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防疫最前線
- 資料發布日期:109-08-16
- 最後更新日期:109-08-17

文《周志浩》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署長
疫病無疆界 防疫無假期
2020年2月3日晚間11時40分,當第一班自中國大陸武漢接回國人的包機抵達桃園機場,我與指揮官及跨部會單位組成的防疫團隊,大家身穿白色連身式防護衣,依先前多次沙盤推演與分工規劃,一絲不苟地執行檢疫與清消,一直忙碌到隔日清晨,247人都被安頓好,我們才結束這場工作,回到指揮中心準備召開記者會。「防疫視同作戰」這句話,在政府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期間,是所有防疫夥伴有志一同的態度,而對疾病管制署來說,這卻是我們早已不斷實踐的日常。疫病無疆界,防疫無假期,在全球化、人流快速移動的現代,面對肉眼不可見的細菌、病毒等帶來的人類傳染病,就是得時時刻刻繃緊神經去預防、偵測與應變。
即時偵測 超前部署
自2019年12月31日,我們發現中國大陸武漢地區傳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同日即通報世界衛生組織(WHO),並開始針對武漢直航班機進行登機檢疫。2020年1月12日,我們派遣兩位專家赴武漢瞭解疫情相關資訊,研判武漢當地的疫情,已不能排除有限度人傳人的風險。當中國大陸於1月10日公布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我國疾管署實驗室即於1月14日設計出專一性的引子與探針,並測試成功,將檢驗時間縮短到4 小時。1月15日,中國大陸疫情狀況更趨嚴峻,我們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公告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並通令各醫療院所,開始進行系統性的疾病偵測及檢驗診斷,並隨著中國大陸疫情的擴張,擴大兩岸間的邊境管制,同時向民眾宣布旅遊疫情警訊,建議大家暫停非必要的旅遊。
經陳報行政院,「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1月20日三級開設,1月23日提升為二級開設,到2月27日再提升為一級開設。開設初期適逢春節假期,疾管署同仁開始在機場輪班做檢疫、在實驗室做檢驗、24小時監看國內外疫情、大量進駐接聽1922專線、緊急調度與釋出庫存的口罩到藥局和超商,還有訂定各類指引和防疫措施、規劃居家檢疫/隔離、與地方和醫療體系聯絡,演練與準備啟動全台6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等,大家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執行著這些「超前部署」的防疫工作,就這樣連續幾個月下來,一路與病毒傳播在賽跑、比拚。
從SARS經驗學會沉穩應戰
我們目前的防疫戰略與措施,多是源自於當年經歷SARS的震撼經驗後,政府對整個防疫體系所進行的檢討改革,以及接續這些年來不斷積累的實戰經驗。隨著全球新興與再浮現傳染病日趨頻仍,像是H1N1新型流感、H7N9流感、狂犬病、登革熱、茲卡病毒等,透過一次次戰役,我們構築起更敏銳的傳染病偵測體系,在社區公衛端和醫療體系啟動應變防治的速度也更快、效能更佳。另從緊急應變指揮架構來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已是SARS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第9次開設,透過指揮中心分級開設與運作編組,我們可依疫情發展彈性擴張動員規模,並從平時的跨機關協作,迅速轉換為作戰隊型,將防疫團隊劃分為指揮管理、情報蒐集、應變作戰、後勤支援等部門,有效整合跨部會的人物力。這次在指揮官的帶領下,整個防疫作戰的命令流、資訊流與物流算是相當通暢,大家合作的默契也極佳。
邊境風險仍需嚴管 以保障國內安全
相較於SARS,新冠肺炎的致死率雖然沒有那麼高,但卻有傳染力強、感染潛伏期與病程皆長、發病前即有傳染力,以及感染者不一定會發燒甚至多為輕症等難以覺察和「對付」的特性,這使得我們在邊境檢疫和社區疫調追蹤的難度均更甚以往,病人住院天數長,對醫療體系的負擔也相對重。6月底時我應海基會之邀出席大陸台商端午節座談,向國人說明我們的防疫對策,席間就有焦心期待赴陸工作,但無法接受再次入台需進行檢疫的朋友提出疑問,不解為何不能於入境台灣時進行全面篩檢,檢驗陰性者即可免除檢疫程序。
這是因為PCR檢驗雖然是世界公認的標準檢驗,但仍存有一些限制,當一個人從感染新冠肺炎起,到發病、有症狀、痊癒/死亡,並非所有的歷程都可透過PCR檢驗而出。一般來說,染病者在發病的前1、2天到出現症狀後的7至10天內,才是PCR檢驗可測出期。換言之,感染者在潛伏期間經檢驗陰性,不代表以後就不會發病,且反而容易以為自己是健康的,即疏於注意自身的症狀,甚或傳染他人而不自知。在國際疫情仍相當嚴峻的當下,在沒有充分證據顯示入境來源國屬低或中低感染風險時,倘我們貿然縮短或取消檢疫措施,讓正值潛伏期的感染者把病毒帶進社區,造成的防疫破口將會是整個社會要承擔,故實在不可不謹慎!
