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綠色生活:循環經濟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 資料發布日期:113-06-15
- 最後更新日期:113-06-19
文/廖子綺
工研院產服中心CSE Eco Insight產業分析師
在當今科技高度發展且生活習慣多元化的全球環境中,永續發展已逐漸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蔓延和氣候變遷威脅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全球對環境問題和資源浪費的關注持續提升。從企業到個人,綠色意識逐漸抬頭,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不僅是企業關注的焦點,更成為全球民眾日益關注的重要趨勢。隨著全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提高,ESG也已成為評估企業經營績效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標準。
在這樣的趨勢驅動下,企業追求永續發展已成為主流,「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商業模式因此受到廣泛關注。這一模式與傳統的「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以「開採、製造、廢棄」為核心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線性經濟不斷消耗自然資源,加劇環境負擔和破壞。相對地,「循環經濟」倡導在經濟活動中物質能夠不斷循環再利用,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使用,極大地減少了系統產生的廢棄物,甚至目標是實現零廢棄。
依據全球循環經濟組織 (Circle Economy)的定義,「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其中廢棄物被設計成無害,一切資源盡可能以最高價值長期使用,並且自然系統得以再生。循環性的概念密切模仿自然,即不存在廢棄物:所有物質都具有價值,並以各種方式維持生命。如果我們有效地運用這些策略,最終我們可以以更少的材料來滿足社會需求。依據循環台灣基金會的定義,「循環經濟」是一套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的系統。相較於線性經濟「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模式,循環經濟採行「製造—使用—循環」的模式,透過重新設計、商業模式、提升能資源效率,從源頭避免污染與廢棄物的產生,使用更少資源來創造更多價值,由此可知,循環經濟是達成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
圖一 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不同
資料來源:《The Shift From Linear To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Road To Sustainable Digitalization》,Linkedin
「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
成立於2010年,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發表一系列「邁向循環經濟」(Towards to Circular Economy)的報告,以「生物循環」及「工業循環」為基礎(圖二),描述如何轉型成循環經濟模式的原理,發展商業模式架構,透過改進產品設計、促進再製造和翻新,我們可以在經濟活動中獲得商業利益,同時提升資源的有效使用和延長其壽命。這涵蓋了從消費品到整個全球供應鏈的回收、再利用和再製造過程,不僅有助於減少環境影響,也創造了額外的經濟價值。
圖二 循環經濟蝴蝶圖
資料來源:《The butterfly diagram: visualis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如上述提及,「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旨在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通過最大限度地延長產品和材料的使用壽命,減少廢物,並鼓勵再利用和回收,以減少對新資源的需求。這種模式與傳統的「取用—製造—處置」模式不同,後者在使用後產生大量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壓力。綜合文獻資料,「循環經濟」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 意識提升與政策推動:
循環意識的提升和政策推動在全球範圍內已成為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政府和國際組織通過設定規範、提供激勵措施、實施教育計畫、制定政策、標準等,來推動循環經濟和增強環保意識。例如,歐盟2020年3月11日公布循新環經濟行動計劃 (New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旨在改變包裝、塑料、電子產品、食品等多個行業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並列出關鍵產品類別優先推動,包含電器電子設備、紡織品、食物與包裝、廢棄物、塑膠製品。
環境部於去年10月召開「2023臺灣循環經濟週跨部會聯合記者會」,以「循環經濟再升級 永續臺灣新願景」為主題,為一年一度的「臺灣循環經濟週」揭開序幕,5部會共推出11大循環經濟活動,邀請9家循環經濟亮點企業到場,透過一系列活動讓產官學研等各界齊聚,深化循環經濟轉型。
- 設計與創新:
循環經濟強調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考慮其整個生命周期,設計時需考慮產品的耐用性、可維修性、再製造性和可回收性。許多企業開始研發新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如使用可再生材料、改進生產過程以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
- 業務模式轉型:
