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大」會議後的經濟形勢和挑戰
- 資料發布日期:113-05-13
- 最後更新日期:113-05-14

文/陳德昇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共於2024年3月5日召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此一年度會議循例由李強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並針對政府內外施政、經濟發展與社會議題做論述,同時聽取「人大」代表的意見反映。由於「人大」會議在極權體制下被視為「橡皮圖章」,因而無法發揮監督政府、批評時政的功能。不過,由於中國大陸政經形勢與社會挑戰形成的問題日益嚴峻,仍值得檢視與探討。
經濟成長數據令人質疑
中共宣稱去年經濟增長達5.2%,今年仍強調經濟增長5%。基本而言,大陸經濟增長速度,並未能完全反映經濟發展的實際增長。尤其是去年消費低迷、政府投資有限、外資撤退、房地產下跌,以及出口成效不彰(7年來首次下降),皆是制約經濟成長與發展因素。因此,中共公布較預期為高的經濟增長率,不少國外的經濟智庫認為,中國大陸實際成長有一半已不錯了。因此,經濟成長數據恐是中共領導討論的結果,而不是體現經濟發展實績。
「政治壓經濟」也是習統治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現實。習近平要求各級幹部要學習習思想、貫徹習意志,但其內涵和作法可能背離市場法則。尤其是在國家安全強烈訴求,這便無法發揮市場經營者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換言之,智慧財產權的法治保障、民營企業的企業家精神與創新能力,皆可能受到抑制與挫折。尤其近年為追求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讓企業做「不樂之捐」、參與「共同富裕」,皆可能挫傷民營企業信心。
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在經濟形勢不佳與外資撤離背景下,房地產、股市重挫與地方債臺高築,皆影響經濟活力發揮。尤其是在各省市非核心區之房地產下跌3-5成,加之爛尾樓四處爆雷,皆侵害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此外,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亦在國安法操作下失去昔日光彩,未來恐淪為金融中心「遺址」。
中共「二十大」任用之經濟技術官僚,包括總理李強、何立峰、丁薛祥兩位副總理及「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多在計劃體制下有較多之歷練,但是對現代市場經濟的專業理解和認知仍顯不足。尤其在面對美國持續性且中長期的經貿、金融和科技戰,似難有積極有效的應對能力。因此,在經濟市場改革變調、左傾經濟思維侷限下,大陸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此外,受習近平信任來自浙江和福建的經貿技術官僚,也不盡然能全面合作,甚至在人事任用抓權和鬥爭,皆不利於應對當前經濟變局。
中共在習近平領導下,經歷新冠疫情衝擊後,加之市場化改革扭曲和政治導向的經濟作為,皆可能導致大陸經濟產生「結構性」變局、衰退和挑戰。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皆可能衍生社會矛盾。此外,人民健康保障不足、就學和購屋置產能力弱化,勢必影響消費意願和對現行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新質生產力倡議侷限
此次「人大」會議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討論,其主要內涵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然而,問題在於,科技突破與創新不僅需要市場機制、法制保障,更需擴大國際合作和資源整合,因此當前中共在貿易和科技戰封鎖下,面對股市機能不彰結構,其生產力的提升便面臨實質障礙和挑戰。
儘管如此,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仍有其優勢條件與機會,例如經濟大國內需市場誘因仍大,商人是為利益尋求生存;大國在區域經濟整合中具經濟與政治優勢,例如RCEP的主導性角色。不過,個別產業發展凸出,也可能導致全球相關產業排擠效應。例如,近年大陸電動車發展迅速,民營的比亞迪、小米汽車產量與價格具國際市場競爭力,但這是否有國家補貼?歐美國家汽車業顯已面臨實質威脅,勢必採取保護措施。此外,大陸的產品一旦量產,相關產業便可能面臨市場生存的挑戰,目前大陸電池與無人機產業優勢和性價比,皆在全球市場佔一席之地,未來是否面臨挑戰,受到各界關注。
「一帶一路」績效不彰
中共近年在全球推動「一帶一路」策略,一方面擴大國際影響力,提供不少新興市場和弱國經援;另一方面移轉大陸產能過剩資源,擴大全球市場參與。不過,由於被支援國家不乏因就業機會提供不足及市場剝奪感上升,而引發國際矛盾和糾葛。尤其是中共當前本身資金的侷限、跨界投資社會矛盾,以及過度的介入新興市場,特別是非洲市場的高度參與,皆引發美歐諸國質疑,並啟動援非經濟計畫,此皆可能壓縮中共的國際和新興市場空間。
黨凌駕政府和法律
此次「人大」會議亦修正「國務院」組織法,確立習思想與黨對「國務院」工作的領導,顯示「國務院」施政角色的弱化。不過,在全球治理中,黨政不僅應有分際,政府職能和法制亦須得到保障。現在中共黨領袖意志凌駕政府;極權體制下,法律不是社會公器,而是工具,顯然和現代政府運作理念背道而馳。此外,中共「全國人大」會議通常於會後由總理召開記者會,但今年卻取消。儘管歷年總理記者會內容並無太多新聞性,但今年不辦,喪失了一次政策溝通和說服的機會。此恐亦顯示總理職權與政府角色弱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