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對兩岸資通訊產業之影響
- 資料發布日期:109-03-18
- 最後更新日期:109-03-18
文《許加政》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
湖北武漢是中國大陸重要新興科技發展區域,更是帶動中國大陸中部區域發展的重要省份。目前武漢爆發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在中國大陸仍未受到有效管控,對中國大陸資通訊產業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最晚復工的重災區湖北省,未來更將隨著疫情在全球擴散,帶給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的危機。
中國大陸第一季經濟成長已無法達標
今年1月初中國大陸國家信息中心預測2020年中國大陸GDP成長6.0%左右,而2月初多數研究機構預估中國大陸全年約在5.8%至5%之間。第一季受到中國大陸全面復工不易與疫情持續擴散到全球,預期此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有可能朝向最糟的情境(最悲觀)發生-疫情仍未控制且持續至第二季,並擴散至往來密切國家的方向-發展。資策會MIC綜合評估,最悲觀中國大陸第一季GDP成長率為僅目標值的一半以下,甚至不排除零成長的可能;較樂觀的情況是疫情在2月中下旬達到高峰,並在3月底結束,2020年第一季GDP成長率將落在4%(如圖1)。
中共政治局與國務院頻召開會議因應疫情衝擊
疫情的失控,迫使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1月25日(春節大年初一)召開中共政治局常委會,隨後在20天內再舉行兩次常委會,是過去不曾見過情況;而由李克強所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樣在短短兩周內舉辦三次(如表1)。顯示武漢肺炎疫情對中國大陸的影響甚鉅。
足夠的員工復工才是穩定經濟的關鍵
中國大陸表定各省市2月10日可以復工,但各省市仍依疫情確診人數分區分級來復工,依據官方統計沿海省市雖然有7成以上的復工率,但有足夠的員工才是真正的關鍵。因此各相關部門亦配合上級指示,快速推出因應政策,綜觀相關政策文件可分為防疫的六大應對措施,以期穩定經濟。分別為:保障防疫物資(企業進行生產自救、擴大生產稀缺醫療物資、擴大醫療物資及生產原料進口、增加企業防護用品取得途徑);降低經營成本(水電費緩繳、降低電費、對於特定區域予以減稅);鼓勵發行企業債(支應防疫相關企業的融資需求);推廣線上服務(辦公會議、課程培訓、招聘);保障民生所需(以進口增加農產品市場供應、民生相關企業儘快復工、物流企業配合物資調運);抓緊零售、餐飲業(加強管理、配合督導與檢查)。
以武漢為例:兩岸與全球光通訊、IC、汽車等產業供應鏈受到挑戰
雖然中國大陸已積極應對武漢肺炎所帶來的影響,但實際上武漢肺炎已對台灣、中國大陸與全球帶來經濟與產業上的衝擊,其中產業鏈相對複雜的資通訊產業所受到的影響相當顯著。
首先從重災區的湖北來看,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第二級產業總產值達36兆6,000億人民幣,湖北省約占當中的4.6%,達1兆7,088億人民幣;而武漢市為湖北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武漢第二級產業產值占湖北省第二級產業產值約37.3%,達6,378億人民幣,武漢以光通訊、IC、汽車為其主要產業。
根據武漢市政府公布的資訊,武漢市以通訊光電子及消費光電子的產業鏈為主,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占中國大陸市場的2/3、國際市場的1/4。其中長飛光纖更是代表性企業,長飛光纖在光纖、光纜及光纖預製棒三大領域的營收達全球第一,因此武漢肺炎疫情導致持續停產,將對光通訊產業及下游產生衝擊。
在IC部分,武漢已具備完整IC產業鏈,更是中國大陸重要的記憶體製造的重鎮,但對於全球的供應來說,長江存儲所占的量仍不大,因此既使受到疫情衝擊而停產也不易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對於中國大陸而言,疫情已打亂布局的節奏,長期來看,武漢依然是中國大陸重要先進科技產業發展的重鎮,即使在疫情期間仍可取得特別許可來因應產業需求,亦說明了武漢發展IC產業的重要性。
在汽車產業部分,中國大陸的汽車銷量已出現連續17個月的下降,現在更為因武漢肺炎疫情多家廠商宣布停工、外國企業暫停出差中國大陸等措施,預期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減緩與汽車消費市場已呈現衰退,2020年的汽車製造與銷售將面臨嚴峻挑戰。
