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如何以最低成本達成減碳目標
- 資料發布日期:111-03-18
- 最後更新日期:111-03-17

文/顏素絹(永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
在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規範下,為了控制全球升溫低於攝氏1.5°C之目標,淨零排放成為全球重視的共同目標,目前已有歐盟等130個國家宣示或規劃在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s)之目標。而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及加拿大等13國及歐盟,已將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標明訂在該國法律中。
一支iPhone背後的零碳生存戰
自Apple宣布2030淨零目標,在這個零碳生存戰中,台積電買下臺灣將近99%的綠電,而Apple一紙公告也揭示了臺灣149萬間企業在減碳議題上面臨落後危機。台積電除了將供應鏈碳足跡和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的重要指標外,也要求臺灣700多家供應商在2030年達成降低20%以上用電之目標;Nike提出在2030年整個供應鏈必須減碳30%,若無法達成減量目標者將會被踢出供應鏈,在食品、民生用品等領域中,也有多家國際大廠訂定出明確的減量策略與作法。這些品牌商所提出的減碳目標,紛紛為旗下的供應鏈投下震撼彈。
除了供應鏈要求外,為因應全球加速減碳的趨勢,國內也制定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預計未來將加入碳費機制,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來管制國內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緊接著歐盟於2021年7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之初稿,要求進口產品至歐洲的廠商必須從2023年起申報進口產品的排放量,這也再度在國內企業掀起一陣波瀾。在CBAM的要求下,國內企業對未來出口至歐盟之鋼鐵、鋁製品、肥料、水泥及電力產品必須支付相對應的碳稅,迫使國內企業需立即採取因應措施來保持競爭力。因此,企業在面臨溫室氣體減量與淨零排放壓力下必須先找出減量路徑藍圖,並且依這藍圖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同時也需符合企業的短、中、長期的營運策略。
以最低成本達成碳減量目標
在各種行業別中,我國製造業不論是受到品牌商或是供應鏈要求,都必須要針對減碳付出行動。所以,製造業如何以最低成本達成減量目標以維持其競爭力,以下有六個執行步驟可供製造業參考。
首先,依據ISO 14064-1: 2018之標準來執行溫室氣體盤查及鑑別六大類別之排放源,將較有影響的排放源列入盤查範疇內並計算各類別之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著企業須編制監測程序書,其中也須包含數據資料及其相關佐證文件等。
舊版 (ISO14064-1:2006) 僅將直接排放及間接排放列入盤查計算範疇。而2018版除了將生命週期列入盤查範疇,也將上下游廠商所造成之溫室氣體排放列入計算。ISO14064-1:2018盤查類別共分為六類,分別為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電力及蒸氣等能源輸入、交通運輸之排放。
此外,組織使用之產品或服務及產品製造時產生的廢棄物處理所產生之排放、組織產品使用及產品廢棄回收所產生之排放和其他排放也需列入盤查範疇。同舊版 (ISO14064-1:2006),2018版也需要量化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和移除,並依溫室氣體種類來分別量化,而組織邊界外之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則需界定哪些要納入報告邊界。在計算碳排放量的同時,企業也須針對所有列入計算範疇內的排放源進行說明。
以最低成本來達成減量目標的第二步驟為,企業可以針對不同需求,例如供應商要求或是國內外法規要求等,擬訂明確的減量目標,並依據執行溫室氣體盤查後所找出的排放熱點列出對應措施。
第三,企業可針對擬定之減量措施像是節能、更換製程設備或是建置太陽光電,來計算每減一噸碳所花費的成本,並依成本高低來做排序。如此一來,企業便可得到邊際減量成本曲線 (Marginal Abatement Cost Curve, MACC)。而邊際減量成本曲線所呈現的是每減一噸碳所需的單位成本,企業則可根據其曲線之分析,找出較合適且合乎效益的減量措施。
第四步驟為減量計畫之執行,企業執行透過MACC找出的最合適且最低成本之減量措施。若企業發現其內部減量成本過高或是已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再去執行內部減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執行外部減量措施。舉例來說,若一企業用電量較大,該企業則可考慮購買綠電來降低企業排碳量。
接下來,企業須透過年度溫室氣體盤查,逐年檢視其減量之執行成效,並透過市場調查確認目前市場上有無最新減量方法及技術,以達成該企業減量之目標。
最後步驟為碳中和之執行。所謂碳中和指的是,在執行減量措施後若企業仍然無法達成其減量目標,則可藉由購買綠電憑證或是碳權來中和抵銷所剩餘之排放量。在達成碳中和後,企業即可宣告碳中和。而宣告碳中和所帶來之效益是非常大的,企業不僅能在供應鏈宣告已達成碳中和之目標,也能在ESG報告書內揭露,此舉將能大大提升該企業之ESG評比。
透過專業方式制定有效率的減量藍圖
企業在制定減量路徑藍圖前,也需鑑定所面臨之碳風險,包含自然影響、低碳經濟轉型以及國內外法規風險。除此之外,也需量化其碳風險所帶來之財務衝擊。因此,制定有效率及有效益的減量路徑藍圖,以及各項解決方案是極為重要的。企業可以透過專業顧問團隊找出碳排熱點,擬訂合適且精確的減量策略,再加上AI碳資產管理數位工具之應用,能幫助企業管理碳風險及執行各項解決方案。透過AI可取代人工、「一鍵」生成盤查報告書及清冊來降低成本、出錯率及節省人力,同時也可以降低法令遵循之風險,以達成事半功倍之效果。
此外,目前市場上也有碳盤查管理師培訓課程,除了針對碳盤查、國內外法規、內/外部稽核查證程序及盤查報告書撰寫等皆有更詳細的說明外,企業也能夠體驗到AI碳盤查管理系統之應用,透過課程讓企業學習如何碳盤查,並進而協助企業在面臨淨零排放的壓力及挑戰下跨出第一步。
身為歐美品牌業者代工廠或供應鏈的臺灣業者,對於如何符合歐盟、美國短期減碳或長期淨零碳排之規範,如今有迫在眉睫的需求。此外,製造業該如何降低製程中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以符合世界潮流規範,這也是企業在未來能否成長轉型的重要關鍵。因此,如何以較低成本達成減量目標,也是臺灣企業現今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