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美中經貿摩擦不斷 台商如何因應

  • 資料發布日期:107-05-10
  • 最後更新日期:107-11-16

文/高 長
東華大學公行系教授

有關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爭端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不過,在最近這一段時間,美中貿易爭端有惡化的跡象,相關新聞幾乎天天佔據了國內外主要媒體的版面,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甚至可能演變成貿易戰,備受國際矚目。美中貿易爭端到底在爭甚麼?對我們有甚麼影響?

美中貿易摩擦逐漸升溫
今年3月以來,美中在貿易問題上曾多次交火。早在今年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美國鋼鐵和鋁的國家安全調查報告,也就是所謂的「232調查」;隨後在3月8日宣布,決定自3月23日起對進口鋼鐵和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制裁對象顯然是針對中國大陸,因為主要進口來源包括歐盟、澳洲、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南韓和巴西等國家,先後獲得美國豁免。
大陸則在3月23日宣布,將對自美國進口水果、豬肉、乾果、葡萄酒等七大類,總值約30億美元商品,分別加徵15%、25%的關稅,4月2日開始執行。媒體形容這是中美貿易博弈的第一回合。
在第二回合,美國於3月23日表示將在15天內公布對大陸500億美元等值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建議清單,最後在4月4日凌晨正式公布了1,333個關稅項目,涉及航空航天、資訊和通訊技術、生物醫藥、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和機械等行業。這份清單是去年中開始,美國針對大陸智財權、技術轉讓和創新領域的「301調查」結果,對比之前的鋼鐵和鋁行業,這份清單所針對的產業更加敏感和舉足輕重。
中國大陸在4月4日下午立即採取反擊行動,針對美國大豆、牛肉、化工品、飛機、汽車等重要進口產品,總價值約500億美元,宣布對等的加徵關稅,稅率同為25%。4月6日,美國川普總統又強硬表示,將根據「301調查」,把加徵關稅的大陸製品再增加1,000億美元,大陸則回應「奉陪到底」,「不惜一切代價」打貿易戰。兩國針鋒相對,且施展的力度和規模幾乎對等。進一步探究後可以發現,美國著力在打壓大陸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陸展開反擊的重點,則在美國優勢產業和產地在川普贏得總統大選的票倉地區。

美中貿易失衡是爭端的導火線
美中貿易爭端升溫的背景原因,有經濟上考量,也有出自政治謀略。表面上是兩國之雙邊貿易失衡不斷擴大,川普要求大陸降低美國對大陸貿易赤字1,000億美元,迫使大陸進一步對美開放市場,而更深層的目的則在於試圖重演1980年代美日貿易戰戲碼,壓制大陸經濟崛起;同時為今年11月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前造勢。
美國總統川普不滿長久以來與大陸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根據統計,自2000年起,大陸取代日本成為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來源國,2017年貨物貿易逆差高達3,752億美元,占美國貨物貿易逆差總額的46.3%,較2007年的32%增加許多。川普認為,這種現象凸顯的是不公平競爭,而追根究底,主要是因為大陸未充分踐行市場法則,採取國家主導、重商主義政策,對經濟造成扭曲的必然。
此外,智財權爭端一直是美中經貿關係中長期存在的重大問題,大陸長期被美國列為侵犯智財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川普發起對大陸「301調查」,依據的就是大陸偷竊智財權、強制美國企業技術轉讓等交易行為。美國官方調查,大陸強迫在當地投資的美國企業,將技術轉讓給中方合作的夥伴,粗估美國每年損失的智慧財產金額至少500億美元。