需求下降、資金困難、供應鏈斷鏈等加速企業分散布局
疫情的全球蔓延,對於全球資通訊產業來說將面臨消費需求下降、資金調度困難、供應鏈斷鏈與加速分散布局等議題。對中國大陸的網路通訊業者而言,2020年是5G全力衝刺年,多數設備業者將雨露均霑。但在疫情影響之下,防疫才是一般民眾的首要需求,將會延緩轉換5G服務的意願。
武漢肺炎同時也造成工人延後上工與出貨交期延後,將不限於中國大陸廠商,從上游零組件廠商到OEM/ODM,再到品牌設備商與服務商都受到衝擊;未來更會出現廠商爭搶工人、提升廠房安全要求等可能陸續浮現,工資與人員健康照護成本提高,對業者而言將有另一波營收保衛戰。
以手機產業來看,過去智慧型手機供應鏈多集中於中國大陸,享有效率極大化的優勢,對於我國組裝與零組件供應鏈業者而言,儘管一線的代工業者產線多已高度自動化,稀釋大量人力延後返工的壓力。但Apple iPhone最重要生產基地鄭州進入封城狀態以及中國大陸市場消費力受疫情影響銳減,中國大陸市占第一的華為首當其衝,都將對產業造成較不利之影響,對於財務體質不佳的供應鏈中小企業更是嚴峻考驗,這些廠商可能將面臨停工時間延長、資金調度困難而出現經營風險,出現一波洗牌現象。
我國主要組裝產能位於江蘇省與廣東省,未來疫情持續恐對我國組裝生產不利,而海外組裝產能如印度、越南等尚不足以彈性因應重要客戶龐大的需求;在零組件方面,由於中國大陸業者產能幾乎都位於大陸,因而受創最為嚴重。
資訊電子產業部分,中國大陸生產活動無法在短期內全面恢復,台灣代工業者需將訂單轉往其他地區生產,包括台灣或海外其他國家。但印刷電路板、塑膠材或金屬件等電子零組件主要仍仰賴位於中國大陸當地的海內外廠商供應,不容易說移轉就移轉。因此武漢肺炎雖對兩岸電子供應鏈產業競合造成影響,短期內我國業者在台生產需求可能進一步增加,但受限於整體產業鏈供應現狀,可能出現的零件供應問題,而難與中國大陸完全切割。在市場面,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或平板電腦等主流資訊產品,中國大陸亦是美國以外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疫情若造成內需市場下滑,將不利於全球電子產業與半導體產業的成長。
順勢運用台灣優勢,打造台灣成為高科技產業研發聚落
整體而言,武漢肺炎持續在世界各國擴散,未來發展不容樂觀。目前中國大陸中央及地方設定復工時程等政策,直接影響業者於中國大陸當地設有廠房之營運狀況,亦將間接影響業者出貨至中國大陸、或是中國大陸出貨至區域市場之供應鏈,短期衝擊局部市場需求,但復工持續延後恐影響整體經濟動能,導致中國大陸內需經濟不振,進而影響全球整體經濟景氣表現。
近兩年的美中貿易戰,台商多已進行多元生產據點布局分散風險,加上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全球布局的趨勢將更為明顯,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地位與角色將逐漸削弱。我國在著手應對疫情可能造成的衝擊之餘,也應積極運用我資訊電子產業研發及營運中心的現有基礎與優勢,順勢掌握高階製造活動,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研發聚落,提升台灣整體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對於企業來說,目前業者皆已啟動防疫機制,員工健康管控並暫停赴陸,以遠端管理方式維持企業營運,彈性調配產能或與客戶協調延後交期以作為因應,未來應持續強化生產風險控制建立管控與庫存機制,並在中國大陸及海外其他地區設立產據點。
短期紓困,長期轉型數位發展
企業界面對疫情恐面臨經營上的問題,未來可能會出現資金問題,並影響到就業問題,因此政府應積極協助企業因應,可在融資、稅務部分給予協助。立法院在2月25日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由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針對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而發生營運困難之產業、事業、醫療(事)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擬定認定、紓困、補貼、補償、振興措施項目、基準、金額及相關事項的辦法,盼讓台灣產業遭受的衝擊降至最低。協助企業因應紓困在短期內,仍需視武漢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是否受到控制動態調整政策施行期間,協助企業渡過這個危機;長期來說,可就產業鏈移動,以及可能出現的數位轉型需求的應用新創進行關注,並擬訂相關政策,以利企業即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