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美中貿易戰最新進展 及對台商的可能影響

  • 資料發布日期:107-12-22
  • 最後更新日期:107-12-22

文/吳佳勳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大陸經濟)所副所長

 

一、美中貿易戰最新進展

自今(2018)年3月以來,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簽署備忘錄,提出301調查認定中國大陸涉及強迫美國企業技術轉移、竊取美企智慧財產權及惡意收購美國高科技企業,自此研擬對中國大陸銷往美國的產品加徵額外關稅。另外,美國又依「貿易擴大法」第232條啟動針對鋼鋁的進口關稅,自3月23日起,對進口的鋼鐵和鋁分別徵收25%和10%的稅率,台灣與中國大陸均成為制裁對象,這項政策被稱為「232措施」。時至4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對中國大陸301調查徵稅產品建議清單,自此中美雙方展開一連串互加徵關稅行動,茲將雙方幾個重要實施時點及徵稅項目整理如表1:

隨美國宣布對中國大陸實施2,000億美元清單的關稅制裁,中國大陸亦拒絕美國9月底的新一輪貿易協商邀請,中美貿易戰局勢再度緊繃,參考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推估,實施2,000億美元懲罰性關稅將對中國大陸機電、傢俱玩具、紡織、基本金屬原料和製品出口商衝擊最大。

觀察第二波徵稅商品清單內容,包括數千種生活消費品,如行李箱、床墊、吸塵器、水產品等,這些產品過去多已是「中國製造」,相同價格下的其他替代品並不多。故此次徵稅可能將對美國企業和居民生活直接帶來影響。美國零售業領袖協會(RILA)負責國際貿易問題的副主席Hun Quach稱:「這些關稅在一段時期內就是等同對美國家庭徵稅」。預計川普政府也因此將面臨更多來自美國消費者的壓力。

美中貿易戰發展至今,可以歸納美國對中國大陸態度之轉變,有三個特色:首先,認定中國大陸是擾亂國際穩定秩序者,為「修正主義強國」。其次,認為中國大陸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幾已成兩黨共識。其三,認為中國大陸崛起衝擊美國經濟競爭力。在經濟領域,許多美國企業智財權遭受其竊取和不公平審查,亦或遭受其他中國大陸的不良貿易行為影響。也因此,近期可觀察到美中貿易戰不再僅侷限於貿易層面,美國商務部於今(2018)年10月29日宣布,將禁止美國原創技術出口並轉移給福建晉華。原因是美方將晉華定義為國安威脅,宣稱晉華竊取美國記憶體晶片大廠美光(Micron)智慧財產權,可能對美軍方供應商構成威脅。無獨有偶,就在福建晉華被下達禁令之後,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擬出一份針對關鍵新興基礎技術和相關產品出口的管制架構,這些關鍵技術係根據2018年國會通過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之要求所制定。於2018年11月19日開始尋求公眾意見,以確定出口管制清單。目前所提出的出口管制範圍共涉及14個領域,包括生物技術、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定位導航、微處理器技術等核心前沿科技等。一旦列入出口管制條例的監管清單,未來美國企業若要從事相關出口業務需申請許可證書。預期最終認定的管制技術,將可能成為限制中國大陸供應鏈發展的指標。

 

二、中國大陸的回應

就在美方對陸祭出第二波2,000億美元制裁清單當天(即2018年9月24日),中國大陸國務院對外公布了《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可視為當時陸方對貿易戰的正式回應。全文共3萬6千多字,分前言和正文六個部分。然而此間約近三個月的時間,美中暫停了所有經貿談判,更多原因可能在於中國大陸對於下一步的談判策略尚未擬定。而後直至2018年11月15日,中國大陸商務部對外證實,美中雙方已恢復高層會談,且陸方針對美國所提之貿易改革已提出書面回應,由川普在同月16日於白宮接受媒體訪問時的內容指出:陸方的書面回應包括清單,內容非常完整,共有142項。但其中仍有4到5個重要項目被中國大陸避而不談 1。

由於川普和習近平於阿根廷舉辦的G20峰會上見面,在此之前的美中談判往返過招,外界普遍預期係為G20峰會美中兩國領導人見面預做準備。

此外,中國大陸對外看似忙於回應美中經貿談判,對內仍力求維持其既有產業政策。尤其是被美方強力鎖定的關鍵性政策「中國製造2025」,仍持續推動中。根據中國大陸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引述科技部消息:截至目前,中國大陸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計640項,其中有429家單位共獲得127億元人民幣國家經費資助,涉及社會發展、高新技術、農林科技以及基礎研究4大領域的38個專項。其中的「新能源車」研發補助高達十億人民幣,與「智能製造、農林科技、生物醫藥研發」等,都是「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產業領域2。

