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重點」研析【精選文章】

  • 資料發布日期:112-01-05
  • 最後更新日期:113-05-08
圖/歐新社

文/海基會經貿處

壹、前言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總書記習近平、現任總理李克強對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工作發表談話,黨內排名第2政治局常委李強進行總結。會議結論認為中國大陸當前經濟「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大,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2023年經濟工作總基調要穩中求進,提振市場信心,擴大內需戰略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吸引外商持續投資及引進重點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科技技術,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有輿論認為,中國大陸正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經濟局面,尤其「二十大」後習近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等路線,私營企業在中國大陸發展前景不明,外商對在大陸投資佈局產生觀望與遲疑。

依據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論及中國大陸「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研析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重點。

貳、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論

中國大陸近期面臨新冠疫情防控對經濟社會帶來衝擊、美中科技對抗、全球停滯性通膨、國內外經濟下滑等眾多壓力,大陸經濟正處於近年少有的低迷現況。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攸關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備受各界關注,會議結論重點摘述如下。

一、 提振經濟發展信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會議認為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盪不安,要做好經濟工作信心,提振市場信心;發展必須是高品質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二、 控制地方債務風險,穩定人民幣匯率及金融體系: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援力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合理穩定,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

三、 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聚焦科技自立自強:實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和能力,加快引進高端人才。

四、 擴大需求與消費,政府帶動社會投資:擴大國內需求,增強消費能力,支援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專案建設,發揮出口支撐及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產品進口。

五、 以製造業重點產業鏈為中心,支持平臺企業發展: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加強對重要能源、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行動,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製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技術研發和應用,發展數字經濟,支援平臺企業發展、創造就業,在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六、 國企民企平等對待,加大利用外資:對「兩個毫不動搖」必須亮明態度,從制度和法律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擴大市場准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經貿協定,推動外資標誌性專案落地建設。

七、 化解房地產及系統性金融風險: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防範化解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參、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重點研析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論明確表示大陸社會經濟面臨困難挑戰,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對於明年經濟工作提出五大政策及六個統籌,要提振市場信心、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國內需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資、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推進鄉村振興在內等多項經濟發展工作,期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

針對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重點,研析概述如下。

一、 「穩定」發展總基調,經濟政策聚焦質的提升,擴大內需為主

根據OECD及IMF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分別為2.2%、2.7%,各主要經濟機構預測,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介於4.3%-5.2%間,全球及中國大陸經濟均呈現低迷。本次會議經濟發展總目標在穩定2023年經濟運行,未對2023年經濟成長設目標值,強調以質取勝,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擴大國內需求及消費,融資支持重大發展項目,吸引外資參與建設。總基調要求穩字當頭,經濟路線似有放鬆回到「江、胡時期」經濟改革發展路線。

二、 預期2023年經濟運行回升,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惟成長動能不足,政策成效有待觀察

中共中央財辦在記者會上表示,2023年上半年特別是第2季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會加快恢復,經濟活力會加速釋放,相關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加上2022年經濟基數相對較低,因此認為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運行可望回升。然而,影響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因素中,新冠疫情是首要變數,最終消費支出雖是拉動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但顯露疲軟,加上民間投資不振,淨出口貿易效果不明顯,大陸經濟成長動能實有不足,各經濟政策倘未能達成目標,經濟發展成效有待後續觀察。

三、消費減緩,所得分配不均,制約內需消費能力

疫情衝擊,制約中國大陸內需消費。2022年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減0.5%,較上月減少0.6%,在消費表現官方坦言內需市場銷售有所放緩;10月城鎮失業率5.5%,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17.9%(7月19.9%),而城鄉居民收入緩慢增長,中低收入居民受疫情影響最大,在民眾收入及消費支出未明顯增加,儲蓄率高與所得分配不均情況下,限制消費意願及能力,居民消費能力弱化。

四、以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為發展戰略,重點支持住房、新能源汽車、養老等消費,並以政府帶動社會投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工作是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增加居民收入,重點支持住房、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消費,並由政府投資帶動全社會投資,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2022年12月中國大陸公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從11方面38條措施提出擴大內需的要求及方案,目的亦在加快培育內需體系,促進強大內需市場,使擴大內需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促進供需平衡。

