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精選文章】中共二十大後經濟課題與內外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1-11-28
  • 最後更新日期:111-11-28
圖/歐新社

文/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今(2022)年10月中旬中共二十大在北京召開,會中所決定的新領導階層將影響中國大陸未來經濟決策動向,且二十大之報告內容反映中國大陸當前所面臨之國內外政經挑戰,牽動其未來經濟政策方向。本文首先將分析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之重點;進而檢視二十大後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國內外經濟課題及其面臨的經濟挑戰。

一、習近平二十大工作報告評估

習近平工作報告提及中國大陸正面臨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障礙。實則在美中之間的結構性衝突過程中,使得美國透過加徵關稅、出口管制、外資審查、採購限制等種種手段,對中國大陸進行科技圍堵。美中經濟競爭與衝突之長期發展趨勢,致使中國大陸面臨高階晶片的斷鏈風險,進而導致尖端科技發展的延滯,也減緩了中國大陸科技產業的發展速度。

習近平的報告亦確定現階段中國大陸防疫封控的動態清零政策立場不變。在世界各國紛紛開始與病毒共存的趨勢下,中國大陸仍然堅持就出現疫情的城市採取清零,已對地方經濟、社會帶來重大影響,可以說清零政策本身就是造成近期中國大陸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而二十大後如未能儘快解除清零政策,勢將不利於中國城市的服務業復甦,及其擴大內需政策之推行,則中國大陸未來經濟能否振興將有極高的不確定性。

此外,中國大陸未來將以推動雙循環為主軸,即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及國內、國際雙循環之連結。透過RCEP及「一帶一路」與東協建構盟友供應鏈,強化其資通訊產業發展,提升中國大陸的科技自主與產業技術研發能量,以減少對外國技術之依賴。

再者,在兩岸議題上,習近平強調反對任何外國介入「臺灣問題」,並威嚇「不放棄以武力『統一』台灣」,未來並將加強兩岸「融合發展」,尤其要採取經濟融合的策略,以吸納臺灣半導體等優勢產業技術與人才。

綜觀中共二十大,在人事上,黜斥具經濟管理經驗之菁英,擁護「習核心」的政治考量將凌駕於經濟發展與財金專業意見之上。在政策上,重視國家安全和政府主導,而非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在路線上,強調強化共產黨統治及準備與美國對抗。習近平主政下,一改鄧小平以來,中國在國際間應「韜光養晦」,致力營造和平環境以利經濟發展之立場,轉而強調中國正處於「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的時期,即中國大陸已面臨美國聯合盟邦圍堵,以及外力「干擾」的問題,故而乃激化民族主義意識與落實,從嚴治黨以因應未來之風險與挑戰。而習近平透過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外部壓力作為加強共黨專制統治、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之理由。在二十大後政治掛帥的形勢下,未來中國大陸將會重視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在政策路線上將會進一步加強經濟管制,收緊民營企業、網路平臺的營運權限,而不再強調自由開放的經濟發展方向。

二、二十大後中國大陸面對的國內外經濟課題

二十大後,中國大陸面對內部消費、投資不振,以及美、歐先進國家2023年經濟可能下滑而影響其出口之情勢,中國經濟將會面臨重大挑戰。

(一)國內層面

由於中國大陸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嚴重影響其經濟復甦。清零政策不僅衝擊中國各大城市服務業,也將影響產業供應鏈運作,以近期鄭州爆發疫情為例,封控措施衝擊蘋果智慧手機產能,甚至傳出蘋果公司將分散產能至東南亞、印度以為因應。2022年上半年,中國大陸經濟僅較2021年同期成長2.5%,可見中國經濟因動態清零政策陷入成長趨緩的情形(詳見表1)。

另外,2021年以來,為有效達成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十四五規劃」重點控制石化能源消費,中國大陸發改委開始嚴格落實「能耗雙控」政策的要求,地方政府乃針對高耗能企業採取限制用電總量、提高電價、限制用電時段等措施。同時面對工業用電需求大幅提高,中國大陸因煤炭供應嚴重短缺,煤價大幅上漲,以致整體電力供應開始出現缺口,故2021年9月陸續啟動限電、限產等措施,致使部分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終端組裝等電子廠商被迫停產。而今年8月,筆電組裝代工集散地區四川亦出現大規模停電,顯示缺電問題將是中國大陸未來經濟之隱患。2021年以來中國大陸針對網路科技平台、房地產業、補教業、金融產業等啟動一連串的監管、整頓措施,均凸顯其以加強管制民營企業為施政重點,背離市場經濟的決策思維。因此,在生產條件不斷惡化、政策具高度不確定性的態勢下,已影響國際廠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意願,勢將加速外資企業移出中國大陸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習近平中共二十大報告中,重視「共同富裕」,認為應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強調「分配」優先於發展,以避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加強中共統治合法性。惟迫使私營部門承擔中國大陸收入分配再平衡的主要成本,推行「共同富裕」政策有可能破壞中國大陸經濟的活力。