時至今日,多數學者或專家均判斷美中貿易摩擦的本質,在於美國對中國大陸經濟與科技崛起感到不安,認為必須有新的國際制度來規範新經濟。因此在新秩序未出現前,兩強將持續對抗。其中,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警戒主要是技術層面而非貿易,因此在美國加強技術出口管制的情況下,未來中國大陸要自美國取得技術,不論是授權或收購企業將變得更加困難。

值得關注是,美中貿易戰有可能誘發中國大陸經濟潛在的風險,將使其經濟成長受到不可忽視的打擊,將可能面臨財務風險、產能過剩和能源大宗商品通膨等多重壓力,並陷入輸入性通膨困境。因此,中國大陸在2018下半年將聚焦處理三大經濟重點:美中貿易爭端、結構去槓桿與金融風險、投資成長率下滑過快等問題。在目前「去槓桿、去庫存」進程下,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信用與貨幣緊縮的過程,尤其不利於因應美中貿易爭端。因此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下,受內外因素影響,現今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加上人民幣、匯率重貶、國際油價上漲、關稅推高進口價格,物價膨脹壓力加大,消費能量下跌、CPI漲幅升至2.5%左右。另一方面,產能過剩壓力導致企業利潤下滑,更須注意的是金融與債務方面的風險正在升高。

 

三、對台商的影響與因應

美中貿易情勢持續發酵,將使得全球供應鏈進行移轉或重組,對跨國企業的意涵在於必須盡早思考其生產布局模式。因此對台商來說,如何持續推動產業升級,以求在供應鏈中取得關鍵地位,是在美中貿易戰中的生存重點。

就產業的影響評估方面,根據我經濟部於2018年9月18日公布之資料顯示,在中國大陸布局的台商,若其最終產品為出口至美國者,較容易受貿易戰影響,主要包括網通廠、中低階自行車及零組件、石化產品、工具機及手提包等五大產業(見表2)。因此面對美中貿易戰延燒,建議在陸台商企業可先彙整其內部各項產品及生產線是否受美中兩國貿易措施影響。同時因貿易戰情勢變化極快,建議台商企業需保持高度彈性,設想各種可能應變方案以因應之。

長期而言,由於貿易戰之根源仍在於中美雙邊紛爭,故對於加徵關稅的原產地規範必然是兩方的稽查重點,所以若有部份台商為規避關稅而將部分產品製程由中國大陸移往台灣或第三地,亦需注意應符合原產地規範才得以輸美。

對於政府而言,可思考協助企業強化台美雙方產業供應鏈的整合,面對美國新的製造業回流政策,台灣有機會重新定義與美國關係。從過去的單純代工,爭取融入美國在地價值鏈體系,增加台灣與美國的供應鏈連結,並從中獲取創新的能量。

另方面,鑑於部份台商已有考慮轉回台灣或是轉到第三地投資,政府應持續完善國內投資環境,協助台廠供應鏈的重新布局。對此,我政府已推出一系列輔導台商回台措施,例如成立「投資台灣事務所」,發揮投資台灣單一窗口功能,積極協助投資廠商排除各種投資障礙。而除了返台投資的選擇外,廠商亦可趁此變局,多元化布局國際市場,拓展營運版圖,未來若美中市場持續分歧,台商恐被迫將供應鏈進行分流,輸美產線需有其重新設廠打算,可選擇回台擴充產能或另覓其他低成本投資地點,如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等地。另方面在中國大陸的原有產能,則需有深耕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打算,不論在地化發展或技術自主創新等方面,都必須有進一步深化的準備。

熱門推薦

環境部預告「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三項草案【焦點新訊】

海基會帶領大陸臺商走訪桃園優質企業【最新活動】

認清中國大陸倡議與臺灣形成「兩岸共同市場」的現實障礙【精選文章】

從多角化經營到生態休閒:褚雲傑打造湖北最美農場【深度專訪】

韌性供應鏈發展對臺商投資布局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中國大陸新修訂《公司法》及《刑法修正(十二)》對臺商的影響與因應建議【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