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的「智」造轉「行」 徐岳聖用熱血狼性讓老企業再創風華
- 資料發布日期:111-01-20
- 最後更新日期:111-02-24
文/黃欣
身為臺商二代的鈞正副總經理徐岳聖,若只論他現在的頭銜或言談,會以為他是個工科人才,接手家族事業是按部就班的規劃。實則,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運動員,直至而立之年,才決定回歸家族的傳統製造業。
十多年前,還是製造業的門外漢的他才跨行不久,就面臨老牌企業遭遇的時代危機,以及父子兩代對企業經營理念的磨合。最終他成功帶領企業華麗轉身、再創高峰,十多年風霜點滴不足為外人道。回首這段經歷,徐岳聖說,「正因為我的起點是在谷底,所以我必須一路找尋正確方法來解決問題」。
脫下運動服 換上工廠制服
從高中的體育班,之後於臺北體育學院(今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的前身)完成大學與研究所的學位,徐岳聖沿著體育科班的教育養成一路向上。原本打算繼續念博士班,卻因英文筆試成績未過而落榜,只好先去服兵役。
雖然徐岳聖研究所念運動教育,但嗅到商機的他,腦筋動得很快,在當兵時就學以致用,和幾個夥伴成立了「動勁創意體育工作室」,藉由設計過的體育課程,訓練小朋友的團隊合作、創造力或是批判性思考能力。課程推出後頗受好評,當時連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東元文教基金會都曾找他們合作。惟因團隊夥伴對公司前景各有不同想法,未能繼續發展下去。但對徐岳聖來說,這段經歷讓他發現自己對經商充滿熱情,為前進商界燃起小小的火苗。而正式體育老師職缺因少子化一位難求,恰好徐岳聖父親徐傳禮在大陸的鈞正公司需要人手,他也因此由體育圈進入到傳統製造業。
鈞正於1981年在臺灣創立,為一家專門研發、設計與生產自動化設備的企業,早期以鉛酸蓄電池生產設備為主。1997年,和許多臺商西進的軌跡相同,鈞正跟著客戶-湯淺集團、CSB電池(現日立化成集團)的腳步到大陸設廠,成為天津湯淺、天津統一等臺日資企業的配套廠商。後來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到汽車零配件、食品產業、五金鑄造等領域,同時也在廣州、湖北設立據點。
徐岳聖說,因為什麼都不懂,他一到廣州,便和工廠技師在車間裝配設備,從最基本的打磨、鎖螺絲做起。在廣州五年的時光,他跟著廣州技師、天津業務全大陸到處跑。他和技師去調適設備時,同樣弄得滿身滿手髒污、晚上住著兩床69元人民幣晚的超便宜旅社;和業務跑生意時,他憑酒量喝出人脈、也喝出業績。
那段時間的經歷,喚醒了徐岳聖骨子裡的「狼性」。「狼性」兩字聽來似乎很血腥、很殘暴,但回歸本質,就是你對生命或成就感的強烈企圖心。他說,當周圍所有人都用100分的力氣在拼搏時,你只能付出101分的努力才能超越對方,再無他法。於他而言,拼搏帶來的不止名利,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著手老牌企業大改造 成功華麗轉身
2017年,鈞正天津公司風雨飄搖,一年虧損高達人民幣4、500萬元,徐岳聖被父親當成最後一張王牌前去救火。當時公司內憂外患不斷;於外,在市場飽和與山寨品充斥的環境下非但搶不到訂單,公司也拿不出夠吸引商機的產品創造業績;於內,員工不僅毫無衝勁、更是缺乏紀律制度,徐岳聖說道,「光是上班穿制服這種小事,我爸講了十年都沒用」。
徐岳聖說,既然外部訂單非一時半刻可以解決,他決定先從內部改造開始做起。「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他重新訂定員工手冊,確立規章制度。散漫慣的員工當然很不滿,如同電影情節般,滋事、咆哮、拍桌子的戲碼,天天上演。徐岳聖有他應對的辦法,靠著鐵腕改革與運動員在球場上對決的氣勢,讓跟不上改革步伐的員工「知難而退」,徐岳聖認為病灶去除後,公司才有步上正軌的可能。
改造企業過程中,徐岳聖和父親也因理念不合起過大小爭執,父子關係一度緊繃。「父親是典型的老臺商,什麼事都先講『情』,他覺得我這樣改造太殘忍」。但他慢慢讓父親瞭解到,這些措施並非針對個人,而是現代公司治理的一環,「幸好他的心臟也夠大顆,慢慢接受我的維新變法與人事組織重整」徐岳聖一臉歉意與感激的說著。
除了公司內部「砍掉重練」,他也開始找尋更多外部機會,不再只專注於原本的鉛酸蓄電池行業,而是增加市場切入點,從自動化設備切入機器人市場。徐岳聖認為「你必須每個產業來者不拒、廣伸觸角,才有可能找到下一個風口。就算這個產業我這次沒賺到錢,但學習也能累積自己的實力」。不僅如此,徐岳聖更將眼光放遠到國際市場,陸續將業務開拓到印度、巴西、越南、巴基斯坦、斐濟等國家,為公司尋找新的契機。
