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大國博弈、美中科技戰下台商的轉型與契機

  • 資料發布日期:108-09-10
  • 最後更新日期:108-09-10
333-5

文/陳子昂(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總監)

美國運用高科技出口管制,為美中貿易戰添柴火

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7月課徵關稅以來,已逐漸轉變為科技戰。例如,在高科技產業方面,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首先於2018年11月19日針對關鍵新興和基礎科技實施出口管制,暫時先將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科技、微處理器科技、先進運算科技、先進材料等14項,涉及國家安全和高技術的前沿科技的關鍵領域,進行出口管制。

接著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5月15日依據「國家緊急狀態法」簽署行政命令,授權商務部將華為及其68家附屬事業納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在6月21日針對中科曙光及其4家相關企業也納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這些實體「作為或即將成為參與違反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活動的實體,構成了重大風險」,因此前述實體必須取得美國政府批准,始能與美國進行高科技零件和技術的交易。

此外,美國國土安全部5月20日表示,中國大陸無人機可能正將敏感資料傳送回國內製造商,中國大陸政府甚至可因此獲取資料,將對美國機構的資訊安全帶來「潛在威脅」。再點名海康威視,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監控設備商,美國已禁止政府部門購買其設備。但海康威視的人工智慧監控設備是採購美國的Nvidia和Intel的晶片,及希捷(Seagate)的數據存儲。

當然,中國大陸也不是省油的燈,為反制美國對華為祭出科技禁售令,中國大陸商務部5月31日宣布將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將那些基於非商業目的對中國大陸實體實施封鎖、斷供或其他歧視性措施,對中國大陸企業或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的外國法人、其他組織列入其中」。近期再加碼,新華社報導發改委正研究建立「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制度」,以更有效預防和化解國家安全風險。而中方的「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可能類似美國對戰略科技的出口管制。

貿易戰轉變為科技戰及持久戰,將導致保護主義崛起

自中興通訊、華為及中科曙光面對美國出口禁令,中國大陸國務院分別於2018年9月25日發布「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今年6月2日發布「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均對美中經貿戰中方的立場作系統闡述,尤其特別點出長期持久戰的態度--「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例如,第十二輪美中貿易磋商7月31日在上海結束,雙方沒有做出重大原則性讓步或是重大突破。因此,台商應特別關注習近平5月20日在江西考察調研時,宣示:「現在是新的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可看出中國大陸為因應美中科技戰及持久戰,更積極的發展高科技產業並建設創新型國家。

大國博弈,美中將發動科技新冷戰?導致一個世界,兩套系統?

今年初,美國中央情報局、國家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於1月28日發布全球威脅評估報告,指出中俄「比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志同道合」,雙方擴大相互合作,並通過國際組織來建立對其有利的國際規則和標準,從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抗衡。

接著,美國的國防與安全智庫蘭德(Rand)公司也在今年2月底發佈報告,指出「俄羅斯和中國大陸對美國國家安全形成非常明顯的挑戰,俄羅斯對美國安全的威脅比中國大陸更立即而直接,但中國大陸則是在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上挑戰美國的主導權,此一趨勢已無法逆轉,美國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果然,美中貿易戰正酣之際,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初訪問俄羅斯,雙方簽署了30多項貿易協議,包含俄羅斯電信公司MTS與華為合作開發5G網路,中俄並發表聯合聲明,雙方關係升級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尤其加強經貿和投資方面的合作,並加強推動「一帶一路」和歐亞經濟聯盟。習普兩位領導人都表示,「現在是中俄關係最好的時期」。

中俄正形成「合縱」之勢,用「合眾弱以攻一強」的戰略對抗美國的貿易戰,尤其,中國大陸在科技產業正在走出自己的路,未來甚或將形成科技新冷戰?

展望未來,科技產業極有可能形成兩大陣營,一方是美日為主的產業標準(有專家稱為印太戰略聯盟)。另一方是中俄結盟一帶一路的產業標準(亦可稱為一帶一路聯盟)。因此,電電公會曾在5月24日場合提醒,「未來科技標準可能是『一個世界、兩套系統』」,台商該提前因應此等趨勢。

美中科技競逐下,前瞻中國大陸重點科技產業趨勢

有鑑於美中貿易戰轉變為科技戰,習近平就再三強調「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李克強也在2019政府工作報告上強調「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 +』,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及「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

中國大陸期望主導部分科技產業標準,以利掌握未來市場機會,加上標準領導者將有機會成為市場主導者。以5G為例,率先建成5G商用網路的國家,將有望在全球5G產業鏈中佔據優勢。如果中國大陸提出的相關標準在整個5G標準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中國大陸企業在5G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就越大。

再以「智能+」為例,由於中國大陸相關技術應用已經具備優勢及產業實力。因此中國大陸將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通訊領域標準化合作,來促使中國大陸電信運營商與製造企業、網際網路企業以及相關標準化機構,推動資通訊領域重要標準在沿線國家應用,進而形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訊和數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工業4.0」領域,中國大陸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制定「智慧製造」領域相關技術、產品、管理和服務的國際標準。

此外,最基礎也是最值得關注的,中國大陸於2018年起由「國家標準委員會」同中國工程院等智庫,進行標準化戰略研究,並制定行動綱領「中國標準2035」。「中國標準2035」特別針對重點標準和基礎工藝的標準研製,如半導體、虛擬實境,智慧健康養老,5G關鍵零組件的標準制定工作;此外,亦持續加強標準化與國際化工作,推動物聯網、資訊技術設備互聯,太陽能光電領域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數位經濟下台商的轉型與契機

今年開始,美中貿易戰已逐漸轉為科技戰,加上中國大陸欲創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並構建產業生態體系。因此,大陸台商未來可朝向下列4個面向發展:

1. 圍繞產業生態體系構建,針對兩岸資訊產業特色,充分發揮台商優勢,深化在技術研發、標準研製、生產製造、品牌建設、市場資源整合等方面的精進,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

2. 瞄準全球先進技術,針對資訊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在5G、IoT、AI、車聯網等新技術應用上進行技術和產品研發,儘快將新技術轉化為實際的商業價值。

3. 引領兩岸資通訊產業發展,加強標準研製與技術創新、智慧財產權處置、產業化和應用推廣的協同發展,形成滿足資通訊產業高品質發展的標準體系,引導兩岸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等各環節採用共通標準,不斷提升共通標準的市場認可度。

4. 面對多元技術標準佈局,台商以市場為重。美中科技戰持續,下世代技術不排除出現兩套以上標準,台商將依市場決定技術發展方向。我國廠商單純遵循「國際標準」制訂的大方向靠攏,未來真有中、西方分歧的標準規格,推測我國發展仍是往歐美主導之全球標準靠攏(尤其是政府主導的技術發展),但廠商不會選邊站。即台商可維持中立性,主要以Ouick Follow及彈性生產為策略,來獲得最大利益,轉變美中貿易戰為短空長多。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