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從中國大陸「兩會」重點看未來兩岸經貿關係可能走向

  • 資料發布日期:111-04-14
  • 最後更新日期:111-04-14
h_57540033(小)

文/蔡文軒(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

2022年3月的全國人大暨政協會議(兩會),主題是「圍繞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由這個標題可以看出,本次兩會是為2022年底即將到來的中共二十大做預演與準備,來擁護習近平續任總書記的職務。本次兩會涉及諸多可觀察的面向,例如,與過去相較,在臺灣議題上似乎被刻意淡化;中共強調要保持國內社會與經濟的穩定;習近平宣稱要重視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等。在中共的經貿政策與對兩岸的影響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陳述。

一、「穩」字當頭的中國大陸經濟政策

在政府工作報告上,強調「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增長」、「保穩提質」、「穩健有效」,共出現了76個「穩」字。相較於2017年兩會工作報告,「改革」是當時最為熱議的關鍵詞,本次兩會的報告可能是以「穩」做為主軸。 工作報告提到了一些確保「穩」的指標。例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兆元人民幣,增長8.1%;全國財政收入突破20兆元,增長10.7%;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

從整體的布局來看,這些作法和習近平去年所強調的「共同富裕」若合符節。中共認為其已經在2020年底實踐全面脫貧,因此下一步的工作是推動共同富裕。在本次兩會,可以看到中共對於加大困難群體就業援助,開展技能提升和創業培訓,強化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等議題,做出更為詳細的規範制訂。  

二、預期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創新低

中共在兩會報告也指出,預期經濟成長率可能在5.0%-5.5%之間。這個指數創下過去32年來,中央政府訂立經濟成長目標迄今最低的一次,這也顯示中國大陸經濟在今年面臨更大壓力。因此,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提到,今年大陸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也不少,但5.5%的經濟增長目標應該是可實現。李克強在3月11日記者會表示:「實現5.5%左右的增長,這是在高水平上的穩,實質上就是進,是不容易的。」

歷經30年的經濟飛長,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也走向其他發達國家的道路,其指數開始趨緩。中國大陸提出的相關政策,是在穩定中求發展,例如公布擴大內需的政策舉措、關注總體政策統籌協調、重視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全力抓好糧食安全等。在經濟增長預期率下滑的情況下,中共強調必須進行產業升級與改善經濟治理的環境。其中,兩會對於科技創新進行相關規範。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是科技創新,習近平在很多場合的談話都有著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依靠創新提高發展品質。近年來,中國大陸鼓勵國內企業加大投資5G基站,製造業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以及強化先進基礎工藝和關鍵基礎材料的產業技術,並透過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透過支持更廣泛的合作模式加快商業創新。這些做法,都可以看出中共對於產業創新的重視,希望透過這些努力來強化中國大陸的競爭力。

三、重申對臺經貿交流舊調

本次兩會體現出典型的「政冷經熱」格局。但工作報告並未針對2022年兩岸交流的具體目標作出表述,僅抽象地提到要強化身為「中華兒女」的使命與擔當。換言之,這次的政協報告確實將重點放在「圍繞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但並未提及兩岸和對臺事務的具體工作部署。李克強在閉幕記者會提到,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並且強調中國大陸願意繼續與「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並會為到大陸發展的臺灣人提供同等待遇,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這種和戰兩手策略,仍是中共對臺工作的主要做法。

簡言之,本次兩會在對臺事務的論述,其內容比起過去有所減少。而其內容又僅是重複一些中共過去提到的原則或方針,並沒有太多的新意。今年兩會將主軸放在對內的統戰與宣傳,在對臺工作上,北京當局重視穩定大於創新。但所謂的穩定,也就僅是宣示一些原則或「紅線」。中國大陸或許在二十大之後,才會對於兩岸關係的相關政策有更為清晰的論述或調整。

