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分析
- 資料發布日期:113-01-16
- 最後更新日期:113-01-17

文/謝念億、鄭至涵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分析師、輔佐研究員)
中國大陸於2023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主要任務係總結當年的經濟工作成績,研判當前內外經濟情勢,制定來年總體經濟發展規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上位層次的政策框架,待今(2024)年3月兩會(政協、人大)期間公布「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有更進一步的政策詳情與落實規劃。
本文檢視此次會議揭示方針,掌握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重點趨勢,進而探討對臺意涵與可能影響。
一、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情勢判斷:總體需求不足,穩成長仍是未來經濟工作重心
會議肯定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表現,但也坦言未來經濟成長仍存在困難和挑戰,包括內部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多,國內循環存在阻礙等問題;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則在上升。
有鑒於此,2024年經濟工作明顯表現出「穩成長」訴求。該會議過去兩年部署來年工作時,均以「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作為總基調,此次則調整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其中,「以進促穩」顯示政策基調或偏積極以促進穩成長;「先立後破」此前多用於部署節碳減排工作,此次首度作為總基調,研判指導範圍將擴大至整體經濟領域。中國大陸未來產業政策將持續推動高水準製造業與服務業,但在新機制成型前,原有模式還將繼續運作,即不過度壓制或急於淘汰傳統資源、製造業與基礎服務業。
同時,強調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其中,財政政策方面,強調可持續性,重點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貨幣政策方面,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2024年有很大機率會降準、降息;強調整合存量、提升效能,研判擴大信用側重點將為促進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並支援小型和微型企業、數位經濟。
二、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重回政策首位
會議將科技創新和產業政策放回重點工作的首位,反映中共中央仍關注透過創新和價值鏈升級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驅動因素。不過,側重點與過往略為不同:2023年產業政策強調自主供應,大量引導國產替代進口,以提高供應鏈安全;2024年重心將朝科技引領,前瞻布局,透過顛覆性與尖端科技技術來推動產業創新與生產力提升。
新產業的具體領域包括數位經濟、人工智慧、生物製造、商業航太、低空經濟、量子、生命科學等。顯示中國大陸未來產業發展圖譜將在2024年逐漸清晰,預期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將加速發布有關規劃或行動方案,未來產業可能正式進入政策導入期。
考量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要穩定過渡,舊動能仍需要發揮穩定經濟的作用,因此在傳統產業方面,本次會議提出要廣泛應用數位智慧技術、綠色技術,加快轉型升級。故整體而言,數位經濟、人工智慧和綠色技術等產業仍將是中國大陸政府的關注重點。其中,為達2030碳達峰及2060碳中和目標,會議提出要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對於企業來說,應該在執行層面實踐雙碳目標。
三、擴大內需,強調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發展
2024年中國大陸仍將致力擴大國內需求,但強調要激發有潛能消費,擴大有效益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消費方面,要培育和發展數位、綠色、健康等新型消費,以及智慧家居、文化娛樂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消費成長點;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解決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和消費意願不強等關鍵問題。
投資方面,側重高品質發展下的製造業投資,採取以投資激發新消費需求,以新需求促進投資的發展模式,例如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指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及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等。