五、未提「共同富裕」,須關注三次分配後續執行動態

綜觀本次會議結論在收入方面僅涉及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動鄉村振興,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等語,然在「二十大」報告、「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及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三次分配協調配套制度,增強內需發展潛力等安排,均未明文納入本次會議統籌方向或目標。

研判為解除外界疑慮,安定民心,提振私營企業主信心,「共同富裕」雖未列入結論,但須關注後續實際執行動態。

六、壯大實體經濟,發展重點製造產業鏈,放寬平臺經濟發展

中國大陸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在壯大實體經濟,聚焦製造業重點產業鏈。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提升糧食、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發展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技術研發應用,發展數字經濟及支持平臺企業發展,創造就業。

在「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則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培育線上學習、醫療健康、傳統線下文化娛樂業態線上化等「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促進共享經濟消費,發展社交電商、網路直播、知識傳播、微應用、微產品、微電影等創新短視頻平臺等新個體經濟發展。

過去以「反壟斷」為名,加強對平臺經濟的監管似有放緩,轉向鼓勵創新,對於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發展,應會公布相關支持政策,以保就業,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增加勞動收入及強化內需消費潛力。

七、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科技自主自立,高端人才需求孔急

產業政策是以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強,對於建立戰略性新興科技產業,中國大陸除資本投入研發、完善新型舉國體制、融資支持外,由於大陸科技技術落後及高端人才流失,對引進高端技術人才更是需求孔急。

在西方科技封鎖及美國禁止公民及綠卡持有人在大陸半導體企業任職或協助裝機下,2021年中國大陸教育部公布高學校新增37個專業科系,其中約有1/3屬於AI及電子訊息類,「二十大」報告獨立列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目標,培養自主人才及引進國外高端人才更是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八、化解「國進民退」疑慮,引進國外標誌性專案項目,企圖恢復民企 投資信心

在疫情衝擊、美中對抗政治風險、中國大陸經濟預期轉弱、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持續下滑、大陸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預期經濟緊縮,以及近期整頓房地產市場、強化監管平臺經濟措施、推進「共同富裕」等情況下,私營及外商企業認為大陸未來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投資意願低落,取消或延後投資時有所聞,惟當經濟衰退時,國有企業卻是被賦予政策要求,提振大陸經濟的主要力量。

本次會議對外界對「兩個毫不動搖 」1議論,強調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從制度與法律公平對待國企民企,鼓勵平臺經濟創新發展,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推動外資標誌性專案落地投資,加上人民日報在會議召開前 披露習近平說「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的談話,惟是否足以恢復民間及國外投資人信心,保經濟增長,有待觀察。

九、防範房地產、金融與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暴

房地產市場是中國大陸經濟的重要支撐,佔大陸GDP比重約為7%,加上建築業則佔到14% 2;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佔地方政府綜合財力接近一半,是許多地方政府的隱藏債務;房地產佔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的6成,是家庭最大資產及長期支出;房地產貸款加上以房地產作押品的貸款,佔全部貸款餘額的39%,對於金融穩定具有重大影響。為使恆大地產風暴衍生的爛尾樓事件,穩房地產、金融、地方財政債務風險平穩過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是2023年大陸各級政府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肆、結論

受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不斷重組、全球及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及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經濟路線下,大陸投資經營環境越趨複雜,民間消費及投資信心不足,經濟發展動能不足,企業對未來在中國大陸投資經營多所觀望,而國際環境劇變也增加企業海外布局的成本與困難度。

2022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基調與2021年相同,堅持「穩中求進」,延續去年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到今年突出「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從五大政策及六個統籌,部署擴大國內需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前端技術發展應用、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防範重大金融風險、推進鄉村振興、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及綠色轉型、實體經濟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升內需、促進外貿、消除居民消費的不利因素,穩定基本民生底線等結論。

審時度勢,趨吉避凶。臺商應掌握大陸內需政策帶來的商機,拓展大陸內需消費市場,而製造業臺商應建立產品在大陸境內或「China+1」海外多元供應據點;如以出口為主臺商,因應美中地緣政治影響,應即早調整生產線並採取「一個世界兩套系統」供應模式,為企業創造經營的有利條件。

 

[1]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不正確議論」(指國進民退說),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

[2] 引述自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當前經濟熱點問題作深入解讀, 2022年12月19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