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TGC古坑咖啡以「智」取勝 飄香國際

  • 資料發布日期:111-08-24
  • 最後更新日期:111-08-24
TGC創辦人徐飴鴻

文/蔡敏姿

談到臺灣咖啡,很多人直接就聯想到雲林古坑,在雲嘉交界處的大尖山是古坑咖啡的搖籃,海拔達1000公尺以上的咖啡樹上結滿紅色果實,這也是在地雲林古坑咖啡企業有限公司(簡稱TGC)的致勝王牌。公司打破農業看天吃飯的鐵律,結合AI科技,以智取勝,只需打開手機就能掌握氣候數據,以此調整咖啡園的環境,翻轉生產模式,產品成功銷往歐美、中國大陸、日本等地。

臺灣咖啡館密度全球第一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調查,臺灣咖啡市場年產值約800億元,一年平均每人喝下約200杯咖啡。2021年臺灣咖啡館密度已是全球第一!因先天環境條件限制,咖啡生產國家絕大多數介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目前約有60個國家。臺灣緯度適合種咖啡,複雜的地形氣候條件,創造了豐富多樣的口味,但田園管理相對困難。TGC導入科技,智慧化控管生產流程,從契作農園的果樹到烘焙包裝都有「履歷」。有了完整的監測數據,可以有效輔導農民和控管品質。

       TGC董事長徐飴鴻早年離鄉,曾經在高雄經營七家超商,2004年返回古坑創立品牌,轉行踏入咖啡產銷。早期創業的困難點在於開拓通路、產品開發,在市場蹲了兩、三年才嶄露頭角,運用過去經營連鎖超市的銷售管理經驗,整合加工技術、產品包裝和行銷資源,慢慢打進主流市場。「TGC代表Taiwan Good Coffee,以推廣臺灣好咖啡為使命」,這是徐飴鴻設定的目標。

農業結合科技  大數據管理吸引青年返鄉

      「人力短缺是臺灣農業發展很大的阻礙,讓智慧化科技加入會更輕鬆一些。」徐飴鴻說,在臺灣,咖啡樹一年最多開花達七次,需耗費大量人力摘採,後續還有加工、烘焙和倉儲管理等等,每一樣程序都需要人手支援,且因產量規模小,成本遠較飄洋過海來的進口咖啡豆高。

       為了解決人力問題,公司參與經濟部的智慧城鄉計劃,攜手緯創子公司緯謙科技,讓農業加入AI陣營,在田區架設微型氣象站,蒐集田間的環境數據,如溫度、風力強度、濕度等,讓數據成為種植的參考依據,如今年溫度變熱,透過降溫調整或設施建置就可讓咖啡品質更好。同時,安裝攝像鏡頭,減少往返咖啡園的時間成本,用智慧設備統一控管,加裝感測器優化烘豆品管,以期讓當地的咖啡從種植(一級)、烘焙加工(二級)、銷售(三級)的產業發展模式,發揮相乘綜效升級為六級產業。

       TGC也建立完整的程式系統,只要掃描包裝上的條碼,即會顯示咖啡豆烘焙曲線和風味表現資訊,透過手機即可掌握原料倉狀況、氣候影響、溫度與溼度的控管、有無農藥檢出之相關報告,這樣一來便可用最精準的作業系統來維持自家咖啡豆的完美比例。此外,TGC提供咖啡體驗課程,從生豆栽種、咖啡烘焙分級等都有安排活動;在長輩、青壯年的團體課程、大專學院學分教程都可以看到蹤影。徐飴鴻指出,希望透過農業智慧化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就業,他在臺北唸書的兩個孩子已經決定回來種咖啡,期待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兩岸咖啡價位、風味大不同

       2011年「TGC」精品咖啡品牌進軍國際,成功銷往美國、澳洲、中國大陸、日本及泰國等地,並連續四年獲選「大陸10佳」臺灣伴手禮。是否計劃在大陸拓點布局?徐飴鴻考量各種因素,表示目前沒有在對岸設點的規劃,不會把大陸拓點作為主要目標,但會用國際貿易方式,透過大陸經銷商、代理等方式打入大陸市場,包括電商線上平臺銷售,已經有合作的廠商,銷往廣州、福建為主力。

       比較兩岸咖啡市場的差異,徐飴鴻指出,大陸生產的咖啡集中在雲南、海南,還組建「國家隊」咖啡廠。臺灣咖啡種植地區集中在高海拔山區,雲林以南到屏東、臺東也有種植,是適合種咖啡的緯度。早期全球公認牙買加的藍山是咖啡最佳產區,而臺灣中海拔類似藍山咖啡生長環境,加上臺灣農民栽種技術比大陸好,他認為咖啡品質更勝對岸同業。不過,在價格上大陸比較便宜,取決於咖啡豆品質,人力成本等因素,大陸咖啡價格僅是臺灣的三成至四成左右。

