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2022中國大陸經濟新情勢與臺商經營布局

  • 資料發布日期:111-01-22
  • 最後更新日期:111-01-24
大陸經濟情勢


文 ∕ 高長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榮譽教授)

2021(民國110)年12月上旬,於北京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不諱言,目前中國大陸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未來經濟展望不容樂觀。

中國大陸經濟正面臨「三重壓力」

所謂需求收縮,主要是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居民消費欲振乏力,民間投資意願低落。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居民消費和民間投資都呈現開高走低的趨勢,全年平均成長率分別為12.5%和4.9%,自8月份以來漲幅都已降至個位數,其中居民消費12月份年成長率僅1.7%。

需求收縮的背後,主要是房地產行業的下行壓力,恆大地產陷入債務危機即是典型的例子;大型房企面臨流動性困難、中小型房企倒閉事件也時有所聞。房地產行業一向被認為是拉動中國大陸內需的火車頭,房地產市場低迷,不只使得中國大陸的國內需求欲振乏力,更嚴重的是資產價格不斷上漲,無論企業還是一般家庭,大舉借貸的結果,整個金融和房地產體系的風險不斷累積。

供給衝擊,一方面指的是運費、大宗商品和原物料價格上漲帶來輸入性通膨脹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指近期中國大陸境內疫情反覆、汛情、拉閘限電與供應鏈失衡等因素,對供給端產能營運所造成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中央提出的「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中國大陸各地積極展開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運動式減碳已蔚為風潮。8月間,中國大陸發改委發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指出全國有19個省市執行能源雙控政策未達標,被點到名的地方政府,開始實施嚴格限電措施,結果嚴重傷害到工業生產。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規模以上工業生產活動在執行限電措施之後,9月的產值年成長率驟降至3.1%,遠低於7月的漲幅6.4%;10月和11月的成長動能持續偏弱,分別只有3.5%和3.8%。

預期轉弱是指市場對於未來一年經濟成長的預期持續看衰,主要是因變異病毒株導致的新冠疫情一直在中國大陸各地此起彼落,導致經濟活動遲遲無法回歸常態。尤其中國大陸堅持執行清零政策,一旦出現疫情,防疫措施非常嚴格,各地不斷出現疫情反彈和嚴格封鎖,打亂了經濟,特別是餐飲、旅宿等服務業復甦的時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2021年4月以來呈現連續回落之勢,主要就是受到疫情升溫的影響,尤其9月、10月的PMI已跌落收縮區間,其中小型企業PMI更是連續7個月處於收縮區間,這些都是預期轉弱的訊號。

12月初,中國大陸知名經濟學家李稻葵公開指出,未來幾年中國大陸經濟將陷入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期,大家「得準備過苦日子了」。李稻葵對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情勢的看法傾向保守,主要是基於三個觀點,一是地方債問題,二是供應鏈外移問題,三是碳排放政策。

地方債問題持續困擾中國中國大陸經濟

李稻葵認為,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勞工雇用成本、環保要求趨嚴,傳統勞動密集加工產業撤離中國大陸,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近年因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COVID-19)衝擊而加速,長期而言供應鏈外移是不可逆的趨勢。針對碳排放政策,李稻葵指出,中國大陸為了落實已定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近期地方政府在操作手段上過急過猛,不惜拉閘限電,對經濟造成嚴重傷害,未來碳排放政策仍將影響經濟活動的正常運作。

中國大陸的地方債問題揮之不去,主要是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長期以來高度依賴房地產市場和土地收入,也就是所謂的「土地財政」;當土地和房市的發展能量不足,財政收入不如預期,財政透支乃透過借貸,或發行地方債券彌補,還有未出現在公開的資產負債表上之其他融資,俗稱「隱性債務」。國際投資機構高盛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的隱性債務總額已從2013年的16萬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020年底的53萬億元,約相當於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2%,遠超過中國大陸官方公布的地方政府債務餘額。

受到新冠疫情升溫、房市降溫、汛情干擾、限電措施、加強對民營企業壟斷行為執法,以及對教育培訓行業執行「雙減」(指減輕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的影響,過去一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速呈現開高走低趨勢。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的經濟成長表現逐季下滑,從第一季的18.3%,到第二季的7.9%,再到第三季的4.9%,呈現開高走低之勢,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一般預測將跌破4%(請參閱附表)。各主要研究機構預測,2021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全年平均可達7.6%以上,最高可達8.1%,儘管如此,經濟成長動能明顯呈現逐季減弱之勢。