企業轉向循環經濟業務模式,如從賣產品轉向提供服務(產品作為服務),這樣可以更好地控制產品的使用和回收過程。例如,家具、汽車和電子產品的租賃服務,使得產品在多個客戶之間循環使用。
- 回收、再利用和再製造:
推動更有效的資源回收系統和創新的再利用和再製造技術,以將廢棄物轉化為有價值的材料。這包括建立回收網絡、提高回收技術的效率,以及開發將回收材料應用於新產品的方法。
- 消費者行為改變:
消費者的選擇和行為對循環經濟的成功至關重要。透過教育和意識提升活動,消費者被鼓勵選擇可持續產品,參與回收計劃,並優先考慮租借或二手商品。
- 合作與共享:
循環經濟需要不同相關者之間的廣泛合作,包括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消費者。透過多方協作和資源共享,可以建立更為全面和高效的循環經濟體系。
臺灣新創在循環經濟上嶄露頭角
實現淨零(Net-Zero)目標已成為全球共識。除了推動再生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外,「循環經濟」被視為達成此目標的重要途徑。這不僅僅是一種環保理念,更代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這種變化正在逐步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包含回收、再利用和再製造、消費者行為改變、合作與共享,本文以智慧回收機AI自動分揀-凡立橙公司的案例說明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
凡立橙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2017年,長年致力於研發智慧回收機產品,主要品牌為ECOCO宜可可智慧回收機。根據ECOCO網站顯示,累計減碳量已超過3282公噸,相當於1500棵成年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1]。目前在全臺15個縣市共設置超過120台智慧回收機,服務超過130萬人次,並獲得多項國際獎項。此外,ECOCO日前宣布已完成億元Pre-A輪募資。創辦人李漢揚指出,ECOCO預計透過本輪募資在台擴展500個站點,並成立研發中心以加速國際市場布局。
ECOCO之所以能夠與眾不同,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智慧科技:ECOCO智慧回收機採用先進的科技,透過AI光學設備自動分揀和壓縮各類廢資源,具備自動辨識功能。它能夠識別不同類型的廢棄物,例如廢電池、塑膠瓶、鋁罐等,同時利用物聯網平台整合數據進行分類。如果檢測到飲食殘渣大於5%的瓶罐,會自動退出、拒收。這種精準快速的回收分類,使回收變得更加便利和高效。
2. 點數回饋:ECOCO智慧回收機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回收機。當你投放廢棄物時,透過APP即可獲得點數回饋,並可在合作商家消費時(如迷克夏)享受金額折扣。這是一個有趣且具有激勵性的特點,使得更多人願意參與回收行動。
主要產品有:
- ECOCO循環方舟:
24小時自動化服務,不受時間影響,隨時投放資源回收物,如上述所提能自動分類出不同類型的回收物,包括寶特瓶、鋁罐、手搖塑膠杯、乾電池,甚至是市面上第一台可回收HDPE材質的牛奶瓶。而循環方舟所適合的場域類型為學校、社區、量販店、公園等開放或半開放場地。
圖三 ECOCO循環方舟
資料來源:凡立橙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
- 城市大型資源循環站
相較於循環方舟,城市大型資源循環站是較大型的回收站,通常位於占地較空曠之地區,而透過顏色分類回收的種類,也比循環方舟能收取更多的回收量,依據數據顯示城市大型資源循環站每年可回收100公噸回收物,而台南市資源回收率目前因設置城市大型資源循環站提高至63%。
圖四 ECOCO循環方舟於商家設置據點
資料來源:今周刊ESG永續台灣
循環經濟的實踐正在逐步降低我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循環經濟不再僅僅是環保的一種選擇,而是成為新的經濟趨勢和生活方式。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消費者參與到循環經濟中,不僅推動其發展,也逐漸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模式。這些改變不僅是在追求商業利益,更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將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更加健康、綠色的未來。
資料來源:
- 《What is the circular economy?》,Circle Economy。
- 《THE 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3》,Circle Economy。
- 《THE 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4》,Circle Economy。
- 《The Shift From Linear To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Road To Sustainable Digitalization》,Linkedin
- 《「循環經濟」發展與企業應用實務》,能源教育資源總中心。
- 《永續轉型視角下的台灣循環經濟推動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 《A new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EUROPEAN COMMISSION。
- 《2023臺灣循環經濟週 正式起跑 部會組織改造擴大服務 邁向永續臺灣新願景》,行政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 Designing innovations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
- 《臺灣重點發展產業一循環經濟》,經濟部。
- 《全球資源回收與循環經濟的現況–兼論台灣的發展》,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
- 《迷客夏、foodpanda都加入!ECOCO讓做環保有錢賺,瞄準每年20億個手搖杯垃圾》,今周刊ESG永續台灣
- 《智慧回收島服務升級 24小時不打烊》,自由時報