除此之外,中共二十大並未就青年高失業率、經濟趨緩、地方政府龐大的財政壓力提出解方,難以解決當前清零政策下的反覆封城、房地產市場低迷、內需不振和債務過重,致使中國大陸經濟受到重創的困境,不僅其今年「兩會」時所訂的5.5%的經濟成長目標已無望實現,更可能致使中國大陸經濟持續下滑。根據統計,2022年前8個月,中國31個省市區政府申報的財政收支缺口達6.74兆人民幣,地方政府因為疫情因素導致債務問題持續惡化,恐在近年內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國際層面

中共二十大後除須正視疫後振興內需要務之外,同時還面臨國際經貿變局。俄烏戰爭引發的糧食、能源價格上揚,推升全球通膨高漲。美國因應高通膨而多次升息,帶動歐盟、澳洲及香港之升息,此使中國大陸陷入兩難:如果其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導致人民幣進一步貶值與資本外流;然而,如果其不降息,則無法刺激極需活絡的疫後經濟。

另外,美中貿易戰與COVID-19疫情促使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組,各國為提高供應鏈韌性,避免生產過於集中在中國大陸以降低風險,許多原在中國大陸發展的跨國企業乃將產業鏈、產能向東協、印度移轉,而近期中國大陸防疫封城和經濟下滑則加速供應鏈區域化的趨勢,中國大陸製造業優勢也因為「短鏈」的趨勢而受到衝擊。

中國大陸面臨的中長期挑戰,乃自2018年以來愈趨嚴峻的美中競爭。美國在2022年8月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目的在透過半導體補貼增加美國本土半導體晶片的生產,減少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晶片採購,並防堵中國大陸擴充先進製程(28奈米以下)的半導體產能。除此之外,美國近年來亦祭出多項出口管制措施,限制高階晶片出口中國大陸,並施壓荷蘭艾司摩爾(ASML)公司對中國大陸出口先進半導體設備,更透過印太經濟架構連結民主陣營,共同對中共進行科技圍堵。因應上述挑戰,「科技自主」成為二十大的重點要務。且在習近平二十大的發言中,「穩」成為一再強調的關鍵字,中國大陸著重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供應鏈,藉此避免西方社會的壓力。不過,由於在關鍵技術與設備上受制於美國,可以預見,中國大陸科技自主之路仍有許多挑戰,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發展進程亦將受阻於美國的科技圍堵策略。

三、中國大陸經濟之展望

整體而言,在2022年上半年,由於各大城市封控措施,以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下半年雖政府祭出多項刺激內需之政策措施,但受疫情反覆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加上中國大陸持續推動清零與「共同富裕」政策,不僅壓縮地方財政空間、打擊民營企業發展,更導致失業率大幅提高、中國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危機等問題,皆不利於2023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

在二十大報告中,也可觀察到習近平推動以政府主導、以國家安全為主的路線,經濟振興與發展則非重點,加上習近平如果以美中對抗、臺灣議題作為強化內部管束之手段,此將對其整體經濟發展造成極大限制。若中國大陸的政治權力結構從集體領導轉向個人專制,可以預見的是在「上面獨斷、下面討好」且缺乏問責機制下,中國大陸將不可避免發生資源誤用或決策錯誤的情況,此將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挑戰,同時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亦有不利的影響。

熱門推薦

2024探索台灣之美夏令營,將於5月22號11點準時開放報名【焦點新訊】

海基會帶領大陸臺商走訪桃園優質企業【最新活動】

「兩會」後中共最新財經政策解析【精選文章】

從多角化經營到生態休閒:褚雲傑打造湖北最美農場【深度專訪】

大陸臺商退場管道的選擇與風險【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中國大陸新修訂《公司法》及《刑法修正(十二)》對臺商的影響與因應建議【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