美國不滿大陸企業不公平競爭
大陸學者指出,美國對大陸挑起貿易爭端,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在,試圖複製1980年代美日貿易戰的經驗,遏制大陸出口擴張,牽制大陸發展,維護自身在全球的政治、經濟領導地位。2017年大陸GDP達12兆美元,約相當於美國的63%;未來美國和大陸經濟成長率若每年分別以6%、2.3%的速度持續成長,則大約在2027年左右,大陸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大陸綜合國力快速提升引起美國的憂慮,爭奪行業話語權和國際競爭力是美中兩國貿易爭端的核心議題。
大陸高新產業快速發展,美國感受到的威脅和挑戰日增,是讓川普再次祭出「301調查」殺手鐧的重要原因。近幾年,除了BAT這樣的軟體和服務供應商之外,華為、中興等通訊基礎設施供應商,甚至像小米這樣的硬體製造商,都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佔有一席之地。美國認為,這些領域的大陸企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是大陸當局的「市場換技術」政策,強迫外國企業轉讓所擁有的專利和技術;而大陸政府強力介入後這些行業的產能激增,也導致國際市場供需失衡。
至於半導體、精密儀器、航空航太等技術層級更高的行業,儘管目前的發展水準不高,但大陸已提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規劃,幾乎傾全國之力投入資金和人才,未來持續發展的結果,勢將衝擊國際市場的生態,對其他國家造成更大競爭威脅。因此,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不避諱地指出,美國的這一輪貿易制裁行動,針對的是大陸近幾年推出的「中國製造 2025」計畫。

川普的政治利益訴求
從美國國內層面看,川普挑起對大陸的貿易爭端,除了有經濟利益考量,更有政治利益的訴求,那就是藉此事件激起國內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風潮,為期中選舉造勢;兌現「美國優先」的競選承諾,爭取更多民意,累積政治籌碼,打贏2018年美國會中期選舉,以繼續維持共和黨在參眾兩院的優勢地位,進一步有利於未來連任。
就在川普宣布要對中國大陸祭出貿易制裁,全球爆發貿易戰的憂慮隨即壟罩全世界各地,敏感的國際金融市場立即出現大幅波動,尤其美國股市出現一輪暴跌,道瓊指數在4月4日盤中曾跌逾500點,不只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就連美國自己的科技產業和一般製造企業類股,股價都出現明顯的震盪;歐股也出現恐慌性下跌。
美中貿易爭端的連續劇還在上演,對實體經濟可能造成的衝擊及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其實,雙方如果能夠坐上談判桌透過協商取得共識,那麼衝擊程度可望縮小。具體而言,如果川普最主要的訴求在於縮小對大陸的貨物貿易逆差,那麼雙方後續談判的重點非常明確,解決方案相對單純,一是大陸擴大對美國採購,增加進口,二是縮小大陸對美國出口。
從過去美中雙方處理貿易摩擦的經驗看,有可能在大陸做出進一步開放市場的承諾,譬如取消出口補貼、放開服務市場准入,增加對美國農產品、能源和高科技產品進口;另一方面,限制對美國高科技產品之出口,並在智財權保護、鬆綁對外資技術轉讓要求等方面做出具體承諾。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依「301調查」提出的懲罰性關稅課徵對象清單,都聚焦在高科技產品,而不是占出口大宗的低附加價值產品,顯示更關注的是雙邊貿易中強制技術轉讓和智財權保護問題。川普非常在意大陸以不正當手段取得外國先進技術,以及高端製造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授權財政部限期提出計畫,就未來如何限制大陸企業收購與投資美國特定戰略性產業,規劃具體方案。有專家指出,川普對大陸製品加徵進口關稅的作為,是項莊舞劍,遏制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才是重點。