       TGC臺灣咖啡莊園在大尖山上栽植之咖啡豆,於臺灣國產精品咖啡評鑑中,獲得85分以上的高評價。臺灣古坑咖啡豆風味中帶點草本花草香、溫和清爽回甘的口感,藉此獨特風味立足於世界精品咖啡的行列中。

對岸組「國家咖啡隊」搶攻國際市場

      中國大陸近年積極發展咖啡產業,據陸媒報導,去年由雲南省申報「國家咖啡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獲批立項,以當地咖啡企業、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為對象。旨在通過建立標準化區域服務和培訓平臺,提供咖啡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服務、咖啡標準指標驗證服務、咖啡產業標準化信息服務等。提高雲南咖啡產業品質和品牌影響力,以及中國大陸咖啡標準化的整體水平。

       雲南咖啡的風味特性,香濃均衡,果酸適中,廣受好評。隨著咖啡產業發展,雲南已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咖啡種植地、貿易集散地和出口地,其咖啡豆產量占大陸總產量的98%以上。不僅雀巢、麥氏、卡夫、星巴克等咖啡巨頭均在雲南有咖啡業務,德宏後谷、普洱愛伲等大陸本土咖啡企業也逐漸發展壯大。

山寨問題難解 臺商怕踩雷

       臺灣咖啡業者到大陸發展最常面臨到「山寨」問題。徐飴鴻回憶說,多年前他曾到大陸參展要找合作的代理商,卻赫然發現當地已有仿冒品,他還買回家研究一番,並向主辦單位提出異議,要追究責任,最後不了了之。疫情爆發前,公司每年都會參加兩岸農產品相關交流展覽,他曾去過上海國際展覽中心、廣交會等接觸對岸咖啡業者,個個能言善道,不像臺灣業者務實,專注基本功,靠產品說話。公司產品在大陸、日本銷售屬性不同,日本採用精品咖啡為主,客戶購買生豆自己烘焙;大陸則是即溶咖啡,一般性消費,與前者價格差五、六倍。

       全球疫情肆虐,觀光餐飲業首當其衝,咖啡產業也陷入低迷。徐飴鴻坦言,疫情期間人流變少,消費者減少對外接觸,門市營收下滑超過五成。為了突破困境,公司積極增加通路、產品開發、強化電商來另謀出路;另一方面,因應人力短缺,將產品精品化、智慧化,讓管理更有效率。

疫情衝擊 「啡」往南向喊卡

       公司與緯謙合作地方創生,科技結合農業,打造友善咖啡產業,在疫情爆發前,這一套生產模式曾走出海外到印尼試點,與當地農民合作規劃種植約4萬公頃的咖啡園,古坑咖啡企業還派人員到印尼推廣,將咖啡「六級化」產業模式搬到海外複製、推廣。看準印尼的氣候適合種咖啡、市場開發潛力大,配合政府的南向政策前進印尼,徐飴鴻希望能讓古坑咖啡揚名國際。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在疫情干擾下,這項臺印咖啡的合作案尚未有新進度。

       據了解,臺灣咖啡年產量700至950公噸,而TGC是業界的領頭羊,年產量契作加自產生豆約25至35公噸。「現在契作的咖啡農愈來愈多,固定收購的農戶除古坑外,也有南投國姓和仁愛鄉、屏東三地門等」,咖啡農在栽種時遇到問題,拍照直接上傳系統,即可以透過線上教學傳授解決方法,做到智慧化、友善管理,讓年輕人更願意投入。

       天馬行空的想像也能讓咖啡玩出新花樣,近年TGC推出話題性十足的「12星座咖啡禮盒」,透過咖啡各種不同的後製處理方式加上烘焙的技巧變化,賦予各星座不同的風味表現,並符合各個星座的性格特質,這也是全球首創,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友善環境 朝碳中和、零碳排邁進

       談及公司未來規劃,徐飴鴻指出,全球暖化對農業的威脅性日益劇增,天氣越熱咖啡品質會下滑,全球各地產區都一樣,預期未來10、20年恐怕喝不到平價咖啡,咖啡會越來越貴。為了友善環境,公司將朝碳中和、零碳排兩大面向著手,首先響應「林下經濟」,以友善環境方式經營林地環境,在兼顧山林保育的同時,也能創造多元的經濟收益。其次,在山區、平原山腳下設置太陽能板,營造適合咖啡生長環境,只需三至五成的日照來調整。碳中和計畫已經在執行了,將持續碳足跡盤查,做到零碳排產品。

       雲林古坑咖啡又有「御用咖啡」美名,源自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當地咖啡品質佳,被運回日本供日本天皇與貴族飲用,因而得名。在時代巨輪轉動下,徐飴鴻期盼古坑咖啡結合科技智慧化,將重返榮耀,飄香國際。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