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大陸內外情勢機遇與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1-06-08
- 最後更新日期:111-06-08
◆文/編輯部
近期,中國大陸外部面臨全球經濟放緩、停滯性通膨威脅及西方國家的壓力,內部則有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和反覆封控的雙重困境,導致經濟發展充滿不確定因素,臺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經營風險因此提高。為協助國人瞭解相關情勢,海基會舉行兩場顧問會議,探討「中國大陸內外情勢的機遇與挑戰」,聚焦2022年中國大陸所面對之內、外情勢以及可能之效應,邀請本會顧問提供觀察與建議,做為臺商未來企業經營與投資的參考,相關發言重點整理如下:
一、因應全球停滯性通膨,各國央行緊縮貨幣,中國大陸逆勢降準降息,恐引發資金外流風險:
停滯性通膨風險攀升為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現今包括人民幣、新臺幣等全世界多數貨幣呈現貶值狀態,主因在於美國升息力道強勁,且美國國債利率太高,外界預估年底後,美元匯率才可望下調。惟中國大陸逆勢降準降息,對人民幣採取貶值再緩升作法,顯示其內部對經濟前景的預判不甚樂觀。
此外,美國為解決通膨,可能在民生物資等非關鍵性領域逐步放寬進口關稅管制,但科技與金融制裁原則上不會進行改變。因此,美中關係未來的發展對臺商的經營極為重要,特別是「關稅」問題,若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關稅無法撤除,將導致美國供應鏈斷鏈、通膨問題無法緩解。未來美中貿易談判,美國若拉高關稅,全球通膨壓力勢將變大,恐使臺商面臨更大的風險及衝擊。
二、俄烏戰爭全球影響層面擴大,增加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
俄烏戰爭可謂一頭「灰犀牛」,各界多低估其潛在威脅與風險,除觸發國際能源危機、衝擊糧食安全、全球農糧食品價格持續上漲推升通膨外,在加密貨幣領域上也產生一定影響。對交戰雙方而言,烏克蘭利用它籌募軍費,俄羅斯運用它規避金融制裁,意外變成戰場上的「另類武器」,此場戰爭為加密貨幣市場,甚或全球金融體系產生深遠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歐美國家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已嚴重干擾中國大陸今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主基調,儘管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較俄羅斯更堅實的經濟實力,但由於與世界經濟體系連結甚深,讓中國大陸很難置身事外,對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特別是,俄烏戰爭加劇全球產業鏈重組,加上中國大陸「清零」政策擴大供應斷鏈風險,使中國大陸陷入「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窘境,恐迎新一波經濟「脫鉤」衝擊。
三、中國大陸積極提升區域政治經濟影響力,牽動地緣政治板塊變化;
世界戰略格局朝向美中兩極對抗方向演變,然而東協國家卻徘徊踏步,不願選邊站;某種程度來看,該現象顯示了中國大陸的外交成效,藉由RCEP擴大區域政治經濟影響力。此外,中國大陸對於「一帶一路」諸多重大投資,雖遭受西方國家質疑製造「債務陷阱」,惟近期仍先後與阿根廷、秘魯等國簽署「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將影響力延伸至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此舉與美國較勁意味相當濃厚。中國大陸面對美國強力制衡圍堵的戰略,利用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並且加強結盟,以尋求突破。
東協是中國大陸今年第一季出口的主要貿易夥伴,邊境省份雲南、廣西等地正快速擴大與RCEP會員國間的貿易往來,臺商可注意相關趨勢,針對中國大陸產業政策動向預作因應,並順應情勢,持續擴大與國際連結的發展機遇。
四、中國大陸刻意突顯防疫成就,惟「清零」政策將對社會與經濟帶來衝擊:
中國大陸現階段對於疫情採取「動態清零」政策,將防疫成就視為舉國體制優越性的體現,與西方國家形成「制度之爭」,因此「清零」目標難以改變,從推遲甚至取消幾項國際賽事來看,其「清零」政策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惟「清零」政策對經濟、社會帶來衝擊,近期,上海市民因為就醫、飲食等問題爆發高度不滿,累積龐大民怨衝擊中國大陸領導人的威望,加上因封控防堵疫情,物流嚴重癱瘓,不僅影響民生必需品供應及民眾基本生活水平,也提高醫療公衛風險,使弱勢群體生存處境更為惡劣。
根據多家國際金融與分析機構陸續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3月外資大量流出中國大陸的股市和債券市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或將導致更嚴重的供應鏈中斷,國際機構紛紛調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的預測,整體發展不如預期。此外,部分跨國企業已在評估,若中國大陸防疫政策不變,在投資布局上會考慮全球其他地區作為替代。
以目前中國大陸醫療資源不足、欠缺更有效疫苗和治療藥物的情勢來看,抗疫一旦鬆懈即可能加重醫療負擔,造成更大的人民生命與經濟損失。因此,採取「清零」政策似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待自主研發的新冠口服藥物問世後,或有可能採取較開放措施。
五、加速發展「專精特新」企業,企圖擺脫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外國的困局:
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致力產業轉型及科技自主布局,持續推出各項扶持科技產業政策,中小規模科技製造型企業為其重點扶持對象,特別著重具研發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呼應發展新能源、新基建等戰略,加速研發新興科技,建立自主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半導體晶片等科技產品的進口替代,期進一步強化紅色供應鏈產業實力,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擺脫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外國的困局。
中國大陸經濟不再完全依賴出口,朝向內需與消費發展,在出口下滑,且強調內需及科技自主趨勢下,將對部分臺商造成衝擊。建議臺商要掌握中國大陸內需量能的變化,關注提振內需的相關政策,例如疫情的管控、能源供應的穩定、房地產的前景、對大型科技業的監管、稅賦的調整等。另外,從事農糧畜產食品加工的臺商,可把握高單價、高品質、具健康認證的食品加工業,開創品牌商機。
六、面對淨零碳排挑戰,臺商可在循環經濟、綠色消費等產業尋求商機:
落實減碳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可謂挑戰與商機並存,挑戰來自於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該機制將於2023年生效,2026年起陸續針對鋼鐵、水泥、肥料等產品課稅。為因應新情勢,許多國際品牌預計於2023年開始挑選合格供應商,鋼鐵、電子、石化等製造業之成本與競爭壓力恐因此大幅攀升。
2021年12月中國大陸工信部發布《「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希望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智慧船舶、綠色環保、高端裝備、能源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目前中國大陸已選定7大城市試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在逐漸加強環保排污「綠色製造」的要求下,綠色節能、循環經濟、碳排放交易等「綠色環保」產業,都可能成為臺商未來投資發展的機會。
臺商在轉型過程中,可在既有的基礎上,結合各領域臺商的產業優勢,共同發展健康醫療、電動車以及生活相關服務業等重點產業。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產業臺商若不重視轉型升級,未來面臨「騰籠換鳥」的壓力恐將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