料」的作法,除了能有效減少廢棄物之外,更能降低原物料開採、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並藉此打造出一個循環、永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廢棄物回收處理」與「再生料導入」是循環經濟的基礎,對於環境與經濟帶來極大效益,其效益可以區分為(圖3):

  • 廢棄物回收處理效益
    是指避免廢棄物清除處理成本所產生的效益;因為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可以避免廢棄物在清除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所有成本,包括清潔隊收集與清除垃圾、掩埋場與焚化爐處理垃圾所需花費的成本,和清除處理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成本。
  • 再生料導入效益
    是指避免資源耗竭、降低溫室氣體的效益;因為資源回收處理後製成再生料,用以替代原生料,因而可以避免原生料開採與製造過程產生的費用,以及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污染成本。


圖3 「資源回收」與「廢棄物再利用」效益評估範疇(資料來源:林宗昱繪製(2021))

沒有市場價值,環境效益很難被實踐。在實踐循環經濟的廢棄物回收及再利用過程中,可以為我們的環境帶來不同效益,包含:廢棄物回收後的減量效益;避免廢棄物掩埋、焚燒所導致的環境污染效益;以及廢棄物再製造後,以再生料取代原生料,而減少了原生料在開採、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能源耗用、溫室氣體排放等效益。究竟這些效益的市場價值有多高,我們可以嘗試進行估算。

一般而言,在衡量減碳措施所帶來的環境效益時,會將減量成效透過貨幣化的方式呈現,從而使決策者更清楚判別不同減碳政策所帶來的環境效益。以下分析「廢棄物回收處理」與「再生料導入」所帶來的環境貨幣化效益:


國內資源回收年節省20億處理費用,更創造近850億空污減量價值
執行廢棄物回收工作,可以節省廢棄物焚化處理的費用,此節省下來的成本,即為廢棄物回收處理之效益。109年我國資源回收量約為148萬公噸,意即有148萬公噸的廢棄物並未進入焚燒處理的階段,因而節省了廢棄物處理的成本;若以每噸廢棄物焚化處理成本1,330元【1】來計算,109年所節省的廢棄物焚化處理成本約為20億元。

此外,因109年我國進入焚燒處理的廢棄物減少了148公噸,也避免了這些廢棄物在焚燒處理過程中的空氣污染物排放(包含PM2.5、SOX、NOX等),我們可透過焚化每公噸廢棄物的空氣污染排放量,以及每公噸空氣污染減量的貨幣化金額,計算出109年廢棄物回收所產生的空氣污染減量效益達847億元(表1)。


表1  109年廢棄物回收之空氣污染減量效益【2】(資料來源:溫麗琪、林俊旭、周雨蓁等(2021))

再生料導入創造302億新經濟市場價值
回收工作另一核心價值在於廢棄物再製成再生料,可以節省原生料開採與製造的費用,此減少的成本,可視為再生料導入之效益。根據環保署基管會資料顯示,我國109年再生料量約為98萬公噸,若透過廢鐵、廢玻璃、廢塑膠等 11項不同材質之原生料價格,可得出因再生料導入所節省之原生料開採、製造成本約 223億元。

另一方面,由於再生料取代了原生料的使用,因此,也避免了原生料在開採、製造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109年我國生產再生料的減碳量(再生料量*每單位再生料與原生料碳足跡差)為168萬公噸,若以每公噸減碳之貨幣化金額19,800元來計算【3】,可發現109年因為導入再生料,而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環境效益達332.8億元(表2)。


表2  109年廢棄物再利用環境效益(資料來源:溫麗琪、林俊旭、周雨蓁等(2021))

結論
綜合以上數據可得知,109年我國因「廢棄物回收處理」與「再生料導入」所節省之廢棄物焚化成本及原生料開採、製造成本約為243億元;此外,因而減少的空氣污染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貨幣化價值高達1,180億元,代表企業投入循環經濟的好處並不僅止於減少資源耗用,還包含了碳排放減量、廢棄物焚燒處理成本、原物料開採、製造成本節省等效益,因此,投資循環經濟是企業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的關鍵,亦為未來企業邁向碳中和的重要策略之一

我國因為高資源回收率及完整的回收體系,使得資源獲得妥善循環、同時帶動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更提升我國在國際再生料市場的競爭力。隨著愈來愈多的國際大廠宣示淨零碳排目標及供應鏈綠化政策,如何避免我國企業在國際減碳浪潮下喪失競爭力,並擴大資源回收帶來的環境和經濟效益,轉型循環經濟可為企業首要思考

 

---------------------------------------------------------------------------
【1】取自108年《綠色國民所得帳》編制報告
【2】取自劉哲良(2019)《台灣 PM2.5減量的健康效益評估-均化單位效益指標之建構及應用》數據
【3】取自環保署(2020)研究報告中2019年之全球碳社會成本值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