四、加速對臺灣人才與技術的汲取

在習近平強調科技創新後,本次兩會也重複這個議題,並提到要加快對為到大陸發展的臺灣人提供同等待遇,辦實事。未來,中共對臺灣高科技產業人才或技術的吸納,可能會加快,以達到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目的。此外,在面對美中貿易戰影響下,中國大陸力推「內循環」的政策,這也可能會加速吸納臺灣高科技技術與人才。

在這個前提下,沿海省分諸如廣東或福建,可能繼續扮演對臺經貿先行者的角色。在2018年,福建制定「『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意見」(66條),以及「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42條),給予臺企與赴陸臺人更多的優惠。但福建本身的經濟條件並不優越,即使透過政府的資源挹注,也只能吸引到研發能力不佳的臺資企業進駐。真正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會選擇經濟發展更好的省份來投資。廣東是另一個對臺貿易的重要試點區。該省的經濟發展較為先進,因此對於臺灣的高科產業進駐,較有興趣。 而這兩省對於解決臺灣青年、企業家,或是臺師駐留當地,都給予相關的配套措施,協助解決戶口、住房,或子女教育等問題。未來預期中國大陸將繼續走向這種對臺的「融合」政策,強化對臺經貿人才的汲取,一方面強化統戰工作,一方面實踐其國家發展戰略。

此外,本次兩會的對臺政策還可以跟今年1月25日在京召開的中央對臺工作會議做整體的聯繫與分析。在年初的對臺會議上,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會中表示,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並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實則,中共在對臺政策的舉措,其有更深層的政治目的,就是所謂「以經逼政」。在越來越多臺籍人士赴陸發展後,勢必對於我國政府的對中政策產生掣肘。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也在年初表示要促進廈門與金門率先融合發展,推進廈金通橋、通電、通氣等專案,支持實施更加便利廈金兩地人員往來通關制度,做大做強赴金旅遊。中共希望以福建、廣東等地,牢牢將臺灣與金門等地吸納於中國大陸經濟板塊的範疇。其背後的真正目的,恐怕是藉此來遏制臺獨,並推動兩岸的政治統一。

五、回臺投資或分散布局已是臺商新選項

根據本次兩會的結論,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其目的可能是要進行整體經濟結構的改善,來穩中求進。但事實上,中國大陸以清零的思維來處理新冠肺炎,迫使許多工廠停工,再加上美中貿易戰之後的經濟衝突,這些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經影響臺商在中國大陸繼續投資的意願。臺灣早在2019年就啟動投資臺灣三大方案,並以「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為前導;希望藉此讓臺商回流,帶動國內供應鏈廠商擴大投資,並達到一定的成果。

此外,臺商也可能進一步思考轉移至大陸以外的地區繼續發展,例如轉移到東協,以分散投資風險。但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推動擴內需政策促進經濟成長,對部分臺商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再加上本次兩會,中共繼續提出對於臺灣人赴陸的優惠,這些都可能使得部分臺資仍願意留在大陸。但這些所謂的「惠臺」政策或優惠,也有臺商或臺青表示,並不容易申請到實際的項目。例如,中央有規範相關的優惠,但在地方落實時,往往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來符合地方發展與中國大陸企業的利益。整體來說,臺灣應該把握這次疫情衝擊與中國大陸經濟可能性的下滑,盡可能改善臺灣投資環境,讓更多臺資與外企願意在臺灣進行投資。

六、結論

做為二十大之前,最後一次的兩會,習近平將社會改革、經濟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等議題列為主要的議程。綜觀本次兩會的重點是「圍繞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並以「穩」字做為整個兩會的主旋律。其背後的思維,是希望兩會的主軸能符合現今中國大陸的需要,並為習近平續任的合法性做出鞏固。在對臺經貿的影響上,本次兩會提出要繼續吸引臺資與強化對臺交流等,在中國大陸面臨經濟成長下滑、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與美中的經貿衝突下我國政府應該適時地制訂出優化臺灣產業發展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臺資或外企赴臺投資,來進一步增強臺灣的經濟能量。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僵局─美中經貿關係的前景【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臺商在國際變局的跨境營運與佈局規劃【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