貿易爭端後續發展和造成的衝擊仍不確定
近期美中貿易爭端若不能透過理性談判和解,懲罰性關稅仍會付諸實施,則對雙邊貿易、經濟衝擊較大。大陸海通證券模擬估計,針對500億美元進口貨品美國加徵25%關稅對大陸造成的影響,結果顯示對大陸出口的影響為0.49%,最終會導致大陸GDP成長下滑0.09%。加徵關稅稅率經雙方協商若各有所讓步,衝擊程度或將減輕;若貿易衝突規模擴大,則衝擊會更嚴重。
貿易戰一旦開打,將直接衝擊雙邊貿易,受到傷害的其實不只是大陸,美國也必須付出代價。大陸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尤其美國出口的26%飛機、56%的大豆、16%的汽車和15%的積體電路目的市場是大陸,如果大陸動用關稅、反傾銷調查等手段進行反制,美國將面臨相當大壓力。渣打銀行的研究指出,美中爆發大規模貿易戰,將使大陸GDP增速減緩1.3%-3.2%,美國GDP增速也將放緩0.2%-0.9%。
從結構面看,美國與大陸對進口貨品加徵關稅,隨著稅率提高,稅負轉嫁的結果,這些進口產品的市場售價勢將跟著上漲,從而進一步影響一般物價水準。後續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價格彈性傳導至需求端,進而影響美中雙方的出口和國內生產。對美國而言,由於大陸對美國提出的加徵關稅貨品清單,先有水果、葡萄酒、豬肉,再有大豆、牛肉、汽車、飛機等,主要產地恰好是當年支持川普贏得大選的票倉地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美中貿易戰開打 沒有贏家
其實,美中貿易爭端白熱化,受到傷害的絕對不只大陸與美國,因為在經濟全球化潮流下,各國的產業早已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形成產業鏈,以蘋果手機為例,在大陸組裝的成品,是在美國設計,其中有來自韓國的芯片、美國的螢幕,以及日本的關鍵零組件、台灣供應部份零配件,美國若針對這類型大陸製品加進口關稅,在大陸出口產業鏈上的各國企業都將受到傷害,包括美國自己也無法置身度外,受影響的程度甚至可能比大陸本地企業還大。
儘管加徵關稅及其影響程度仍不明朗,主要取決於爭端處理的最終細節,但由於亞洲多數國家與美國的經貿關係非常密切,不只有直接貿易往來,也透過亞洲區內供應鏈體系對美國間接貿易;美國已是亞洲各國商品外銷的主要市場,在雙邊貿易中美國一直存在巨額的貿易逆差,如果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沒有轉圜,則可能嚴重衝擊亞洲經濟和資產市場。韓國、越南、台灣等小型開放經濟體,出口占GDP比重,以及出口中轉運的比重都相對較高,美國祭出懲罰性關稅對其GDP的衝擊或將大於其他經濟體。
以IT產品為例,亞洲經濟體中IT出口占比最高的是台灣和菲律賓,超過40%;大陸和越南也占了約23%;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韓國的比重較低,都低於15%。亞洲各國IT產業供應鏈縱橫交織,美國對大陸IT產品出口加徵關稅,意味著韓國、台灣和日本也將遭池魚之殃。

面對變局台灣企業宜重新思考全球布局
有鑑於台灣為小型開放型經濟體,高度參與全球價值鏈,易受大國貿易爭端所波及。美中貿易戰一旦開打,將直接衝擊在大陸有生產基地、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台灣企業,其中資通訊產業(ICT)採「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比重高達九成、電機產業也有七成,首當其衝。另外,在台灣製造零組件或半成品,銷往大陸組裝成最終產品出口美國的相關業者也將受到牽連。中央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受到美國對大陸製品加徵進口關稅的直接影響,預估將使產出減少0.8%,若再加上大陸對美國進行反制的影響,產出減少幅度將擴大至1.8%。
台灣是美國和大陸供應鏈上重要成員,美中爆發貿易戰,對台灣肯定不利。儘管川普提出的貿易制裁方案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諮商期,而不是立即生效,後續的執行細節、方式和程度仍未明朗,貿易爭端戲碼甚至有可能輕輕帶過。但大陸與美國在高科技、人工智慧等行業下世代領域對抗,競奪主導權的格局預料不會改變,貿易摩擦也不會停止。為了避免被美中這兩隻大象打架時踩到,相關業者在短期內雖然沒有太多可操作的空間,只能靜觀其變;長期而言,則必須嚴肅思考轉移生產地點,分散市場,研擬避險策略,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