展望新的一年,中國大陸經濟仍難言樂觀。著名經濟學家陶冬指出,中國大陸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轉弱,整體經濟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往下,目前已進入下行週期,新冠疫情反覆和中國大陸的防疫政策仍然是決定經濟增長節奏的關鍵。新冠疫情持續不斷,加上對課外教輔行業的嚴格監管,已導致居民就業和收入不穩定,進而遏制了民間消費能力和意願;此外,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減少,以及房地產行業的震盪都拖累了需求。《華爾街日報》10月中旬刊出的一篇專欄文章指出, 目前中國大陸經濟下行壓力不小,如果中國大陸政府無法適時推出有效的寬鬆/刺激政策,則2022年經濟持續下行的風險將不可避免。

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展望不樂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2021年第四季發布《經濟藍皮書:202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估計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約5.3%,略低於潛在增速(5.5%);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的年度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將呈現前低後高的趨勢,平均而言可達到5.5%。

國際機構對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預測各有千秋(如附表),其中,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看法較樂觀,估計可達到5.6%;美國銀行和日本野村的看法較保守,約在4%左右,其他各主要研究機構認為,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預估略高於5%。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一個研究機構對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預測,新近一期發布的數據都比前一期低,顯示大家不約而同,對中國大陸經濟前景的看法趨向保守。

為避免宏觀經濟持續探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要「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宏觀調控政策強調「穩健有效」,宣示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前者主要聚焦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援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後者主要措施包括調降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信貸支援等。微觀政策重點則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未來將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整治」;強化契約精神,有效治理惡意拖欠帳款和逃廢債行為。

為防止房地產市場債務危機惡化,中國大陸政府已陸續採取若干放鬆的政策。中國大陸央行表示: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自9月底以來,監管部門放鬆對住房抵押貸款的限制,放寬土地出讓規則,並承諾採取措施為開發商償債提供更多便利,不過,房地產調控政策急遽轉向的可能性也不高。


1月5日,海基會於臺中世界貿易中心舉辦「兩岸經貿講座」,由高長榮譽教授主講。

經商環境不如往昔 臺商應更加謹慎

然而,新的一年中國大陸經濟仍有不少重大的課題必需克服。首先是美中的貿易與科技戰爭在短期內難以和解,尤其美國自從拜登入主白宮後,重點已經轉移到科技制裁,有鑑於技術進步是中國大陸經濟轉型升級,蛻變成為富裕國家的關鍵,美國的科技制裁勢將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造成嚴重傷害。

其次是碳排放政策可能造成的限電危機。目前中國大陸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燃煤為主,占比高達三分之二;碳排量全球第一,占比將近30%,是歐美國家減碳的首要目標。為實現「2030年碳達鋒」的承諾,過去火力發電不受限制的發展模式勢必得扭轉。有鑑於增建核能發電廠緩不濟急,短期內要落實碳排放政策目標,限制用電恐難以避免。

第三是房市泡沫化的後遺症。為了因應金融和地產體系長期以來不斷累積的風險,中國大陸從2020年開始採取諸多監管措施,例如對重點房企融資提出「三道紅線」,以及給金融機構劃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上限等;一系列監管猛藥加諸在沉痾的樓市,終於在2021年集中爆發了房企危機,房市泡沫化的風波方興未艾。由於房市泡沫化攸關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和地方公共建設,已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主要拖累因素之一。

第四是對民營企業加強「整改」的負面效應。2021年中國大陸政府陸續對電商平臺、演藝圈、金融科技、遊戲產業等相關事業加強監管;要求互聯網演算法的制定,須符合「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以及「積極傳播正能量」的目標。姑且不論該等「整改」行動的背後是為政治考量,或是為促進富豪財富的重新分配,落實「共同富裕」政策,但在業界已形成寒蟬效應,投資意願大受打擊。

綜上所述,未來一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動能減弱,面對不斷增加的輸入性通膨壓力,是否會陷入停滯性通膨困境,需要進一步觀察。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對民營企業推動「整改」,鼓吹「共同富裕」,以及加強數據安全、網路安全的管控等動作雷厲風行,已導致整體經商環境發生質變,投資風險升高,臺商在中國大陸經商布局必須更加謹慎應對,「知法、守法、正派經營」為上策。
 

附件下載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