他接手一年後,2018年隨著人事成本下降、逐步打開客源,天津公司終於虧損減半,2020年更轉虧為盈。徐岳聖說,天津公司的轉危為安,是他在大陸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他說,「我這一路好比在打逆風球,而且還是『滿壘有人、兩好三壞滿球數沒人出局』的局面,我沒有失投的空間,只能一個球、一個球的討回來,追求一場逆轉勝」,他為自己的努力下了完美註解。
製造業新格局 各據點都要能獨立作戰
工業機器人是鈞正轉型的關鍵,徐岳聖跨進該領域的契機,來自河北黃驊的客戶向其詢問能否修復幾台舊的工業機器人。當時他集結公司所有資源,花了三個月時間搞懂機器人每個零部件作用及可以供應零件的廠商。即便後來未拿到該客戶訂單,徐岳聖也說無所謂,「學習過程已經內化,並成為我的養分」。後來鈞正也憑藉這段經歷,成功切入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進入智能製造領域。
這兩年,全球製造業這兩年遭受的衝擊可說史上少見。除了疫情肆虐、原物料與運費上漲,大陸製造業還多了限電限產的壓力。面對艱難的經營環境,徐岳聖說,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元發展,包括轉型升級、開拓新的戰線,同時培養各據點獨立作戰的能力。
他舉例,天津公司之所以能從大幅虧損下撐過來,首先是多了工業機器人這產品,加上客戶不再侷限於鉛酸蓄電池行業,徐岳聖說「東邊不亮西邊亮」,要從其他產業找到機會。他強調,除了不能將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中,企業各據點的獨立作戰能力也是關鍵。
臺商過去圈一大塊地、為特定客戶服務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協力廠商規模不一定要很大,但要具備滿足客戶所需的能力。他舉例:「客人今天想吃牛肉時,你要知道哪裡買的到肉;或是當大家都抓不到牛時,你知道哪裡可以捉到。要具備多元的問題解決能力,讓客戶不論遇到大、小問題時,先想到你」。
也因多元發展的戰略有成,他預估2021年鈞正的盈餘將在逆勢中成長。不過徐岳聖認為,鈞正經歷了前期大破大立的陣痛期,現在的獲利並非偶然,但經營企業仍要隨時做好「破與立」的準備。
兩位恩師造就他邁向專精之路
對徐岳聖此生影響最鉅的有兩位老師。一位是高中的國文老師-洪蘇,當時徐岳聖念的是體育班,主要著重在術科鍛鍊而非學科成績。但洪老師不採填鴨式教學,而是引導學生去學自己想學的,並且自己找出答案。
體育競技脫離不了輸贏,這位老師讓他學習到「人生不是只有輸或贏,而是在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此番類似運動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也讓徐岳聖開始不斷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他說「最簡單的作法就是放棄,而我不想走這條路」。
另一位則是研究所的教授-周建智。這位教授要求甚嚴,徐岳聖曾在meeting上因為準備不足被教授轟下來,自此造就他「學就要學到專精,讓人怎麼問都問不倒」。剛到工廠時他什麼都不懂,工程師或技師難免對他揶揄輕蔑。但他像海綿一樣吸收新事物、像小偷一樣跟在資深技師與業務身旁偷學技巧,迅速掌握「眉角」,方案逐漸受到越來越多客戶肯定,「專業」也終於得到自家員工認可。
疫情回台 擇機另起爐灶 開創自己事業
2020年初,徐岳聖因疫情回到臺灣。在臺這兩年,一方面活絡鈞正的臺灣市場,另一方面他也在找尋自己「破立」的機會。
徐岳聖說,20、30年前我們的父輩叔輩,也是背著行囊從臺灣西進到大陸。「我們這一代也已在各自領域積累了10幾年的經驗,該輪到我們背著行囊拎著皮箱,離開大陸的舒適圈,去印度、去緬甸,去其他更落後的地方,找尋我們新的領域,成就我們更大的夢想。」他透露,新公司的方向也和自動化設備相關,只是服務的領域和客戶更多元,冀望自己更高更遠的夢想在臺灣或世界其他角落實現。他說,「我對『頂尖』或『世界第一』這類追求滿懷企圖,所以隨時做好『冒險』與『衝撞』的準備」。
不過徐岳聖也說,回臺這段日子,看到多數臺灣年輕人的的企圖心已被追求小確幸取代。他感慨地說,「狼已被慣養成了羊,這點很可惜,因為臺灣年輕人在教育、創造力方面絕對不輸給對岸,差別在於那種追求成功的衝勁」。他強調,「慾望將決定你的高度、積極性與行動力」,不論身在何地,徐岳聖被點燃的熱血狼性始終翻騰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