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中國大陸平臺經濟動態觀測

  • 資料發布日期:112-08-24
  • 最後更新日期:112-08-28
為救失業率,阿里巴巴集團的中國電子商務部門正招聘2千多名畢業生。圖/東方IC

文/譚瑾瑜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繼2023年7月5日浙江省召開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布《關於促進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後,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緊接於7月12日召開平臺企業座談會,指出平臺經濟為擴大需求提供新空間,大有可為,且期待平臺企業持續推動創新突破,更好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在場包括美團、小紅書、海智線上、貨拉拉、阿里雲、徐工漢雲、抖音、智聯招聘等皆參與發言。平臺經濟是否能在此波中國大陸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過往重要角色,為本文討論之重點。

平臺經濟的政策調整

中國大陸鼓勵先行先試的創新發展模式,不但造就了自身平臺經濟奇蹟,亦培養出阿里巴巴、騰訊等與國際並駕齊驅的平臺民企巨頭,其中阿里巴巴及騰訊的市值,均曾位列全球前十名,然而平臺企業規模及事業版圖迅速擴大,亦顯現出平臺經濟極易誘發市場壟斷的隱憂。事實上,歐盟執委會便曾於2015年指控Google違反反托拉斯法,以不公平優勢妨礙競爭而被開罰43.4億歐元;中國大陸則於2021年2月正式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開始監管平臺經濟不公平競爭與資本無序擴張等行為,阿里巴巴、美團依序被罰182億、34億人民幣,原屬於阿里巴巴集團的螞蟻集團上市計劃亦被暫停。

路孚特(Refinitiv)以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市值估計,截至2023年7月10日,中國大陸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百度與京東等5家平臺企業市值,合計至少損失1.1兆美元,其中又以阿里巴巴受創最為嚴重,騰訊其次。[1]若另以歷年資誠(PwC) 全球市值百大企業排名報告分析騰訊及阿里巴巴之市值變化,亦可以看出兩家企業受創程度,阿里巴巴市值自2021年全球第9名(市值6,150億美元),降至2023年的第32名(市值2,640億美元),市值減少3,510億美元;同期間騰訊市值排名自2021年全球第7名(市值7,530億美元)降至2023年的全球第11名(市值4,620億美元),市值亦減少近3,000億美元。可以想見此波改革調整對於中國大陸平臺經濟之衝擊不小。

中國人民銀行於2023年7月7日宣布大型平臺企業金融業務完成整體改革,並對螞蟻科技集團祭出人民幣71.23億元之罰款;[2]杭州與阿里巴巴集團則簽署《全面深化平臺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三大重點包括:一、堅定平臺企業紮根杭州的信心;二、期許阿里巴巴勇當政企合作、賦能發展、合規經營、創新引領的「頭雁」;三、做優助企業服務,彰顯市場監管的新作為等;[3]而浙江公布的《關於促進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重點則包括:一、增強數位科技創新發展動能、賦能經濟轉型升級;二、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構建精準高效的服務體系;三、健全完善監管制度及公平透明的規則等。

綠燈投資與監管升級

綜整目前中國大陸公布的平臺經濟相關文件,未來政策發展將從以下幾個方向推進。第一,平臺經濟業者須配合政策,進行投資、提供就業機會等工作事項;第二,運用平臺經濟原本具備的網路科技含量,除了促進自身數位科技及創新升級之外,亦被要求透過投資合作,協助傳統產業、鄉村進行數位發展及創新;第三,健全平臺經濟公平競爭規則及完善監管體系,避免壟斷行為之發生。

事實上,國務院7月14日所提出的《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亦提到引導平臺經濟向開放、創新、賦能方向發展,支持平臺企業在創造就業、拓展消費、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推動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7月28日發改委依此進而公布《關於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則提到為了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將持續推出平臺企業「綠燈」投資案例。

舉例而言,在當前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之下,阿里巴巴 的電商平臺近期已在招募2,000 多名畢業生,而擁有淘寶和天貓兩大電商平臺的淘天集團,亦提出正在進行畢業生人才招募作業之規劃。

另從發改委7月12日發表的調研報告,已可看到平臺企業配合政策從事「綠燈」投資。此報告提及2023年第一季中國大陸市值排名前十大平臺企業,投資於晶片、自動駕駛、新能源、農業等比重持續增加,並舉例肯定騰訊、阿里巴巴、美團等支持科技創新、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作為,包括騰訊投資上海燧原科技,促進高性能AI晶片在地研發;阿里巴巴投資匯通達網絡公司,為中小企業及鄉村提供一站式軟體即服務(SaaS)及商家解決方案,促進數位升級;美團則投資榮芯半導體,強化12吋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業務發展,此外,此報告亦提到未來將進一步引導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及國際競爭等層面做出貢獻。[4]

中國大陸平臺企業面臨內外壓力

中國大陸平臺經濟業者歷經此波重整,2022年中國大陸因疫情嚴格封控的低基期影響及2023年疫情解封後消費需求反轉直升之下,2023年中國大陸阿里巴巴、騰訊等都迎來好消息。騰訊8月16日公布2023年第二季財報,營收金額達1,492億人民幣,成長11%;淨利達262億人民幣,大幅成長41%,累計今年上半年營收達2,992億人民幣,成長11%,同期間淨利為520.09億人民幣,年增24%;阿里巴巴則於8月10日公布第二季營收金額達2,341.56億人民幣,年增率為14%。

雖然阿里巴巴、騰訊等平臺民企上半年營收受益於消費有不錯的表現,然而未來恐須面對國際需求不振及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動能疲軟的挑戰。首先,中國大陸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率已急降至2023年7月的2.5%,第二季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呈現逐月下滑趨勢,顯示內需消費動能持續性不如預期,中國大陸內需消費景氣正逐漸降溫;其次,中國大陸出口自2023年5月起轉為衰退,7月出口金額為2,81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14.5%,創下自2020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而中國大陸新出口訂單指數於2023年2月達到52.4的高點後,自4月起回落至榮枯點以下,2023年7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6.3,較6月減0.1個百分點,顯示中國大陸主要出口市場商品需求仍舊低落,在終端市場需求仍未見好轉訊號下,預期中國大陸2023年下半年出口表現仍不理想,進而減弱2023年經濟成長動能;再者,中國大陸前7月固定資產投資雖成長3.4%,但主要是因國營企業投資成長7.6%所致,民間投資卻衰退0.5%,凸顯民間看壞經濟前景。而2023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亦較2022年同期衰退2.7%,在美中科技戰仍持續下,中國大陸吸引外資能力亦力有未逮。

市場信心能否恢復 有待觀察

消費、投資及出口等三駕馬車均有待觀察後續相關促進及激勵措施之功效,然如何恢復中國大陸平臺企業對政策一致性的信心,唯有解除網路科技平臺巨頭們之疑慮才是根本辦法。而中國大陸試圖引導平臺民企投入資金轉向實體產業邁進的同時,臺商亦應多加關注中國大陸未來推動市場化及提振消費動能的相關政策,伺機尋找營運利基,並多考量不確定風險。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