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臺灣企業綠色轉型與東南亞商機爭取

  • 資料發布日期:111-08-12
  • 最後更新日期:111-09-01
馬來西亞台灣形象展資料照片 圖/外貿協會

文/林俊旭、黃瑩禎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輔佐研究員)

在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下,不僅人類生活受到影響,也使生態環境災害日益嚴重。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2021年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AR 6),該會第一工作小組表示,控制升溫1.5 °C已無法達成,極圈融冰、高溫、豪雨等極端天氣事件將持續增加,而第二工作小組在2022年2月公布報告指出,近一半地球人口大約有33至36億人,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環境中。第三工作小組於2022年4月指出,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減半是可以實現的,但需要立即落實正確政策並進行能源轉型,例如大幅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廣電動化運輸及使用再生能源等。

疫情期間的綠色復甦競賽

淨零排放已成為各國爭相擁抱的目標。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133個國家、235個城市、706個企業承諾淨零目標,而這些國家代表全球80%的人口,占了全球GDP的91%,也排放83%的全球溫室氣體。歐盟最早提出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而因疫情所推動的「歐盟下世代計畫」(Next generation EU)是為幫助歐洲創造新的生活和就業機會,同時為綠色和數位化轉型做準備,總投資金額高達8,069億歐元。美國則承諾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藉著「就業計畫」(Jobs Plan),也設立潔淨能源稅收及激勵措施來預防、減少及承受氣候危機的影響。在亞洲,中國大陸則期望在2030年達到碳排高峰,於2060年達到碳中和,藉著「十四五計畫」,針對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及綠色環保等產業進行規劃。日本設定2050年實現碳中和為目標,推行綠色成長策略,為能源、運輸製造和住商三大相關產業訂定綠色發展路徑。韓國設定目標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並制定碳中和基本法,成為全球第14個將碳中和立法的國家。

東南亞綠色經濟相關政策與可能商機

依據看守德國組織(Germanwatch)於每年底公布次年各國氣候變化績效指數評級(CCPI),東南亞國家在全球綠色競賽中沒有落後太多。2022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於2021年12月公布,評比64個國家中,東南亞國家排名分別為菲律賓第23名、印尼第27名、泰國第31名、越南第43名、馬來西亞第57名,都名列在臺灣之前(第58名)。各國綠色政策與商機分述如下。

菲律賓

2020年提出「菲律賓能源計劃2020-2040」,以暫停新煤電開發、開發永續潔淨能源及發展電動車等政策,為再生能源、天然氣、替代燃料和節能技術制定目標,實現低碳能源轉型,開始廣設電動汽車充電站及發展潮汐發電廠,預計於2040年再生能源達到35%,道路運輸電動車普及率達10%,同時也針對一次性塑膠課徵包裝稅,增加永續利用的材料,目標為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75%,到2050年達成淨零排碳目標。

印尼

2021年提出「長期低碳發展策略」,訂定綠色金融、電氣化、可再生能源轉型及碳交易等政策。印尼天然氣公司配合政策啟動綠色能源計畫,預期每年減少4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使印尼成為高收入國家,預計於2025年淘汰燃煤電廠,並將全國柴油發電廠轉換為再生能源,中期目標為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29%,到2060年實現淨零碳排。

泰國

2021年由泰國高等教育、科研暨創新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HESRI)與東部經濟走廊(EEC)和泰國4.0等政策結合為「生物、循環及綠色經濟策略計畫(BCG Model)」,針對食品和農業、醫療和健康、生物能源、生物化學與生物材料及旅遊和創意經濟4個產業,期望農民的平均收入提高至每年24萬泰銖,在2036年能為泰國GDP增加1兆泰銖,10年內增加1,000萬個就業機,每年減少1,650萬噸廢棄物量,10年內減少對自然資源60%的依賴。目標為2050年達到碳中和,到2065年達成淨零碳排。

越南

2020年提出「2021-2030年國家綠色增長行動計劃」,訂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綠化經濟、綠化生活方式等政策,預計在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達6%,到2040年促進利用城市廢棄物和生質能電廠開發,逐步淘汰煤炭,轉換為生物能、氨氣及氫氣,並鼓勵發展離岸風電,在2045年將風能與太陽能發電提高至50.7%。而在《2022年全球電力評估報告》中,越南一年增加337%的太陽能,成為世界第10大太陽能生產國家。目標為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5%,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