近年來由於大環境經濟下滑產生的經營壓力,以及中國大陸疫情封控和強化產業監管所引發的政策不確定性,導致民營經濟陷入疲弱。會議對於如何有效提振民企投資信心也多有著墨,包括: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提出落實市場准入、保障要素取得、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措施,促進中小企業專業特色發展,規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等。
同時,透過進一步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回流中國大陸,例如拓展中間品、服務、數位等貿易以及跨國電商出口,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打造「投資中國」品牌,並有意藉此結合外貿與國內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新興業態,助力國內優勢產業發展。
四、防範系統性風險仍是政策底線
會議明確提出要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2024年將重點集中在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型金融機構,尤以房地產為重,並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華爾街日報報導分析,中國大陸房地產危機並未出現趨緩跡象,恆大、碧桂園等大型開發商債務違約問題未解,而數以百萬計的住宅建設仍停滯[1]。對此,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定調一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要推進「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建設,平等對待滿足不同所有制的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
不過,由於會議所傳遞的訊息相當概括,未來中國大陸所採取的化解當前房地產信用風險、提振市場信心等具體措施成效,仍待時間與市場的驗證,這也會是影響2024年經濟成長的重要變數之一。
五、對臺意涵
(一)中國大陸2024年經濟成長目標預計設在5%左右,但發展阻力仍存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偏積極,涉及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相關重點經濟工作任務,均充滿提振市場信心的積極訊號。整體政策方針與2023年有較強的延續性,但更加強調有效執行和獲得實質效益。同時,由於政策基調偏向積極,且強調改善社會預期、提振民眾和企業信心,對經濟成長的期望應該不會太低。多數智庫均預測中國大陸2024年經濟成長目標將設在5%左右,與2023年目標相同。
不可忽視的是,當前中國大陸經濟存在消費疲弱、民間投資不足、產業景氣下滑、通縮壓力及進出口走弱等問題,此次會議雖強調2024年會多發布有利於穩預期、穩成長、穩就業的政策,但在避免引起財政風險的考量下政策支持強調適度有效,未見大規模振興政策,後續中國大陸經濟提振成效仍待觀察,或需要看到更多細分領域政策的推出實施方能進一步催化市場向上。
(二)關注中國大陸科技發展對我國影響
此次會議將「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首要工作,研判2024年中國大陸會將更多政策資源挹注於科技領域,並將產業發展列為優先經濟事項。習近平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首度提出「新質生產力」,據人民日報解釋,新質生產力代表著新技術、新價值、新產業、新動能,故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會是2024年中國大陸重要政策,此決策恐進一步激化美中科技競爭,並為臺灣產業及科技動向帶來影響,有必要給予高度關注。
例如中國大陸半導體方面雖然受到美國全力封鎖,但仍大力投注成熟製程,其成熟製程晶圓低價搶單,2023年尤其明顯。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只要是技術層次不高、標準化、大量生產的產品,最終都會走向由中國大陸主導,如LED、太陽能及面板。因此,成熟製程晶圓代工,未來面對陸廠低價競爭已難以避免[2]。
(三)留意兩岸綠色貿易障礙問題
習近平表示雙碳目標確定不移,且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由中國大陸自己做主。為了應對國際綠色貿易障礙,提升外貿產品競爭力,中國大陸已提出《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從應用場景來看,現階段中國大陸對於產品碳足跡的管理以引導和鼓勵為主,包括促進企業低碳轉型、促進供應鏈減碳、引入政府採購、引入綠色消費和引入綠色金融等5個場景。預計後續電子產品、家電用品、汽車產業將落實陸方產品碳足跡管理要求,加快建立以引導和鼓勵為主的產業碳足跡管理體系,並重點圍繞5個場景展開具體政策研究工作。建議涉及電子產品、家電用品、汽車產業之在陸臺商持續關注相關配套措施,將產品的低碳優勢轉化為顯性競爭力。
此外,在建立中國大陸自主的碳足跡管理體系當中,包括訂定規則標準、建置數據庫及標籤認證等三大關鍵基礎能力,進而強化碳足跡計算能力及標準,與國際對接互認,應對國際間的綠色貿易障礙。隨著中國大陸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愈趨完善,不排除未來在國際標準制定和碳資料庫使用方面擁有更多發言權,還有可能結合其碳稅或碳費機制形成綠色貿易障礙,衝擊兩岸進出口貿易。
其實不只中國大陸,隨著國際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各國政府也紛紛推出綠色標準與認證制度。為提升我國產業的綠色競爭力,政府應規劃逐步納管兩岸與海外進口產品的綠色標準,並設立納管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