化危機為契機 發揮防疫軟實力
SARS疫情至今已17載,除了防疫專業顯著提升,整個外在環境的變化亦相當大。台灣民眾對防疫意識與公民素養的進步,以及我國在生醫領域和資通訊科技產業的飛躍性成長,卻是台灣這次防疫成績能如此亮眼的關鍵因素;不過新興的防疫挑戰也不少,譬如全球產業鏈因為彼此高度依存,也會影響我國在醫藥與防疫等必要物資生產供應的安全,然而恰好也因為這次全球口罩短缺危機,台灣的口罩國家隊於焉成軍,衝出台灣的口罩產能,在滿足國內需求後,更讓我們能援助國際,展現「Taiwan can help!」的精神。
另近年隨著新媒體發展而使得防疫相關假訊息甚是猖獗,政府各個部門均使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以迅速、正向、幽默的方式闢謠;民間查核組織亦自發性發揮社會責任,積極跨國串聯察明各種訊息的真偽;而疾管署也搭上這波疫情的順風車,成功地將與宏達電(HTC)公益合作的官方LINE@聊天機器人「疾管家」推送給民眾,追蹤人數達近220萬人。在關鍵疫情時刻,能透過人工智慧,把政府與民眾的防疫資訊做到同步,把彼此在防疫專業知識的距離拉到最近,正是當初我們在政策宣導上最期望達成的目標。
智慧科技成就台灣模式防疫
這一次的防疫,我們承著前人在戶政與公共衛生管理和全民健保上奠定的良好基礎,以及新世代人才輩出的創新科技實力,憑藉完整的戶政、健保、海關與移民資料庫,輔以高涵蓋率的手機通訊和科技發展,串連成一系列即時、完善且人性化的追蹤與服務系統。我國智慧防疫系統包括「入境檢疫系統」,從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即開始彙整相關資料,並拋轉至「防疫追蹤系統」,提供第一線民、警、衛政人員關懷防疫使用,並以透過電信定位訊號的「電子圍籬系統」協助落實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措施。此系統最初是為了解決大量入境旅客與病例接觸者管理的問題所設計,現在則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許多國家紛紛來詢問運作機制。
又我國全民健保超過99%的高覆蓋率,這次疫情中亦充分運用健保大數據資料庫,將返台國人名單與就醫資料勾稽,再透過健保卡註記旅遊史方式,讓第一線醫護人員,能得知民眾過去14天旅遊史,提高警覺進行通報與採驗以協助防堵疫情。因為在社區裡有這樣高效率的偵測與檢驗,以及後來再針對一些高風險的族群,進行專案和回溯檢驗,我們才有辦法在境外病例移入的時期,嚴守社區並快速抓出可能的漏網之魚,找出潛在的感染源,作到精準檢驗。
信任與互助 展現社會韌性
當面對突如其來的疫病威脅,政府最好的風險溝通策略,就是儘可能即時公開資訊。因為當社會大眾愈能與我們一起瞭解這個疫病,就愈不會過度恐慌。而會擊垮我們的,往往是人性,不是病毒本身。在國內疫情緊張的階段,我們每天至少召開一場指揮中心記者會,努力說清楚當下已知與尚未能瞭解或掌握的訊息。連續一百多個日子,防疫團隊每天拼命在做疫調,我們追著前一天才收到的檢體,催促實驗室的同仁在上午就要做出檢驗結果,試圖釐清錯綜複雜的傳染鏈,然後下午2時的記者會就上陣宣布,每天都在被時間追著跑的巨大壓力下,但為了能及時堵住任何一個可能的防疫破口,能讓民眾即時警惕或放下不安的心,過程再如何辛苦,對我們每一位在中央或地方單位的防疫人員來說,都是非常值得的。
新冠肺炎疫情如同當年SARS一般,對台灣社會皆帶來重大的安全威脅與經濟危機,然而經過當年的慘痛教訓,國人已建立起良好的防疫意識,並能信任專業,願意耐心聽我們說明各項防疫措施背後的原因與科學理論基礎,不輕易再讓恐懼凌駕理智;這次疫情初期,就有許多從大陸各個工作地點返台的國人,因擔憂自己成為社區的防疫破口,而主動自我隔離,並透過1922專線通報健康狀況與旅遊史,令我相當感動;我也觀察到民眾多已懂得尊重他人,瞭解沒有人願意生病,而我們要對抗的是病毒不是人,所以願意與我們共同去創造一個支持他人主動誠實告知的友善社會氛圍,並發聲制止少數網路肉搜或霸凌的行為。相較他國屢屢傳出因為疫情引發的歧視或對立,國人展現出高度的民主素養,以互信與互助的本質,主動配合政府政策與措施,這正是台灣至今能夠防疫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亦證明台灣社會經歷危機化成轉機的韌性!
站在防疫最前線 我們義無反顧
走在防疫最前線,這一「疫」,還沒有到盡頭,在國際疫情屢創新高之際,誰都沒有大意的本錢。若說我們有做好防疫至今,主要仰賴來自各方的努力,展現出台灣整個社會自2003年SARS疫情深蹲後,一躍再起的防疫力量。未來我們疾病管制署會繼續秉持「審慎以對」、「迅速應變」及「超前部署」的精神,挺身站在防疫最前線,為全民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