馬來西亞

2021年提出「MP12計畫」,針對永續發展制定碳稅、排放交易、發展電動車技術、循環經濟及污染防治等14項計畫,又於2022年制定「再生能源計畫」,規劃太陽能、生物能、水力及新能源的目標及策略,預測至2035年碳排放減少60%,並擬定「全國適應計畫」,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水源與安全等6種領域的長期行動與策略,以應因氣候變化影響並提高減碳排放效率。國家目標為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45%,到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

新加坡

2021年實施「新加坡2030綠色計畫」,訂定自然城市、永續生活、能源重置、綠色經濟及彈性未來等5大目標,並透過企業永續計畫、運輸系統轉型、綠色建築總體計畫及減少學校2/3的碳排放,使新加坡更快達到淨零碳排目標。2022年3月發布《邁向能源轉型2050》訂定潔淨能源復興、氣候行動陣營及新興技術開拓者3大政策方向,並制定去碳轉型策略、採用進口電力、國家氫氣策略、最大限度部署太陽能、數位強化電網等9大策略。新加坡航空開始改用永續航空燃料並透過販售碳信用給旅客,1個碳信用等於2.5公噸的碳排放,降低業者成本之餘,旅客也可以減少碳足跡。同時新加坡針對綠色經濟及碳交易市場分別與馬來西亞和印尼合作,期望帶來共同利益並邁向低碳未來,目標為2030年溫室氣體較2005年排放密集度減少36%,到2050年達成淨零排碳。

以臺灣企業亮點協助東南亞各國共同轉型及爭取商機

然而,面對全球蜂擁而來的綠色商機,臺灣企業有許多能量可以在世界舞台展現競爭實力,由臺灣循環經濟獎得獎廠商可作說明。第三屆(2022年)臺灣循環經濟獎首次透過永續金融分類標準的管理制度納入永續評比考量,報名件數為103件,報名企業有52%為中小企業,其中44%為大型企業,僅4%為財團法人,最後篩選出7至9件進入複審者為39件(如下圖)。


第三屆臺灣循環經濟獎入圍名單

以第三屆入圍廠商、第一屆(2019)與第二屆(2020)得獎廠商整體分析來看,國內循環經濟表現優異者橫跨電子業、半導體業、營建業、造紙業、農業、化工業、紡織業、水泥業、回收處理業等,除大型企業及國營企業外,中小企業的實力也令人刮目相看。

臺灣可攜手東南亞共同合作

2020年起的全球性綠色新政較以往更強化且趨於明確,零排放政策已經成為東南亞及其他亞洲各國淨綠色成長的引擎。綜觀各國政策多聚焦於循環經濟、電動車、儲能、零碳建築及離岸風電等方向,除了產業與科技手段外,亞太地區已有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紐西蘭等國家開始實施碳排放交易之經濟手段,而印尼及越南也正在建置中,考量各國經濟發展現況,臺灣與東南亞可以透過4個方向進行合作。

  1. 政策經驗分享:將造紙、營建、鋼鐵、化學品、高科技、水泥等製造業及農業之資源循環與節能減碳技術相互交流。
  2. 推動中小企業循環經濟作為:利用行銷創意與研發能量如資源回收、循環商業模式及再生材料研發等進行推廣。
  3. 永續供應鏈管理能力輔導:將再生資源交換並透過綠色技術與服務合作。
  4. 碳定價、碳權及碳交易之國際合作,甚至將碳排放交易市場進行整合,發展綠色投資與永續金融等,幫助臺灣企業進行綠色轉型,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延伸閱讀


淨零碳排的必要手段:企業如何購買綠電?

元宇宙全球趨勢與臺灣產業機會/蘇孟宗(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

綠色供應鏈當道  海基會協助大陸製造業臺商邁向淨零碳排新時代

 

 

 

 

 

熱門推薦

2024探索台灣之美夏令營,將於5月22號11點準時開放報名【焦點新訊】

海基會帶領大陸臺商走訪桃園優質企業【最新活動】

「兩會」後中共最新財經政策解析【精選文章】

從多角化經營到生態休閒:褚雲傑打造湖北最美農場【深度專訪】

大陸臺商退場管道的選擇與風險【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中國大陸新修訂《公司法》及《刑法修正(十二)》對臺商的影響與因應建議【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